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弦子舞文化发展纪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弦子舞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黑鱼洞村弦子舞等传统彝族文化更是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30多年来,该县文艺工作者深入黑鱼洞村,以弦子舞的动力特点为基础,服饰文化为元素,创作出了许多的文艺作品,如:《顶灯跳弦》、《草马节》、《大家乐百人弦子舞》等多个优秀作品,在国家县、州、省举办的各类活动中获得多项奖。1984年砚山县文艺工作者深入黑鱼洞村挖掘整理彝族文化,创编了《草马节》参家省农民文艺调演,得到了专家和彝族同胞的高度好评。1993年,“弦子舞”改编成《月照月寨》曾参加过省、州、县的多次演出和茶艺晚会,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专家的关注。1986年“弦子舞”被编入《中国舞蹈集成云南砚山卷》。1994、1996、1998三年砚山县农民文艺汇演“弦子舞”,连年夺冠。1994年文山州知名演员罗金顺老师深入黑鱼洞村挖掘、整理、改编后的《小蜜蜂》,被传唱到昆明、上海、香港等地,在2000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文山三七产业发布会上,这首《小蜜蜂》,引起强烈的反响。2002年由弦子舞改编的《顶灯跳弦》参加文山州商品交易会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2003年起,弦子舞在该县的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编制成一二三四套广场舞。2011年7月,上海音乐学院予以支持并承办的上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获批为全国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从事民族音乐文化理论专业研究的硕士、博生们,深入黑鱼洞村,体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她们的专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2011年7月22日,由省原文化厅副厅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赵自庄等7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深入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实地观看了彝族弦子舞,通过实地参观、与彝族群众零距离互动、听取县委政府的汇报后,专家组一致认为,砚山“彝族弦子舞”可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县有关部门人员已经正着手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做好申报的工作。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 砚山县彝族《弦子舞》获得银奖。2013年2月2日,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张福俭,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影视艺术部主任贡吉玖,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导演李茜等人员组成的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导演组一行9人深入到黑鱼洞村对彝族弦子舞进行走访和采风…… 彝族弦子舞作为砚山彝族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彝族人民展示自我性格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弦子舞已深深地渗透砚山彝族同胞的血脉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民族。如今,无论在黑鱼洞村,还是在砚山县城的广场、花园、街道旁,您到处可以看到跳弦子舞的身影,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或相识与否,不论壮、苗、回、汉,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列队手弹三弦,大家扭动腰身,只要听到铮铮弦子声,不由自主就会有人加入,迈开步伐,随着悦耳的弦音,跳起欢快的弦子舞。俨然,彝族弦子舞已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最佳方式。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弦子舞文化是黑鱼洞村民的精神家园,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注入活力。黑鱼洞村文化广场的落成后,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阵地保障。县文化馆、县民族歌舞团也每年派出辅导人员,先后对部分农村文艺队近100余人次进行辅导。目前,黑鱼洞全村16支文艺队200余人,其文艺队成员,平时以务农为生,由于对彝族弦子舞文化的热爱,很少外出打工的人员为数不多,这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趋增多今天而言极为少见。如今,村里农闲时村民不再沉迷赌博、酗酒等不良活动,而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看书、或是到文化广场排练节目,黑鱼洞文艺队伍自编自演了一大批积极健康、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带动乡村文化活动搞了起来、广场用了起来、广播响了起来、农民乐了起来,铮铮弦声传播了优秀文化,引领了文明乡风。 来源:砚山县委宣传部 作者:王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