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着丰富多彩和异彩纷呈的口传文学,却一直活跃在民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境内彝文报刊的相继创办才结束了没有彝族作家现代母语文学的历史,进而涌现了一批母语作家群及大量具有认识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较高的作品。本文以这些作品为评述对象,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彝族母语文学中所呈现的文化生态属性与现代书写形态,以及超越中的困境和突围策略,进而为我国多民族、多语种文学的丰富性提供可能的发展空间。
原型的裸呈:彝族母语文学的文化生态景观 彝族母语文学作为根性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体系,承载着民族身份的标示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传递着民族风格、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族尊严的本质属性,含纳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在传承和保护活态的彝族原生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强势语言文化的日益冲击和影响,彝族文化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人们的精神家园急速变迁,伦理道德逐渐丧失,为此,有先觉意识的彝族母语文学作家们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投入到追溯历史记忆与书写现实生活的创作之中,客观地展示本土文化生态,理性地检索母语文明元素,诚挚地表达民族文化精神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