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彝族学者杨甫旺访谈录
李金发:众所周知楚雄州政府在毕摩文化的保护投入一度超过红河、凉山和毕节,结合你在这方面的研究请谈谈毕摩文化应该怎样保护和传承? 杨甫旺: 毕摩文化是优秀的彝族文化,也是珍奇的中华文化的瑰宝,旧时代下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这在很大 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生境脆弱,自 生自灭。局部地区的毕摩文化有过振兴时期,历史上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教授毕摩文化。清时建水临安府也曾举行过彝文科考,主要是毕摩会 考制度,考试合格者由官府颁发证书、经籍和法衣法帽。 流传至今 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我们本着救书、救人、救学科的原则来抢救毕摩文化,但受社会变迁的影响,懂彝 文的毕摩日渐稀少,在翻译传统经卷中也出现一定的问题,比如彝族尼苏人居住在楚雄的双柏,玉溪市的新平、峨山,以及红河州、思茅地区,在抢救整理中,各地 间的联系和协调较弱,因而翻译整理工作存在部分重复。 我认为, 文化的传承要考虑到文化的需求,在民间有需求,有市场,则文化的自我传承、自我修复力度就强些。要是民间对某种文化的需求量不大的话,我们激活不了民间的 需求和市场,仅靠学者的努力和保护也挽救不了濒危文化衰亡的命运。但是学者和地方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尽量创造条件来营造新的需求,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传统 方式,因为如汉族传统文化,如果国家和政府不主动扶持的话,在民间也会出现衰弱现象的。我在楚雄策划了国际彝族赛装节,几年多次运作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文 化和社会效应。这个品牌打出去后,刺激和调动了民间对彝族服饰文化的需求和传承的积极性,这样,当地人、当地文化可以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来,民族的、传 统的和现代的、市场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 王俊:永仁赛装节就是杨老师一手挖掘策划出来的文化品牌,是一个比较好的文化保护传承运作的案例。是文化和市场、政府有机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得到保护,楚雄形象得到宣传,乡土意识得到激活,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值得我们其他州市借鉴学习。 高文:今天杨教授谈的很广很深入,从彝族历史谈到彝区毕摩信仰,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目前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怎样认识这场变迁呢?怎样去适应这场变迁呢? 杨甫旺: 社会变迁带来了文化变迁。文化是动态发展的,变迁是自然之事,只是变迁的程度或快或慢而已。对于彝族文化来说,全盘西化、汉化都是不可取的,固步自封抗拒 变迁也不可取。彝族文化的现代发展一定要顺应和利用现代语境,在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融入其他文化的有益因子,实现彝族文化的当代再造和再生 产。 一成不变 的文化不一定就好,而且不一定永远站得住脚。任何文化变迁,概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为适应外来强大社会的文化需要,为更有保障的生活条件,社会成员自愿地 与外来支配地位的文化认同,分享新文化带来的好处,但不是全部采借,而是往往选择与自己文化相容的文化要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 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有意义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 李金发: 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中,本土学者如何兼顾自观和他观两种视角,如何才能进得去也出得来,这是一个问题。之前有一个北京的学者来民大做讲座,说人类学民族学的 研究要不带感情,只描述和分析事实,应该不关心、干预或参与当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学术研究结束,就应当远离研究对象。对于我们本族学者来说,面对家乡 父老相亲,我们似乎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希望我们的学术研究能有助于改变或改善他们的生存和生活状况。 杨甫旺: 我觉得,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能脱离现实和实际,要对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不能成为空中楼阁。不能研究毕摩的最后变成了毕摩。要处理好感性 和理性的关系,就是你说的要进得去也出得来,兼顾主位和客位视角,发挥本土学者的优势。人文学科的一切理论和知识都必须体现出人性的关爱精神。 同时我要 告诉大家事实上没有所谓一成不变的文化,文化其实是一个不断调试,不断变迁的,彝族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千百次变迁调试的结果,从一个社会形态步入另外一个 社会形态,就要完成文化的变化并适应新的文化生态地理环境。因此研究明清以来彝族文化的变革,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实行新时代的变迁,有重要的现 实指导意义,这是一面镜子,可知昨天如何走到今天,那接着走到明天也就不难啦! 高文: 请杨老师介绍一些你做田野调查所得的经验。如我们知道的一个学者,他去做田野调查,出手不凡,既买数码相机送给当地人,还买猪杀吃了招待当地人,因而他的 田野调查十分顺畅,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是问题来了,第二、第三个学者再进去这个田野点的时候,如果阔绰和慷慨程度不如第一个学者的话,就非常不受当地人 喜欢,因为当地人觉得他“很小气”、“不够朋友”。 杨甫旺: 这种田野调查的方法我不太赞成,用财物来收买当地人进行调查有违学术规则。这会促动人性的功利心理,有些调查结果可能会有误,因为不能排除当地人为了获得 数千元一台的数码相机而主动编造或迎合调查者的可能。我们应该尽量像个当地人一样,亲身参与观察,通过自己的眼睛和经历来获得最真实的资料。应该把自己当 作普通人,在彼此地位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来和当地人相处和交朋友。 李金发:好了,今天时间不早了,到此打住吧。谢谢杨教授给我们的精心讲授,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分享了你那么多的成功和心得,再次谢谢你! 杨甫旺:不谢,其实我们需要多交流,交流和互动是双向的,从你们身上我也学到很多,希望大家多来楚雄,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时间:2011年5月30日 下午15:00 地点:成都雅乐酒店 访谈对象:杨甫旺教授 访谈人: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生:李金发、王俊、高文、吉木哈学,中山大学博士生拉马文才,西南民族大学硕士吴雪睿、昂凌。 录音整理/文: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