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独创文字的民族,并且用这种文字创制了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彝文典籍是彝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体现了彝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彝民族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据凉山州2001年的普查统计,全州民间还散藏有50万卷左右的彝文古籍,保护、抢救彝文古籍的任务还很艰巨。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我们要从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彝文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的原则,认真做好彝文古籍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工作。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彝文古籍保护工作格局。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组织、联络、协调和指导职能,建立和完善文化社科院所等学术研究机构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彝文古籍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彝文古籍保护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彝文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关心支持彝文古籍工作部门的工作和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 加强彝文古籍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州级彝文古籍保护单位,尽快启动彝文古籍保护项目工程,推进一批州县市两级彝文古籍书库的标准化、保护名录和数字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彝文古籍的保护水平。积极申报国家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争取国家和省上对我州彝文古籍保护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加大彝文古籍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彝文古籍保护和整理研究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教育培训,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培养骨干,储备后备人才。着重抓好古彝文字传承研究、古籍修复和彝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加快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设,使其与所担负的工作任务相适应,更好地发挥政策研究、规划制订、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的作用。要从政治上爱护、经济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彝文古籍工作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彝文古籍保护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投入,确保彝文古籍调查和征集的经费投入。彝文古籍工作是一项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公益性事业。我州的彝文古籍绝大多数都散藏在民间,许多珍本善本弥足珍贵,征集难度大,应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的要求,把彝文古籍调查、征集、整理、研究、出版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彝文古籍的研究力度,着力提升彝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彝文古籍的研究发掘成果证明了彝族文化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各民族的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重要意义,也对提高我州的知名度,推进全域凉山、和谐凉山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彝学研究的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对三星堆古文化与古彝文字及彝族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成果,引起业内人士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政府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以切实推进彝文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