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峨边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目标,紧扣中共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决定》的宏伟蓝图,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峨边实践”。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将聚焦“凝心固本强基”“文化浸润铸魂”“互嵌共融增效”“团结拼搏共赢”等民族团结“四项工程”,推出系列报道,引领全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为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峨边力量 峨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阵地,赋予文化自信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亮的精神底色,以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引领社会风尚、汇聚社会信仰和推动社会进步注入强大文化动力。 以文铸魂 以魂筑梦 赓续文脉,薪火相传。峨边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打造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大渡河水文化博物馆、记忆峨边历史文化街区、“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彝恋黑竹沟、东风新城社区“七彩东风”等一批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6个、民俗纪念馆3个。深入实施“德古”彝汉双语讲堂,依托“德古”宣讲队、“绣娘”宣讲队、青年宣讲队、普法“小阿依”、“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行动。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打造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个,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单位9个,县级民族团结示范单位4个,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1个、民族团结进步一条街1个。通过整合多方资源,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融入血液,营造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 以文育人 以育润心 资以故实,酌于新声。峨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推动模式,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常态化开展“文化大篷车”、“有恒时光”读书会、“黄桷树下说党史”等文化下乡活动。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实施、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常态化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整体提升普及程度和水平。持续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三交”计划、“蓝鹰工程”,开展“同运动˙一家亲”“返家乡”“逐梦计划”等形式多样的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持续发挥各级种类学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以中国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及学校各类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国旗下讲话、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阅读、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诗歌朗诵等形式,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格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县4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217人、在校学生17297人的心灵深处。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模式,提升“志根双语”讲堂、“彝”动书吧品牌影响力,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景观入眼,文化走心。峨边深化拓展“4+2”全域旅游布局,打造“文化大篷车”文化扶贫品牌,持续擦亮“甘嫫阿妞”“彝族刺绣”“毛坪山歌”三大非遗品牌,常态化开展“记忆峨边”历史文化街区沉浸式演出、“四季文旅”促消费活动、“文化大篷车”乡村行等惠民活动,建成“1+13+99”三级文化阵地、3个市级非遗传习基地,创成省级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2个,挂牌成立全市首个重点社科基地“西南民间非遗研究中心”。文旅新场景如星河璀璨般铺展,特色村寨、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文化街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小凉山非遗荟、彝族刺绣、彝族美食等文旅项目在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中绽放异彩,构建起多元共生的文旅生态新图景,积极开展一系列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和场景,通过沉浸感、互动感、体验感的模式,让游客在参与中感知、在互动中理解、在体验中认知,充分展现了多年来峨边在文旅地产赋能、古镇古街更新、特色小镇存量盘活、乡村振兴美食模式、非遗文化传承及县域经济提升等方面具有广泛优势,努力让每一个村寨、每一个街区、每一种文化品牌都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在文旅的长河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为点亮城乡经济、点亮文商旅地、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文化交流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