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乡旅游 查看内容

张应军:南涧山水情

5324 0 2012-9-6 18:09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原作者: 张应军来自: 中国彝族网

南涧山水情 有山有水是一片土地的福气,多山多水的南涧则就是天宝物华之地了。 南涧是山的国度、山的家乡,走进南涧,就走进山的海洋,山里有无尽青山,隐隐山路弯弯,阵阵山歌悠扬。南涧的每一座山都棱角分明 ...

南涧山水情



有山有水是一片土地的福气,多山多水的南涧则就是天宝物华之地了。

南涧是山的国度、山的家乡,走进南涧,就走进山的海洋,山里有无尽青山,隐隐山路弯弯,阵阵山歌悠扬。南涧的每一座山都棱角分明,骨架清奇,雄伟俊秀,坚毅挺拔。南涧大山,北屏太极,南亘无量、哀牢,中矗凤凰山。太极顶古称“小苍山”,位于南涧、弥渡两县交界,与巍宝山遥遥相望,十二溪合流,十三山分脉,花迟春晚,水清竹翠,风物独特,景色如画。无量山生态环境独特,是数百属珍稀动植物的基因库和美好家园;无量山神奇独秀,古木擎天,林涛阵阵,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无量山孕育了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金庸先生笔下的“无量玉璧”、“石洞玉像”等迷人故事,脍炙人口,享誉天下,今天依然有迹可寻,引人联想。凤凰山源于“百鸟朝凤”的美丽传说,风景幽美,云雾缭绕,有“鸟道驿站”之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秋冬形成的“鸟潮”奇观举世罕见,人鸟相约不见不散。

山孕育了水,水哺育了山,有山就有水,山水相依,山水和谐。发源于南涧的河流和流经南涧的河流,构成三大水系,澜沧江气势恢弘,红河源九曲回肠,把边江清幽静谧。过去的澜沧江像奔走在群山间的一条玉龙,随着漫湾、小湾水电站高坝截流锁蛟龙,如今山高水阔,湖光山色,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观令人惊叹,更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巨大支持。发源于巍山的阳瓜江、从灰河流来的南涧河及弥渡河,在南涧县城东汇聚,三水合流,激情的红河从此一泻千里。无量山与哀牢山之间,把边江枕着乌龟山、鸡蛋石、天生桥的优美传说,静静流下景东,沿岸描绘出如诗如画的清幽景色和田园风光。

山是大地的骨骼,水是大地的脉络;山显万物之精神,水育万物之灵性;在南涧的青山碧水间,随处都有清灵迷人的风景。南涧的风景古有定边八胜景:夜台晚翠、沐寨朝阳、温泉解愠、石洞凝秋、北山偃月、东岭停云、景阳苍松、太极风竹。今有一山(无量山)、一水(澜沧江)、一情(彝族风情)、两园(灵宝山森林公园、万亩生态茶园)、三寺(碌摩山古寺、石洞寺、白云寺)、新八景(百鸟朝凤、独树成林、北山偃月、土林奇观、太极风竹、高峡平湖、小湾风光、李文学起义遗址)。西山武候台、公郎石箭铭刻着诸葛定南时的丰功伟绩,南涧土林记录下大地的坚韧与沧桑;远去了茶马古道的驼铃,山歌依然绕云伴山荡气回肠。春天里,听鹧鸪声声催种,映山红漫野遍岗;夏天到温泉解愠,万亩茶园茶歌阵阵采茶忙;秋天时瓜熟稻香江渚鱼白,百里彝乡丰收如画卷;这里的冬天不太冷,春天般的冬天宾至如归;南涧山水原天然,南涧四季好风光。

人是大地的精灵,人是最生动的风景。千百年来,南涧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细流无声的传承,演绎着南涧独有的传奇与精彩。南涧有跳菜,跳菜不是菜,跳菜是南涧独特的民族文化奇葩,热情好客的彝家人,能歌善舞的彝家人,用天性中的粗犷方式,用彝家特有的淳朴舞蹈,在红白婚丧时跳起来,在平常的客席酒宴间跳起来,从朴素遥远的彝乡彝寨中跳出来,从神秘美丽的无量山中跳出来,跳出彝家人的豪迈,跳出彝家人的乐观,跳进了悠长的彝家历史,跳出南涧人的精彩生活。舞助歌兴,歌伴舞韵,打歌是南涧人民传承千百年的民间艺术精华,燃起一堆篝火,彝家夜晚就不寂寞,三弦弹起来笛子吹起来,芦笙响起来调子唱起来,跺跺脚拍拍手,一声声“阿苏则”响彻夜空,一阵阵“呕噻噻”震聋欲聩,从乡村小寨的土场小院,到灯火通明的跳菜广场,男女老少来了,异域他乡的人们闻歌来了,姿势可以随心所欲,心情总会快乐无比,每个日子都是南涧的节日,每天南涧人都踏歌向前。人情似故乡,南涧拥抱你。

时间的脚步永不停歇,只有厚重的山川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以封闭愚昧、贫穷落后形象示人的南涧,正踩着文明开放、快速发展的步点,充分发挥自然、区位、民族文化优势广开新路,按照“提高全民素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优势产业、抓实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建设微笑南涧、诚信南涧、创新南涧、活力南涧、森林南涧、和谐南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机勃勃的南涧,日新月异的南涧,用美丽风景和宜人风情敞开怀抱欢迎八方朋友做客,用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期待每位有识之士莅临。

山水情无量,南涧欢迎你。

作者:张应军
通联:中共南涧县委宣传部
邮编:675700          电话:0872-852284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