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传承民族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中国彝族网(砚山)王翔 砚山县境内居住着壮、彝、苗、回、瑶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人口共48.72万人,其中彝族人口9万余人。砚山民族文化富集,地域风情浓郁。世代居住着彝、壮、苗、回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1.83万人,占总人口的65.33%。民族风俗、民族服饰等都保存着原生态的风格和地域特色,彝族火把节、草民节等传统节日及彝族弦子舞等均保留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彝族弦子舞、弦子制作工艺,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对于民族问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的当下,如何做才能传承彝族文化?砚山的做法是从娃娃抓起。 走进砚山维摩彝族乡岔路口小学,首先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老师和学生们围成一圈,老师弹奏着彝族乐器——弦子(月琴),学生跳着彝族的弦子舞。校长廖寿发介绍说,学生们正在进行的是课间操活动,每天的课间操是彝族的弦子舞。除独具特色的课间操,学校还把葫芦笙、弦子、笛子等传统乐器,彝族彝族刺绣纳入课堂教育的内容。学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还开设了兴趣班,兴趣班每周二教授彝族刺绣课、彝族弦子舞、彝族文字、彝族音乐课等。 家住砚山县维摩彝族乡迷底邑12岁六年级的学生赵美英 ,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彝族刺绣,在学校跟老师学,回家和妈妈、奶奶学。彝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就对刺绣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灵气。让学生跳弦子舞、学彝族文字、唱彝族歌曲、做彝绣,使孩子们在快乐学习过程中汲取深深民族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校不仅是民族孩子学习通用课本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也成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场所。 砚山县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田心民族学校,学校有着回、汉、壮、苗、彝等800多名在校学生。在这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就深入人心,“六个一”活动从这里破土而出。即交一个少数民族朋友,上一堂民族知识课,讲一个少数民族故事,帮助一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邀请一个民族朋友跟自己过节,学会跳一个少数民族舞蹈。校长马妮娜介绍说“在学校内开展各民族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团结,每到火把节、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之时,师生一起共花起欢乐的弦子舞,在校外我们也通过各种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散进学生和家长心中,让各民族的文化得到传承。” 砚山弦子舞历史悠久,相传若干年以前,彝族人民被称为“倮倮”,被统治者视为异类,见而戳之,致使广大彝族人民不能在平原、坝区生活,只好逃居深山,以野生动物和树皮为食。白天不敢行动,躲在岩洞里栖歇,晚上才出来猎取食物,遇到刮风下雨,衣不遮体的彝族男女老少,只好手持木棒,边舞边跳,抵御风寒。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养成跳舞、跺脚的习惯。后来发明了弦子,便以弦子之音伴而舞之,从此弦子舞一直流传至今。 所谓弦子舞就是伴着弦子的声音跳舞,是砚山境内彝族男女老幼的一种自娱自乐性舞蹈,以弦子伴奏而得名。弹弦者边弹边领舞,以男女挽臂或叉腰、叉手齐舞。其步伐套路有悠心弦、二步弦、三步弦、四步弦、抖抖弦、顶灯跳弦等,弦子舞节奏鲜明,通俗易懂,表现力强,动作大方、开放,全身上下随音乐节奏大幅度的扭动和抖动,时而“蹉步”时而“跳步”时而“跺脚”,弱则“蹉”,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跺”,步子大,落地重。双脚颤抖,由腰带动臀部牵动全身前后来回颤动。弦子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可二人跳、三人跳、四人跳、集体跳,少则十余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可拉手跳、男女对跳、原地跳、背靠背跳,可在舞台上跳、广场上跳、村头村尾、山间草坪上跳,还可在婚丧、嫁聚、节日、庆典等场合上跳不分男女老幼,不限时间地点,节奏可快可慢,音乐和动作可自由反复,队形可变化多样。可直排、横排,十字交叉,圆圈(人多可围成大圆圈,人少可围成小圆圈),或者围成两层、三层等等,圆圈的层数以人的多少来自由组合。 彝族人常说:“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阿哥的弦子响,阿妹的脚扳痒”。 平日里,城乡群众以麦地、晒场或休闲广场为舞台,熊熊篝火燃起来,铮铮弦子弹起来,男女老少跳起来,兴致到了高潮时,整个场地更是人潮涌动,长龙般牵手跳跃,呐喊宣泄。除下雨下雪和农忙之外,几乎每夜都跳,逢年过节更是纵情欢歌。特别是每年彝族的重大节目火把节、草马节,无论聚集在哪里,到处都可听得到弦子的响声和弦子舞的脚步声,每当夜幕降临,男女青年便在村中、寨头、草坪或树荫下燃起箐火,各寻舞伴,和着铮铮琴声,带着悠然的心境,跳起欢快的弦子舞,其脚步配合融洽,或前或后,或轻或重,颇有章法,煞有韵味,真可谓象彝家人所说的“跳起黄灰做得药,不见黄灰只见脚”地步。 砚山彝族弦子舞砚山县“彝族弦子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砚山县众多的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全民性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群众文化活动,当数彝族的弦子舞。砚山彝族弦子舞体现了古老的音乐舞蹈文化,承载着彝族许多生产生活的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其集中展示了彝族音乐歌舞艺术,是彝族人民自由交流情感的载体。“跳弦子舞”是彝族群众择偶、婚恋、展示才艺的重要活动,弦子舞使大量原始农耕礼仪、节日习俗、民族服饰一脉相承并得以保持和延续。同时具有较高的自娱自乐性、观赏性,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具有健康农村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2006年被文山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彝族弦子舞“之乡,2009年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弦子舞成为专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受到外界青睐。近年来,该县的文艺工作者以弦子舞的动力特点为基础,服饰文化为元素,创作出了许多的文艺作品,如:“顶灯跳弦”、“草马节”、“月照月寨”、“冉美冉娜”等,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曾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各类活动,并屡屡获奖。1983年砚山县文艺工作者将黑鱼洞“弦子舞”创编成《草马节》参加云南省首届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1986年“弦子舞”被编入《中国舞蹈集成云南砚山卷》。1993年,将黑鱼洞“弦子舞”改编成《月照月寨》曾参加过省、州、县的多次演出,均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彝族弦子舞于2009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在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展演中, 砚山县彝族《弦子舞》获得银奖。2011年7月22日,由省原文化厅副厅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赵自庄等7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深入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实地观看了彝族弦子舞,专家组一致认为,砚山“彝族弦子舞”可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3年2月2日,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张福俭,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影视艺术部主任贡吉玖,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导演李茜等人员组成的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导演组一行9人深入到黑鱼洞村对彝族弦子舞进行走访和采风。 “黑鱼洞的彝族弦子舞作为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今年2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等专家深入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实地考察观摩彝族弦子舞发展现状后说。 今年4月27日,著名音乐人、云南省土风计划发起人陈哲等一行5人,来到黑鱼洞村调研土风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时认为,黑鱼洞村土风计划项目弦子舞文化传承等民族文化项目具有系统性、创造性、全面性,成功经验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借鉴,逐步推向世界。 弦子舞的兴起促进了砚山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2002年由弦子舞改编的“顶灯跳弦”参加文山州商品交易会文艺节目表演中,获一等奖。由此砚山这片古老而悠久的红土地,引起商界人士的流产理视,吸引了部份有识之士到砚山县来考查、开发,带动了砚山烤烟、辣椒、三七等支柱产业的发展;2003年,弦子舞被文化馆专业人员创作编制成一、二、三套广场舞音乐舞蹈,为城区人民群众的强身健体提供易学易练自悦的有效形式,由于弦子舞的影响,彝族服饰和饮食也得到了开发利用,特别是彝族的手工艺,如:绣球、抛樱、鞋垫、腰带、挎包等,每年都吸引不少外地客户到村子里收购,销售额大为可观,而彝族的饮食、风格,也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弦子舞已深深地渗透砚山彝族同胞的血脉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民族。如今,无论在黑鱼洞村,还是在砚山县城的广场、花园、街道旁,您到处可以看到跳弦子舞的身影,大家不分男女老少或相识与否,不论壮、苗、回、汉,都不约而同的聚集在一起列队手弹三弦,大家扭动腰身,只要听到铮铮弦子声,不由自主就会有人加入,迈开步伐,随着悦耳的弦音,跳起欢快的弦子舞。俨然,彝族弦子舞已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锻炼健身的最佳方式。 民族文化的发展,陶冶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操,有效抵御了“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等社现象的影响,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如今,彝族弦子舞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活动已在砚山城乡遍地开花,受到了各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团结各族人民的一条特殊的纽带,砚山县逐步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局面。 来源:砚山县委宣传部 责编:苏月飞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