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民族文学 其他文学 查看内容

征稿启事:记忆里的彝族历史

2016-6-14 08:58|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1914| 评论: 0|原作者: 吉古呷哈|来自: 中国彝族网

摘要: 征稿启事:记忆里的彝族历史 文/吉古呷哈   每个民族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身份,这是由他已经展示给世人的一切所决定的。而这个“已经展示给世人的一切”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说,一个民族今天的个 ...

征稿启事:记忆里的彝族历史


文/吉古呷哈


  每个民族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身份,这是由他已经展示给世人的一切所决定的。而这个“已经展示给世人的一切”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说,一个民族今天的个性和身份,是由他的历史来决定的。

  彝族历经数千年后,走到了今天我们这一代。这数千年来,多少个民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又有多少文明消失在了岁月的流逝中?我不知道。但是,我始终相信,世界上留存下来的民族和文明远远少于消失了的民族和文明。

  彝族,几度风雨,历经数千年,走到了今天。他数千年来的经历(也就是彝族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身份。这种独特的个性和身份,我们通常以两个字概括他——彝族(诺苏)。那么,决定彝族个性和身份的彝族历史在哪里呢?

  说到历史,我们读过书的彝族人几乎都知道“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彝族的历史吗?当然不是;“二十四史”跟彝族毫无关系吗?那也不是,毕竟“二十四史”里零零星星、模模糊糊地记载了一些关于彝族的情况,但是,这些零零星星、模模糊糊的记载肯定囊括不了彝族的全部历史。

  那么,数千年来,彝族人民就没有一段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历史被记录下来吗?

  没有的。因为彝族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历史都留在了记忆里,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消失在岁月长河里的彝族老人们的记忆里。这些记忆里的历史,在最初留存时是真实的,清晰的,完整的;但是,经过一代接一代的口耳相传到现在时,最初的记忆几乎都变成了离奇的传说,而此时,离历史的本身就非常的遥远了。

  现代人写历史,最珍贵的材料是档案资料、回忆录等,而这些材料都俗称“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就是亲历者的见闻。我们彝族的历史资料中,档案资料是非常匮乏的,因为自己不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而外人呢?很难进入彝族地区。李仕安在其回忆录里这样说道:民国时期,在很多彝族地区,即使拿着蒋介石的手谕也走不通的。这就导致彝族地区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很难被外人所知道和所记录。是的,彝族的档案资料缺乏,但是回忆录却是非常充实的。我相信,每一位七老八十的彝族老人的回忆录都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可是,直到现在,彝族地区很少有人去收集这些回忆录,而彝族的历史还是像往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老人们的离去而即将成为一段段离奇的传说。这里,有人就会说《文史资料》不就是回忆录吗?是的,它的确是回忆录,可是《文史资料》里记载的都是上层人士的个人经历,反映不了彝族民众的生活状态。

  今天,在我们彝族地区还有一个阶段的历史清晰地留在彝族人民的记忆里,它就是民国到现在这段。因为出生于民国时期的彝族老人大多数还健在,他们都是那段时期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的回忆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能够清楚地反映当时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可是,彝族这段比较完整的历史就快要消失了,因为经历过这段历史的彝族老人已到了即将离开尘世的年纪。一位老人的离世,意味着一段历史事件的消亡。

  所以,《彝族历史》微信公众号,向各地彝族同胞征集大量的彝族老人的回忆录,挽救这批将要永久性消失的彝族历史资料,让彝族留下一段比较完整的、清晰的历史。

  被誉为“东方雪莱”的著名诗人王礼锡,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险局面时,这样写道:“不是长城缺不了我,是我与长城相依为命。没有我,无碍中华的新生;没有中华,世界就塌了一座长城。”我也相信,对于热爱自己民族的我们来说,不是彝族缺不了我们,是我们和彝族相依为命。没有我们,无碍彝族的存在;但是没有彝族,世界就缺失了一种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身份的文明。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于彝族的“记忆”,我坚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坚持去做,彝族将不会再是一个“记忆”模糊的民族。




  征文要求

  1. 第一,文章内容必须跟彝族有关,并且能够涉及到彝族的社会组织、经济状况、婚姻习俗等方面;
  2.第二,所写的故事、人物必须真实存在;
  3.第三,语言须得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文章的结构要清晰;
  4.第四,投稿者需附上个人简介和一张生活照。
  5.第五,征到的文章,我们将在彝族历史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出来,等征集到一定数量的文章后,我们将集结出版。到时,会给各位作者一定的稿费。



  出版后的书籍将会是一部全面反映民国时期彝族地区彝族人民生活状况的书籍,也是我们给后来的彝族历史学者留下的一些非常珍贵的一手资料。



  本公众号长期征文,愿各位彝族同胞转发出去,让更多的彝族同胞能够投稿,使得我们能够了解更多的彝族历史。

      投稿邮箱:yizulishi@163.com(收到后将自动回复收到信息)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