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富,男,彝族,1962年6月3日生,云南省安宁市草铺镇人,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学校2016级学员。
中国彝族网(威宁 芒布曲比)讯 “以前没有这种机会,现在有了专门学习布摩文化的学校了,就不能放过这次机会”在和朱崇富学员聊天的时候他深情的说道。在后来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早在1990年,朱崇富便已经和彝族古文字有了不解之缘了;那年他在北京民族大学干了三个月的资料抄写员,但遗憾的是他那时还对古彝文字不是很了解,所以他那时候就暗暗的给自己下了个决心,以后无论如何都要学习古彝文字。 2016年,当他通过网络和微信平台知道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就是专门免费培养彝族布摩文化传承人、并且在这里可以系统的学习彝族古彝文字、彝族古歌等一切彝族古老文化的时候,他喜出望外,便和家人商量马上要到学校接受系统的学习,以便圆自己多年学习古彝文字的梦想。他的家人也非常的支持他,也希望他好好坚持三年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去。 “学习彝族布摩文化,不分年龄的大小和是不是布摩世家”, 在问及他今年已经53岁了,毕业后将近56岁,是什么支撑着他下定决心来到贵州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读书时,朱崇富说:“学习彝族布摩文化,不分年龄的大小和以前是不是布摩家族”。他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帮助我们找回将要遗失的文化,所以年龄算什么、是不是布摩的后裔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彝族,只要他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可以来学习,救书救人救学科不是个别专家学者的事,也不是个别彝族领导的事,应该是全族参与,因为这是全部彝族的事。 编者与崇富
我和朱大哥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我被他的民族情节深深的感动着,也为他的宏伟目标所折服。当我问他三年后学业归程后有何打算时,他说道,他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带回云南省安宁市草铺镇老家去,他要加大宣传,要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参与学习彝族文化,真正让自己三年在贵州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学到的东西为家乡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者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提出救书救人救学科的办学方针,已经让许多的彝族有志之仕参与到其中来。像朱崇富大哥这样年长的学员学校还有许许多多,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远千里来到学校学习,是对彝族文化传承的责任的担当,更是为在校的彝族青年学习古彝文化作出了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