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居住区的历史因素:杨甫旺访谈
王俊: 是的我们彝区很多建筑都体现了这个简易性和防火性的特点,北部彝区的瓦板屋,南部的土掌房,滇东北的碉楼,西部的杆栏式房屋建筑就是按照这一特点建造,而 且房屋内在少不了的功能就是敬拜祖先的神龛。元军从丽江石鼓包抄大理,进军楚雄姚安,围攻昆明也造成彝族人口的大迁徙。 杨甫旺: 造成目前彝族择半山而居和中央王权开发大西南有关,尤其是明朝洪武年间的移民,首先随傅友德南征的几十万家眷定居在原来彝区,随后又迁移了30万军民来屯 田,加上后来的民屯的人口,留在云南的人口上百万。这样在军事强攻、文化压制环境下彝族人只能是离开原来的坝区,搬到半山区和山区居住,所以很多地区就有 了汉来彝走的民间历史记忆,现今还有口传。在一些明清之后书写的彝文典籍里也提到这事,如说彝族和汉族争地盘汉族使用石头石碑来围地盘,彝族人是采用草绳 木杠来圈地盘,遇到大火彝族的地标就消失了,田地山林也就被盘占了,当然,这种记忆也是自我的嘲讽。 李金发: 据我所知,在解放前,滇中的峨山县,县城坝子里的汉族地主经常和相隔数十公里外的山区彝族械斗,一个原因就是田地和山林归属权的争议,汉族地主说,彝族寨 子周边的山和田地全属于他的。而彝族则说,那些森林里有我们数十代的祖坟,怎么可能是汉族地主的。由于汉语水平低下,加之解放前的民族歧视,这类纠纷被告 官后结果往往是彝族败诉,(彝族)不能从官府中求得公平,因而械斗解决。这在彝族作家普飞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有记载。 吉木哈学:杨教授你是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的呢? 杨甫旺: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集权制度发展到了巅峰,中央政府即帝国势力非常强大,其统治权力向民族地区扩张和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之前历代一直相安无事的羁縻制度 ——土司制度一下子变得不合时宜,(土司统治)被妖魔化,被官方说成非常残暴和落后,需要革除,代之以皇帝派来的流官直接统治和面对少数民族。由于西南地 区彝族土司势力异常强大,因而首当其冲的遭到了朝廷的武力屠戮和围剿。 改土归流从封建制朝廷的统一上来说是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滇东北的改土归流是建立在对彝族原住民杀戮基础上完成的,是一场大屠杀,原住民被杀光撵光,充实汉族移民以开发,对彝族而言,这是血迹斑斑的灾难。近些年很多有识之士也在反思,认识和承认了这一点。 从明代开 始,彝族土司势力和朝廷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滇东和黔西北彝区开始了社会的急剧变迁。如洪武年间,傅友德、沐英进击乌撒土司,说“斩首三万余级,获马 牛羊以万计”。清初吴三桂打水西导致在黔西北已延续千年的彝族水西政权土崩瓦解。鄂尔泰主政云贵时期,汉文史料记载现在称为永善的米帖被杀的彝民就高达4 万余,朝廷史官们在处理这些杀戮数据的时候显然作了多次改动。前前后后,滇东北地区估计有数十万彝族被屠杀,这样,滇东北这片彝族的祖地,到了清末,彝民 已经集体消失,所剩无几了。 今天观看 这段历史记载时还在刺痛着我们每位彝人。所以,鄂尔泰的残暴滥杀连雍正帝都看不过去了,鄂尔泰曾经奏请皇帝,请求将凉山部分地区划归云南以便其实施野蛮的 屠戮,试图在夷务上继续积累其仕途的政绩,但是皇帝没有答应。凉山也因此躲过一劫,帝国政府一直没有将凉山攻破,彝民们占山为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解放 前,故有学者将凉山称为“独立罗罗”地区。虽然凉山彝族一直被朝廷围剿,但是幸存下来了,因而解放初凉山地区彝族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成立了彝族自治州,在社会主义国家,彝族人民获得了法律和政治上的确认和保障。 李金发:历史是沉重的,我们转移下话题。我认为,彝族文化有几个文化核心因子:彝文、彝文古籍、毕摩文化、父子连名及强烈祖先崇拜。请杨老师给我们讲解下这些文化核心目前在楚雄地区的发展状况。 杨甫旺: 毕摩文化、彝文及其古籍、祖先崇拜(如对阿普笃慕和六祖的记忆和崇拜),确实是维系彝族文化认同和统一的核心因子,但是在四省区的发展不是均衡的。六祖分 支是春秋战国之前的事情,几大支系向四面八方迁徙发展,开疆拓土,分宗后各地各部的彝族文化仍然在继续发展中,因而彝族文化也有许多地区差异,同源异流。 解放前, 毕摩文化在各地彝区都是比较盛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目前来看,最盛行的是彝语北部方言,即凉山地区。像北部方言区毕摩文化贯穿了社会文化生活的 方方面,诸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人生礼仪,建房、迁居、出行、动土、请客、评理、禁忌等等。所以毕摩文化发展得很好。 目前其他 彝区的毕摩文化处于濒危状态,面临消亡,特别是我的家乡,彝语中部方言地区,毕摩文化的表现和影响力较弱。如大姚昙华那里的彝族文化保护得很好,在楚雄彝 区里也比较有代表性,那里以前有个大毕摩李家才,2000年我去昙华做调查,在乡政府我亲自看到他背诵《梅葛》,他的水平确实很高。后来他招收了一个徒弟 才学了半年李家才大毕摩就逝世了,现在他这个传承人水平还是不太够。 楚雄地区 历史上受汉文化和多元文化影响较强,先后受到道教、佛教、儒学辐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比如树崇拜、山神崇拜、土主崇拜、水神、河神、谷神崇拜。但是同一 种崇拜在各个区域又有一些差异性,比如土主信仰,在有的地方比较简陋,就是几棵树,几个石头,而有的地方土主则有庙也有偶像,如有的地方的土主是佛教中太 黑天神。而且,同为土主,神祗功能却不一样,在一些山区是主神,充当农业神、生育神,而到了一些半山区就变成猎神,可见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 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