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学彝文的小女孩 一个编外教师,二十多年,八千多天,坚守在山村小学,扎根于教育事业,其诚感人;庐山发乐,偏远山村,偏远的山村教师,只为照亮孩子的未来,无悔耕耘。 二十七年前,文德亮高中毕业,是庐山镇发乐村的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村里的寨老找到他,说小文呀,娃儿些读书不方便,你找个地方教他们吧。看到寨老的信任,这个乳臭味干的高中生一口答应,不曾想一教就是二十多年,把爱献给山村教育事业,至今仍是编外教师,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书声响起来 腾出堂屋当教室 威宁自治县庐山镇发乐村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边缘村庄,在海拔2800余米的百草坪祖安山麓,孩子们到邻近的板底乡或庐山镇上学,十几里的山路来回就是大半天,低年级的孩子根本走不了这么远的山路。为了解决上学难题,1987年,文德亮开始代课,正式走上三尺讲坛。 一间茅屋就是教室,还是文德亮义务腾出的自家堂屋。一块黑板,是文德亮自己学木工制作的。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简易的桌椅,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文德亮沉迷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文德亮的第一届学生27个,一年级18个,二年级9个,纯粹复式教学,前20分钟二年级,后20分钟一年级。由于全是彝族学生,不会说汉语,文德亮就开创双语教学,一句彝语,再翻译成汉语,要完成同样的教学,在复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模式下,其艰辛难以想象,但文德亮不仅坚持,教学成绩还得到公认。 从1987年到1991年四年间,文德亮没有工资,一个学生他收30元,生活入不敷出,他还得干农活养活自己和家人。 有人说他傻,随便出去打工都不只挣这点钱,文德亮不置可否,依然固我地当乡村代课教师,做着他的教育梦。 辗转教学点 三尺讲坛从不悔 1993年开始,文德亮正式成为代课教师,每月35元的工资。为了一心扑在教学上,已经是发乐村副支书的他,主动辞去村干部的职务,把精力全部放在教书育人上。 发乐村地广人稀,这个边缘村庄,一个村就有三个教学点。大发、海柱、发乐都有教学点,文德亮由于书教得好,深受家长们欢迎,哪里师资紧张,文德亮就去哪里支援,就调到哪里教书,成为发乐村流动的代课教师。 “发乐村面积太大,隔着几道山梁才有几家人,那时候交通不便,娃儿上学成为难题,我们代课教师就奔走在教学点上,让孩子就近入学。”文德亮回忆说。 每天走山路,送护学生回家是文德亮的工作之一。他总是早早起床,到学校敲钟,组织上课,从不迟到。 罗作福是发乐村的支书,他也是文德亮的学生,他说文老师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许多做人的道理都是他教的,受益匪浅呀。 有一年,贵州省推选最美乡村教师,文德亮老师是候选人,可是那时候交通不便,山路弯弯十八拐,文德亮一路风尘仆仆徒步赶到县里边时,人家拍摄最美乡村教师拍摄组早已离开了。 提起往事,文德亮却说不遗憾,他说教书是良心工程,让孩子学到知识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褒奖。 老骥已伏枥 暮年不忘学知识 文德亮一直觉得愧对家人,为了庄稼教书两不误,2003年他申请回到发乐教学点,在家里重新办学。庐山镇教辅站的领导熟识情况,很赏识他,对他说只要你招得到哪怕一个学生,你就自己办学吧。于是靠着教辅站赠送的20张课桌,50个凳子(学生多了就几个共用一张桌子),文德亮又开始一个人的教学点。 文德亮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深知自己知识跟不上形势,于是花费大量精力在学习上。如今,普通话等级证书,他拿到了;教师资格证,他考到了;教育心理学证书,他也考过了;每年的新课程考试他都踊跃参加。 他说,以前教书没有证就像开车无证驾驶,现在我有证了,是个有驾照的老师。 2009年,代课教师转为工勤人员,文德亮由于以前没有档案,他连工勤人员都不是。学校觉得他教书有一套,特别是双语教学无人可以替代,他会说彝语会写彝文。他也乐滋滋地教书,只要能教书就行,他说。 生活中的他是个乐观派,喜欢唱歌,精通彝文,还是个彝族老中医,年近50岁的他仍坚守在编外教师的岗位上。 创双语教学 山村孩童成栋梁 近年来,庐山镇发乐小学不断壮大,三个教学点合并成发乐小学。2013年,发乐小学搬到新的校园,是个有300多学生,15个教师的完全小学。有11个特岗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继承起文德亮一生无私奉献的教育事业。 不变的是文德亮依然坚守在发乐小学,教低年级的音乐和学前班,启蒙教育他教得很好,校长如此评价他。 发乐小学95%的是彝族学生,五年级开彝文识字教学,学校安排精通彝文的文德亮教,让孩子们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不忘学习彝文。 五年级的文丽丽说,她会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彝语,她还给记者写了“羊”的英语、汉语和彝语写法,她说文老师教书很认真。寨子里的青少年,几乎都是文德亮的学生,现在发乐村有不少文化人上高中、上大学,打工闯世面,他们为人处世,与人交流的启蒙知识都是文德亮老师教授给他们的。 看到孩子们有出息,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文德亮说。如今,文德亮领着学校每月发放的1000元微薄的工资,知命之年的他仍然耕耘在三尺讲台,做着他的教育梦,只要学校还要他教,他就教一天,文德亮说。 二十多年来,文德亮像个拓荒者,耕耘着发乐小学,只为让孩子们飞得更高,而他则默默无闻地坚守着。 二十多年来,文德亮是个守望者,沉醉于三尺讲台,只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教育面貌,做着清贫的乡村代课教师。 作者通讯:贵州省威宁县威宁日报社 邮编:553100 电话:15885274601 Qq:2467146725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