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学研究 学者档案 查看内容

访彝学专家杨甫旺教授

9638 0 2011-6-10 13:19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原作者: 彝学网来自: 中国彝族网

访彝学专家杨甫旺教授,访谈背景介绍:2011年6月1日,是西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了六十周年校庆暨彝学学科发展高峰论坛。走过的六十年是党的民族教育成功实践的 六十年,是彝族人才培养的六十 ...
杨甫旺彝族考古学民俗学


高文: 杨教授你好,民族史学的发展需要民族考古学的支撑,但是仅仅靠那些断砖残瓦,那些遗迹我们就推出民族先辈的活动场景,这种远古场景是否存在主观臆断现象, 而且民族遗迹就像是化学中沉淀现象一样,只有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才留得下这个遗迹,而且要这个遗迹不被自然和人为破坏而客观存在,而且要被我们发现,这个 遗迹才起作用,所以我们被证明的历史不一定可靠。没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意义不大啊!

杨甫旺:你说的有一定道理,史学研究确实需要大胆构想小心求证,我觉得年轻学者应该多在彝族社会文化研究上下功夫,用民族学历史残存法,存在于彝族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些诸如民俗,宗教现象去推演、拟构先民的活动,这样更有意义。

高文: 很多史学家对少数民族口传历史是不认可的,即使像彝族这样有着灿烂文化和悠久书写文明的民族。民族研究一味的依靠汉文史料是不行的,传统的华夏与四夷的观 念一定程度就有对少数民族的轻视和歧视,是一种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而且很多史官在记录古代民族志的时候,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有些是道听途说,有的是对文 化表层的肤浅猎取。这些史料可信吗?

杨甫旺: 这种情况是有的,你们在使用史料的时候一定要辨别判断,多方考证,互为印证。司马迁在写《史记》“西南夷列传”时不一定是来过云南的,司马相如也只是简单 的到过西昌一次。杨雄、李京等史学家的记录也存在停留在过多表层文化的视觉描写层面,存在较为笼统和模糊之处。另外,对少数民族的叙述,明清各地的地方志 也存在诸多不客观之处,除了为尊者讳,还往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如朝廷需要改土归流时期,一些地方志夸大其辞,将彝族土司描写得无恶不作,一无是处,极 力贬低,以便为朝廷的改土归流制造口实和借口。

王俊: 杨教授现在学术界提到彝族古代的葬俗,都以为彝族仅仅只有火葬,所以西南地区考古中发现、发掘古代葬墓,学者们往往想当然说与彝族无关,理由是彝族是火 葬,这样本应该是彝族的古代文明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的承认。比如夜郎国考古发现的墓葬群,古滇国考古发现的墓葬群。请问老师难道彝族古代就只有唯一的葬俗 吗?要是有希望我们的前辈专家,在权威刊物上发表出来,纠正这种长期以来的误解。

杨甫旺: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也集中反映一个民族宇宙观、生死观、美学观、宗教哲学艺术思想。彝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时也不是单线条、 机械的发展。彝族的葬俗体现了彝族的生死观,另外还要和多元的地理气候相适应。所以古代葬俗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先民已经有发达的魂灵体系,他们认为婴儿死 亡是很害怕的,而且灵魂很难缠。所以就产生了树葬,用日月风霜来风化婴儿精灵。此外彝族古代还有崖葬,比如说现在僰人悬棺,有些他族学者也认为与彝族有 关,从地理上看这一代也是古代彝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土葬在古代也是很盛行。我在调查罗婺凤氏土司的时候,经卷里面也提很多土葬信息。此外还有风葬、棺葬、 水葬等等。

当前看来彝语北部方言民间主要保存着火葬习俗,其他方言区主要土葬、棺葬,兼有风葬、崖葬、树葬,这些方面云南省博物馆起国庆先生有专门论述,起教授师从著名考古学家汪宁生先生,学术口碑和学术功底都非常不错。

李金发:杨老师,我插一句。贵州的古彝文专家,《西南彝志》的编译组成员之一的王继超先生写过一篇论文,说根据他们翻译的大量彝文古文献,古代彝族的葬俗是多样性的,其中比较普遍的是火葬和土葬,因而那种认为彝族土葬是兴于明清时期,是受汉文化影响的观点是错误的。

高文:我们彝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半山腰,生存环境的压力比较大,生存所需的资源匮乏,给现在的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民族喜欢择高山而居是什么时候形成的,难道我们民族一直是人们所谓的山地民族吗?

杨甫旺: 不是的,每一种文明的起源都是在适宜人居住的大江大河边,我们彝族人也是这样,因为水是生命之源,要是彝族古代就生活在半山腰的话,没取水设备的先民,不 可能来回在高山和平地之间为了喝水而不停息的奔跑。所以古代彝族的居住地域是多样的,有山地、河谷、坝区、台地、山梁。原先居住在江河附近的先民由于江河 泛滥,被迫迁移到河边的一些台地上进行生活。

一定的文 化适应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生态环境。迁移流动导致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稻作到旱作培植的转变,从驯养水牛到黄牛的转变,从捕鱼抓虾到围猎 养殖的转变。彝族现在的居住习惯和居住分布状况是从南诏、大理政权、到元末明清以来高频繁的民族之间的战乱迁徙中形成,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屯田制度的影响 下,平坝地区的彝族日益被排挤,被迫向平坝周围的高山地带迁移。此外,导致彝族人的居住选址和住房模式都要适应战争的需要,其一是要住在高山树林旁边,能 及早发现来犯之敌,来了之后能快速撤到森林躲藏。所以彝谚语里说江河是第一道屏障,峡谷是第二道屏障,森林是第三道屏障,团结是第四道屏障。房子的内在结 构体现了简易、防火的特点。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