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开展月琴(弦子)制作培训 中国彝族网(砚山县)王翔 讯 进一步保护和弘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月琴(弦子)制作技艺,改变砚山弦子制作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稀缺、规模小、产品缺乏创新等制约砚山弦子产业发展的现状,近日,在砚山县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弦子制作培训班,来自该县各乡(镇)3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在古老的滇东南深处,以彝族崇尚的红黄黑为主色、自然生灵、几何图案为造型娱乐工具、依着服饰的彝乡风情浓郁;在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幕菲勒、黑鱼洞、炭房小学校内传出的琅琅彝语读书声,是这美丽独特的民族画卷最美妙的配音,把砚山彝族原汁原味、醇香浓厚的彝族文化彰显得淋漓尽致,映衬得魅力四射。在弦子舞之乡、秀美彝寨黑鱼洞村,彝族弦子舞、彝族山歌、语言交相辉映,巧妙完美的结合,让见者无不惊叹砚山县的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发展、双丰收,无不陶醉于砚山黑鱼洞村作为云南第四批“土风计划”文化传承示范村所展现的彝乡神韵。这神韵,恰如阵阵春风,沁人心脾;这春风,和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美丽中国建设密不可分,更是砚山广大彝族文化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见证与结晶。 砚山弦子制作的工艺流程有13道工序。选料伐木、晒干解木、 解板、推平、压板、合拼材料等 13道工序。制作弦子的主要材料是当地的泡桐树,此树木生长较快,质地疏松,密度较小,晒干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制作弦子的特好材料;砚山弦子音色清脆,共鸣纯正,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外观精致,色彩艳丽,美观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方特点。雕有鸟、龙、凤、蛇等动物图案的弦子栩栩如生,颇受彝族姑娘小伙的喜爱。弦子有龙头弦、马头弦、蚂螂头弦、平头弦四种。所谓龙头弦、马头弦、蚂螂头弦就是在弦杆的上部分镶嵌上用木头雕刻的龙、马、蚂螂头,而平头弦就是平的,没有什么动物头像。 砚山弦子作为一种民间器乐,它对砚山的文化、教育、政治、经济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弦子经艺人精心制作雕刻,呈现出典雅秀丽、自然古朴的民族风格,具有娱乐性、观赏性、实用性等特点,既可供专业团体演出伴奏,又可供彝族民间“跳弦步“时弹奏。通过弦子伴奏的弦子舞有着愉悦身心健康、传播生产技能、劳动知识、生活知识和寓教于乐的功能。砚山境内,弦子弹奏出来的舞步旋律起到了记载社会历史、生产斗争经验的重要作用。弦子,其不仅可以鼓励人们战胜灾难、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顽强斗志,还可以陶冶人们悠然自得、和谐相处、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操。 砚山素有“彝族弦子舞之乡”的美称,彝族弦子制作也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在附近十里八乡非常出名,弦子舞和弦子密不可分,彝族弦子舞作为砚山彝族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是彝族人民展示自我性格的重要方式。2013年砚山弦子制作技艺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弦子舞已深深地渗透砚山彝族同胞的血脉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民族。如今,无论在黑鱼洞村,还是在砚山县城的广场、花园、街道旁,您到处可以看到跳弦子舞的身影,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或相识与否,不论壮、苗、回、汉,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列队手弹三弦,大家扭动腰身,只要听到铮铮弦子声,不由自主就会有人加入,迈开步伐,随着悦耳的弦音,跳起欢快的弦子舞。俨然,彝族弦子舞已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最佳方式。据有关部门2012年初步统计,砚山有近10万彝族群众,近7万彝族同胞喜欢跳弦子舞,其他民族喜欢跳弦子舞的多达4万多人,弹弦子的艺人有300多人。无论你走到那里到处都能听到弦子的响声和弦子舞的脚步声。砚山县弦子销往境内各个乡镇、文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八县彝族较多村寨,同时远销云南省内的红河州以及相邻贵州省的部分村寨。同时,在文山州内举办的大、中、小型文艺表演活动以及民族节庆活动演出、农村文艺队、社区文艺队、老年协会的演出订购使用弦子几乎均出自砚山。 据悉,近年来,砚山县为促进彝族弦子产业的发展,依托砚山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原材料优势,以塑造弦子精品和艺术创意为方向,打造高端产品、精品艺术为目标,逐步形成集民间传统乐器应用、艺术展示、产品欣赏、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弦子制作技艺产业合作社,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弦子制作技艺产业为载体,通过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弦子制作为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创新产品等多项举措,使弦子制作技艺得到及时的抢救、有效的保护,促进砚山弦子制作产业有规模的跨越发展。 砚山县彝族月琴(弦子)制作培训班的举办,历时三天时间,从解板、扎箍筋、上胶凉晒、刨光面扳、雕刻狗牙、安装品位、弦头制作、上色、音色校正等基本制作流程作了一一传授。学员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 对每道工序都作了实地操作,掌握了弦子制作的基本做法。通过弦子制作技艺的培训,对推进非物质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与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