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金沙江河畔的永善县辖8镇7乡142个村(居)民委员会2739个村民小组152163户467308人,居住着少数民族40297人,其中彝族22883人,苗族14870人。在伍寨乡领略毕摩文化、彝族月琴,在务基锦屏彝族文化村品尝 “坨坨肉”、荞粑等索玛菜系,热情好客的彝家姑娘唱起敬酒歌,“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几千年彝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 黑、红、黄三种主打颜色与彝族人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喜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人认为:黑色代表土地,为天地之本色,寓意为庄重与威严,同时黑土地是彝族人民的生存之源,原始时期的彝族不明白种子为什么能从黑土地里长出来,于是对黑土地产生一种敬畏和崇拜的心理,他们希望黑土地能带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于是给黑色冠以美好、高贵的色彩。红色代表火、血液,象征热情、豪放与勇敢,彝族对红色的崇拜最早来源于对火的崇拜,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彝民一年四季都要生火取暖、煮菜做饭,吃在火边,睡在火边,死后火葬,彝族先民认为人生来就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是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因而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因为火焰的颜色是鲜红的,所以就形成了彝族人民对红色的喜好。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彝族人对黄色的崇拜源自彝族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在彝族人心中,黄色作为太阳的象征代表的是富足、华丽和丰收。黑、红、黄三色文化是彝族人特有的文化色彩,表现在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彝族人民的衣、食、住、行,进而渗透为审美意识、文化观念,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宝库中,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男装以裤脚宽大为突出特点,因为男子发式均于额头前端留一小绺长发,彝语称“兹尔”,汉语称“天菩萨”,象征男子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青年男子帽子上的尖椎,彝语称“兹体”,汉语称“英雄结”。青年男子的“英雄结细如竹笋,长约二三十厘米;老年男子的“英雄结”粗似螺髻盘于额前。“英雄结”有偏左偏右之分的说法,传说彝族先祖从云南、贵州迁往凉山时,凡从左边渡金沙江的曲涅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就偏左,从右边渡金沙江的古候系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就偏右。男子左肩斜跨的“英雄带”用于驱灾辟邪。 姑娘头顶多层青布头帕俗称“瓦盖”,婚后层数增多,育后戴帽或缠帕,结婚是新娘带饰银喜庆圆帽,穿喜庆衣裙。女装上衣用得最多的是羊角花,一对盘角花代表一只绵羊,花纹越多表示羊子越多当然主人就越富有。 彝族服饰保留的许多古老、神秘的纹样,是以写实和变形自然界各种动植物某个部位与自然现象图案的普遍运用,诸如齿纹、眼睛纹、太阳纹、日、月、星、辰纹,云雷纹、虎斑纹、羊角纹等,绣在服饰上其图纹所表现的是与内在客观形式相统一的形式美,使服饰的美学价值得到明显提高,上衣喜用红、黄、黑等色彩,将火镰、羊角、蕨芨草等传统纹样图案,以细条盘花,辅以贴花等用挑、绣、镶、滚多种方法绣制而成。下装着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百褶裙甚为宽大,褶绉可达百褶以上,既突出女子高挑体型,又增添几分婀娜姿态。羊毛毡衣“擦尔瓦”多数染为青、蓝二色,长约100厘米,底边垂穗,是用纯羊毛先手工缀线,再手工编织成片,最后手工缝制加穗而成,披在身上时尚又保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彝族服饰图案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并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服饰的款式、纹样、图案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进和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民族风情,用自己的智慧和精湛的彝绣技艺缝制出形式多样,极具时代感的视觉效果,使服饰更加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把时尚和传统民俗绣在一起穿在身上,形成了当代彝族绚丽多姿的时尚服饰文化与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