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民族文学 散文小说 查看内容

作品推荐 | 益珠俄:鹃花泉树韪书香

2017-4-27 21:25| 发布者: 苏月飞阳| 查看: 7979| 评论: 0|原作者: 苏月飞阳|来自: 中国彝族网

摘要: 益珠俄:鹃花泉树韪书香 文/王明贵 ▲发启岩泉 ▲陈学明布摩收藏的《玄通大书》   4月中旬,益珠俄彝村的杜鹃花盛开了。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话放在纳雍县 ...

益珠俄:鹃花泉树韪书香

文/王明贵


p1_s.jpg
▲发启岩泉   

p2_s.jpg
▲陈学明布摩收藏的《玄通大书》
   
   
  4月中旬,益珠俄彝村的杜鹃花盛开了。白居易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话放在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的河头村,即益珠俄村,是再适合不过了,不过盛开的不是桃花,而是杜鹃花。

  1  玛佐杜鹃

  在別的地方花期已过的时候,益珠俄村这个挂在厦蓉高速公路纳雍县以角出口站不到10分钟路程、海拔1500米的古彝村寨,杜鹃花才刚刚开放起来。一个不足600人的彝村,有四大片杜鹃花,益美村民组的水淹塘、益座谷村民组的博乐堵、益此卧村民组的玛佐、益此客村民组的乌举思博姆各有一片。这几天,这里的各种杜鹃花像是在热热闹闹的行酒令,又像在欢天喜地的对山歌,一片对着一片开放起来,朵朵如盘,层层叠叠。红花如鲜艳的马缨,又似满山的火把;白花似羊毛披毡,又似遍坡洁白的绵羊;还有少见的黄花和粉色花,像一锭一锭的金子和银子,又像一团一卷的云彩流霞。其中玛佐这一片杜鹃花中有一株十分奇特,它的花色会变化,花色的变化可以预示每年是否有干旱,是否有水涝,当地彝人常常用它的花色来判断本年的气象,指导如何呵护好地里的庄稼。

  杜鹃花被奉为彝族的族花,彝族历史文化中杜鹃花的文化十分繁荣。益珠俄彝寨的婚礼仪式中,迎接接亲客,要设置十二道“门”,在其中的一道“门”,主人一方专门有一节是对接亲人进行考问的“玛薇露”即《拷问杜鹃花》,唱词中说:“接亲的人们,今天你们来,有没有经过,经过杜鹃山?有没有看见,花山杜鹃树?树枝怎样生?花枝怎样长?枝上开花没?花是怎样开?一枝有几朵?一朵有几瓣?你们有没有,摘下一朵来?摘来做什么?请你讲一讲!”接亲客要是回答不上来,就要被“打亲”泼水,进不了门,娶不走新娘。

  2  发启岩泉

  益珠俄村有好几处悬崖、大岩,其中的发启一处,高达百尺,横延千丈,岩壁上有洞,而且洞上有洞,洞中有洞。岩中挂泉,泉下挂瀑,形成层层瀑布,如同海浪叠翻。清流直泻,洁净岩泉一直流淌到下游的以角——著名的“烤酒村”,这里的美酒正是依靠从发启岩洞中流出的清泉水来酿造,才使其酒香百年不减。现在益珠俄彝寨王明友家烤制的“小缸酒”仍然相当有名,供不应求。而这一股泉水浇灌的田地上,是著名的稻米“五里乡”的产地,每当八月,整个益珠俄连着以角一带的稻花香飘十里,一条河水上下的三个村庄,都笼罩在稻花香气之中。

  益珠俄彝寨的人们敬奉岩神“希丽”,据说岩神高兴时会“保佑”人畜,不高兴时也会“作祟”。发启大岩中间的岩洞,曾经是本村过去躲避土匪烧杀掳掠的安身之所,至今仍然有生活过的痕迹。传说解放前的一个土匪首领曾经在这里埋藏下了不少金银财宝,直到当下还没有人寻找到。这一传说,在山洪暴发,岩洞中涌出洪水时,曾经有人在益珠俄河边拾到过银锭而得到证实。岩泉旁边的大洞有人曾经在里面熬硝,也还有防范匪患的防御工事。深洞之中的小汪滩里面,有小白鱼生活。益珠俄彝族的“洒岔”中唱道:“好久不走岩洞头,岩洞烧火起岩油。哪个起心害哪个,叫他(她)死在岩洞头。”这是青年人在岩洞中幽会时,向岩神发誓,要保证真心相好一生的信念不改变,反映了对忠贞爱情的追求。

  3  博喽神树

  益珠俄村的彝族历来重视生态保护,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有祭祀山神、土地和神树的习俗,因此这个村的生态是全乡最好的,也是周围各个乡镇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村。现在村里的一些地名,还是献山神、祭土地的地点,如“博弄拉”是“献祭山”的意思,“米舍嘎”是“祭祀土地”的意思,献山神、祭土地有时就是祭祀神树,以神树来代表山神和土地。祭龙的时候,有时也是祭祀神树。村里泉清树古,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现在这个村的每个村民组都还保护着一棵老神树。挺立在博喽阿小山上的这棵老神树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奇特的。这棵老神树是全村的树木中萌发树叶最早的树,也是所有树木中凋谢最晚的树,也被村民称为春华秋实的“消息树”。它的树龄究竟有多少年,没有人去考证,有的村民说有二百年、三百年,有的说有五百年、六百年,也有的说有上千年了。益珠俄彝村的这棵挺拔的博喽神树屹立在博喽阿小山上,犹如彝族所戴的帽盔上面高高挺立着的“英雄结”,整个益珠俄上下都能看见,成了这个村庄的一个标志。

  4  爨字韪书

  爨字、韪书,是《大定府志》等史志对古代彝族文字的称呼,有时候也是彝文古籍的代称。益珠俄是一个彝族聚居村,这里有深厚的彝族传统文化。彝文化的代表是布摩文化,而布摩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传承载体就是彝文经书。益珠俄曾经出过陈学明、陈兴德等著名布摩,他们手抄的彝文古籍,有的收藏在贵州省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原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有的收藏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族文化博物馆,有的收藏在他们自己的后代的家中。陈学明老布摩曾经在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工作多年,参加了毕节市唯一获得过国家图书提名奖的《彝文典籍目录 贵州卷(一)》的编纂,参加过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贵州《简明彝汉字典》《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第二辑)》《彝族指路丛书 贵州卷(一)》的编写和翻译工作。他举行的彝族祭祀仪式享誉黔川滇交界地区,在毕节市和六盘水市一带非常有名望。他传承的彝文经籍,有《玄通大书》《献酒经》《解冤经》《丧祭经》《指路经》《献山经》《祭龙经》等,是毕节市收藏彝文古籍较多的布摩之一。例如他翻译的《指路经》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大岩的:“大发和则发,两堵岩一样。蜂房多如云,峰飞如撒米。见蜂别捅蜂,蜂死蜇犹存,它会蜇人的。”

   
  —————————————————————————


  中国彝族网授权发布  总编/苏月飞阳
  邮箱/tougao@yizu.co
  爆料/13269321491 微信/noosuu

  QQ图片20170427211211.jpg

  天下彝家(cnyizu)是由中国彝族网主办的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关注本号并向我们推送新闻、音乐、视频、文学、摄影、绘画、设计等作品,我们将通过中国彝族网(Yizu.co)以及彝人传媒(vipyizu)、天下彝家(cnyizu)同步刊出。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