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网 首页 彝风彝俗 传统文化 查看内容

箐口村:六枝彝族婚丧习俗、民族文化和民间传说

48 0 2025-3-9 13:21 发布者: 苏月飞阳 原作者: 杜泽良六盘水日报社

箐口村位于六枝特区西部,隶属六枝特区关寨镇,距特区政府所在地42公里,距关寨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沿着G356国道通过新窑镇一路西行,经过素有凉都明珠的中坝水库上游右侧进入县道公路,在蜿蜒叠嶂的山路中车行25分 ...


箐口村位于六枝特区西部,隶属六枝特区关寨镇,距特区政府所在地42公里,距关寨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沿着G356国道通过新窑镇一路西行,经过素有凉都明珠的中坝水库上游右侧进入县道公路,在蜿蜒叠嶂的山路中车行25分钟,就到了关寨镇箐口村。

箐口村西与水城区陡箐镇小红岩接壤,南与中寨乡青杠林接壤,地形属喀斯特地貌,两山夹谷类型。辖区面积8.7平方公里,山地为主,土壤类型砂质土居多,颗粒较大,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且容易发生泥石流。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6.2℃,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玉米、土豆、花生等农作物生长,适宜核桃、板栗、橘子等经济作物生长。箐口村全村由1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寨组成,总人口共460户2220人,是一个汉、彝、苗等民族共同居住的村落。
民国时期,箐口村属郎岱县时合乡(现在的关寨辖区范围)。

1950年,属郎岱县第三区的六枝区(现新窑镇和中心城区3个街道辖区范围),箐口村原以金钟村为村名。
1952年,新设立堕却区(称为八区,现关寨镇辖区范围),成立箐口乡,隶属堕却区,以金钟村为村名。
1961年,堕却区箐口乡改为箐口公社,建立箐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箐口大队。
1962年,属六枝县堕却区箐口公社。
1966年,属郎岱县堕却区箐口公社。
1970年,属六枝特区堕却区箐口公社。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设乡政府的通知》中的要求,撤销箐口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新建立箐口村民委员会,管辖原箐口、果落2个村所辖范围,村委会驻地包包寨。
1991年,撤区并乡,撤去堕却区(八区)新成立六枝特区堕却乡和六枝特区箐口彝族仡佬族布依族乡(正科级乡镇),箐口村隶属于箐口乡管辖。
2015年,堕却乡与箐口乡合并为关寨镇,仍沿用原名箐口村村名,隶属六枝特区关寨镇管辖。

箐口村彝族婚丧习俗

六枝境内彝族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态分布,1992年撤区并乡以前,其聚居区主要有21个彝族乡,其中就有箐口乡, 而原箐口乡中又主要分布在下麻翁、布提、坝子、过瓦、关寨和箐口村的果落几个自然组。箐口村果落组百分之九十都是彝族。 

彝族汉晋文献中称“夷”,元朝开始,多以“罗罗”为族称,其后又称“倮倮”或“倮夷”。彝语中“罗”意为虎,“罗罗”为“罗”叠称。最初,彝族自称“罗罗”,自命为虎族。有封建文人将“罗罗”写成“猡猡”或“裸罗”,极伤民族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确定以鼎彝之“彝”作为各地区各支系彝族的统一名称。
彝族的传统婚姻独特而风趣。彝族姑娘一般不嫁其它族人的,自古以来都不怎么跟外族人通婚,但彝族的男女比例并不会少,反而保持得很好。婚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一种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成的婚姻。一般婚姻都有以下五个过程:介绍人(彝语译音“福纠”)、提亲(译音“妻纠”)、定亲(译音“阿曲祖”)、送财礼(译音“肘合”)、嫁娶(译音“阿买妻”“妻客”)。

提亲就是彝族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经介绍相识后,常相约到野外对歌(译音称“曲谷”)或单独幽会互吐爱恋之情。直到谈婚论嫁,彼此对婚事都无异议后,男方的父母就要请介绍人到女方家试探。介绍人几经试探,觉得婚姻有望,便正式告之男方及其父母,男家于是准备好酒、燕麦炒面等与介绍人一同正式到女方家提亲。父母包办者,首次提亲女方父母不受礼,介绍人须三番五次上门,费尽口舌,方得允诺。定亲是由男方家择定吉日,介绍人领着男方及其父亲、叔、伯等,带一升燕麦炒面、两瓶酒和两段布(给女方及其父母)到女方家正式确定婚姻关系,吃订亲酒。是时,女方家要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象征阴阳相配)宴客,并邀族中长辈陪席。席间由主人分雌雄鸡头、鸡翅、鸡腿等,按宾主分食。饭后主人将宾主吃剩下的鸡骨进行仔细占卜,分析判断婚姻的吉福。然后将四支鸡卦(鸡股骨)雌雄搭配成对,用五色彩线捆扎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作为订婚凭证。

择日就是两家经过反复协商同意后,由男方家择定送财礼的吉日。到时,介绍人带领男方及其至亲叔伯等(人数必须为双数),携带商定好的钱物、婚嫁吉日帖(结婚日期)到女方家。次日,女方家杀鸡宰羊招待,并请族人至亲作陪,酒过三巡后,送礼人拿出聘金及布匹等,交给女方父母为女儿置嫁妆。嫁娶历时三天,分为发亲、接亲、迎亲、回门等程序。第一天晚上新娘梳辫子(古代彝族妇女以独辫表示未婚,两条辫子为已婚),先由嫂子或妹妹梳三下,后新娘自己梳成两条辫子。第二天晚上请女伴唱酒令歌、跳酒令舞。第三天,在起居室铺床,新娘及女伴相聚诉别情。亲友聚齐后,等待接亲客到来。发亲时,新娘要盖“吾薄”(盖头巾),由其兄或弟背到门外上马。之前,新娘骑的马要先由别人试骑跑三趟,以马不再排便为吉利。接亲当晚,男方家要根据女方家陪嫁妆奁的多少,组织相应人数的队伍前去迎娶(迎亲队伍人数不限,但只能是单数)。迎亲时,男方家早已在寨外对着大路口处用剥了皮的五倍子树枝搭起“迎亲门”,新娘到达时,“布摩”先念“退老神经”,然后杀一只未孵过鸡崽的母鸡抛越“迎亲门”,意即“驱鬼除邪”。整个婚娶间的仪式内容颇多。

彝族丧葬习俗。历史上,彝族人去世后,实行火葬,葬礼隆重,明末清初才逐渐实行棺葬,葬礼场面也渐小。彝族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举行斋祭活动,按祭奠规格的大小可分为:做斋(彝族“数挣”),打嘎(彝族“吉赶”)。是时,要请布摩(彝语译音,经师)择吉日,设斋场,装饰灵房,诵经指路,送葬抬灵。斋祭活动少则三天,多则几十天。斋祭期间,悲歌哀号,跳脚舞贯穿整个过程,礼俗繁杂。

丧葬习俗要重视“接气洗丧”,彝族忌人去世在床上,故老人临去世之际,亲人迅速将其抱到堂屋的桌椅上为其穿衣。临亡之人脚踏装有粮食的升、斗,孝子扶其左右,并在临亡者口中含置一块硬币,为其洗脸、手、脚及剃发等。同时杀一只公鸡,谓之“引路鸡或接气鸡”。老人断气后即在门外鸣炮三响报丧,以通告寨邻族人,并将亡人收拾入殓,及时派两人带上酒、米等物品前去请布摩。布摩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的时间择定安葬吉日,主持祭祀活动、为亡者念诵《指路经》。

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打嘎”。据传,打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祖先为其父母斋祭而发明的一种祭祀习俗。“打嘎”是为亡故的人祈祷解冤,以尽孝道,是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悼念仪式。由于这种习俗较为繁杂,且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一般条件的人家难以承受,故现在境内许多地方彝族已丧事从简。“打嘎”分为“热嘎”和“冷嘎”。经济条件比较富裕的人家,在老人去世后即时请布摩做嘎,谓之“热嘎”。经济比较困难的人家,先安葬死者,待积攒起相当的资金后再请布摩择吉日做嘎追念,谓之“冷嘎”。

彝族年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过节前,各家各户都要酿咂酒、大扫除、搞卫生,并用新鲜树枝、木板在堂屋后壁中央处搭一神龛(彝语称“腊头顶”),用以摆放祭祀祖先的物品。神龛前用木杈支起一横梁,供奉的物品必须从木杈下越过才能摆放到神龛上(表示清净)。供奉前要打“醋炭”,供饭时先叫周围几座大山名,再按辈分依次叫亡故祖先,直到将本支至亲先故祖先一一供奉完为止。节日一般为三天,每天至少要如此供奉一次。第三天一早搞卫生,清理神龛,将装饰物等拿到野外烧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彝族年已逐渐被淡化而改为过春节了,但特有的彝族礼俗仍不变。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举行节日仪式时,以寨为单位,杀牛羊等敬神,燃火把于田间,意为“驱邪除害,盼五谷丰登,保生灵平安”。火把节传统文化内涵厚重,民族特色浓郁。近年来,火把节成了有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的规模浩大的节日活动。节日当天,早餐后,便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如斗牛、斗羊、荡秋千、赛歌等等。至夜幕降临,男女老少点燃篝火,打着火把,手拉着手围着篝火翩翩起舞。最后,姑娘小伙子围坐篝火旁唱歌跳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彝族火把节已渗入了现代社会气息,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彝王遇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在牛角上绑火把战胜敌人,又说是为了纪念火把驱除虫害等传说。

彝族喜居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区,住房一般坐北向南。建筑用材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均就地取材。如居住于石山地者,多为石墙房屋;居于林木多的地方,则多为木屋;居于多竹地区者,多为木柱,竹编织物围护四檐的房屋;亦有夯土墙房屋者。屋顶多盖瓦,间有盖茅草者。贵族传统建筑多为三重堂,即两进四合院式,一重堂为护院家丁住所,二重堂为伺从人员居所,三重堂为主人居室。房屋大致分为长三间或长五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彝族房屋建筑与汉族也没有两样了。

彝族服饰制作精细,款式独特,可分为头饰、身饰、首饰和脚饰等。头饰有包头、毡帽、额箍、耳环,以及儿童的巴巴帽、鱼尾帽、瓦水帽、兔耳帽、虎耳帽、珠珠帽、银饰帽等,身饰有右衽大襟长衣、右衽大襟短衣、围裙、腰带、披毡、大裤脚及儿童的叉叉裤等。首饰有戒指、手镯。脚饰有绑腿、手工布鞋(布底鞋、钉子鞋、绣花鞋、钩钩鞋等)、布耳草鞋等。

清初改土归流后,男性雉发结辫,头包长帕,衣有长短二式,普遍戴笠,披毡者渐少。民国年间剪除发辫。现代服饰各地亦有异同,如六枝箐口一带,男女均为衣裤制。男装,上衣为立领对襟,窄袖平摆,左右开短衩,布结扣,长覆胯,色尚白。下装为宽大的长裤,色喜黑或深蓝,头戴青帕。喜披毡或着白布“褡褡”,“褡褡”披在最外层,为立领、对襟、无袖,前襟短如上衣,后摆长过膝弯,布结扣,前摆左右各有两个平行的衣袋,有花边或细碎挑花,人称“东方燕尾服”。女装,上衣为直裾右衽,窄袖紧身长袍,布结扣,肋衩深尺许,大弧摆。领、袖口至裾均有以石榴花、卷草、涡纹、云雷纹为主的贴花图案,环肩、摆缘、衩缘也饰有相同图案的宽幅贴花或挑花,多为二方连续构图。贴花、挑花色尚红、绿、黄、黑、白五色,一般以黑、蓝色为底。
  
箐口村民族文化及民间传说

箐口村苗族主要居住在箐口村的下寨组。据相传,是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至公元1521年)在洞庭湖一带被明军打败后,迁往湘黔边界雷公山,清朝时又遭征伐,直至清咸同年间太平军起义,他们才从雷公山突围迁往贵州西部,其后才居住在今六枝箐口。妇女头饰为头髻偏左歪插彩梳,斜缠长发盘于头顶,衣饰颜色大多为黑色和深蓝色,有自己崇拜的图腾图案。

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衣裙上绣有鲜艳的花草和鱼鸟等图案。头饰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绣、压、编、纺、上蜡等步骤,一套正统的苗家盛装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此外,文化和历史也通过他们的能歌善舞、勤劳朴实以及独特的头饰和服饰得以传承和展示。
关于妇女头上戴梳子,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苗族部落,首领叫阿严,妻子叫阿保。他们生有二男二女,大儿子叫多将劳,小儿子叫多将眯,大女儿叫多彩劳,小女儿叫多彩眯。

有一年秋天,小女儿多彩眯独自一人到地里收粮食,天黑了都没回来。首领阿严招集部落的人漫山遍野寻找,找了几天都没找到。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天,一位苗大哥路过一个小洞口,洞里传出一个女孩喊救命的声音。苗大哥一个人不敢进洞里看,就到部落的寨门前告诉了守门的人。看守寨门的人立即报告了首领。首领招集部落里的男人,带上工具,来到洞口。首领阿严叫了几声“多彩眯”。洞里传出了多彩眯的声音:阿爹救我,我被一只金鸡困在洞里啦。阿严急忙叫人进洞救他女儿。人刚进去,金鸡就飞出来了。阿严用弓箭把金鸡射了下来。多彩眯出来看到金鸡已死,抱住金鸡痛哭。父亲阿严感到奇怪,就问:你为何抱着金鸡哭。多彩眯说:那天,我在地里收粮食,一头野猪突然从林中跑出冲向我,我就跑,可我哪里跑得过野猪,正在万分危急之际,这只金鸡从天而降,救了我,并把我带进了洞里。金鸡对我很好,不肯放我回家,想让我在洞里陪它,可我实在想父母,就经常向洞外喊“救命”。

为了感谢金鸡的救命之恩,多彩眯就把金鸡抱回了家,并按金鸡的羽毛色彩绣了一套外衣和裙子,并模仿金鸡的鸡冠用木材做成了一把梳子,然后穿上绣的衣服裙子,把长发挽在头上,用梳子固定。当她走出家门,她身上闪出一道金光,立即招来了寨子里的人围观。真是太漂亮了,人们发出了赞美,特别是妇女们,羡慕极了,纷纷仿照她做起了衣服裙子梳子,挽起头发。从此,这支苗族就有了自己的头饰和服饰,代代相传,至今没改变。

箐口的苗族服饰是六枝特区苗族服饰的最有代表性的苗族服饰之一。主要以妇女服饰为主,其制作是两襟交叉,用小布带固定,并突出两腋下衣左右绕起,如凤凰展翅。两襟刺有绣花或钉编织好的花条。衣脚绣花,多层叠起,两袖刺修花纹,图案多半是以动物为主,没有固定花样,随心所想,根据当时的生活习惯相连。

在整套服饰制作中,绣花和蜡染最能体现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的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技巧娴熟,色彩艳丽。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龙、凤、麒麟或常见的花、鸟、虫、鱼等。难度较大的刺绣有瓣绣、结绣、堆绣,一般最常用的刺绣是平绣和马尾绣等,绣出的图案,花纹呈凸起状,富有立体感。在平绣中,首先用毛胶来制作浆,把准备好的十张毛纸粘贴在一起,等毛纸干后,再在纸上画花纹图案,用剪刀沿着图案剪接下来,剪好以后摆放粘贴在所需颜色的缎子上,再用剪刀沿着图案边沿剪好,放在红缎子上粘贴好,然后根据各人的喜爱用各种颜色的花线搭配围绕图案进行刺绣;马尾绣是用布剪好的图案摆放在缎子布上粘贴好,图案边上套一颗马尾毛,再用花线绣好套牢,沿着图案边沿进行刺绣。蜡染在苗族服饰制作中需经过画蜡、染色、脱蜡、清洗与后期整理等流程。在画蜡的过程中,每一根线条都是有粗细变化的短弧线,组成各种花草图案。这些图案便于堆蜡,使画出的线条流畅而优美,属于比较抽象的类型,以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花草变形而成。总之,整套盛装全是手工做的,而且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绣、压、编、纺、上蜡,有时候一个苗家妇女在家里辛辛苦苦忙一年才做出一套盛装。


关闭

站长推荐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
天下彝家网上书店,加客服微信购买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字典、彝文印章等。

查看 »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