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注册 登录
中国彝族网 返回首页
阿山里山 版主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日志

我的彝乡恒底与红军长征的不邂之缘

民族文化2012-6-4 23:11 阅读 3281 评论 0

  赫章县以则河战斗

    以则河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转战黔西北,在乌蒙山区反围剿斗争期间,在赫章县河镇以则河

 

开展的伏击国民党追兵樊嵩甫部的战斗,史称以则河战斗。

 

    1936年3月3日至5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根据野马川会议关于乌蒙山区回旋战斗的安排部署,撤离

 

野马川,由赫章向妈姑挺进,准备由妈姑经威宁狗店子进入水城,插入以盘县为中心的南北盘江地区。然而通

 

过侦察情报得知,我军所处的位置前有李觉、郭汝栋部已抢先占领了水城、威宁南进道路被敌人截断;后边有

 

追兵郝梦龄部;北有樊嵩甫部和红军平行前进,占领红军右侧的朱歪(现朱明);西有滇军孙渡部防堵。鉴于

 

这种情况,军团总指挥部决定向奎香、彝良方向行动,把敌人北调,闪开南下道路。3月6日,红二军团兵分两

 

路经可乐过恒底,进入奎香、寸田坝、坪地进行休整,红六军团十七师、十八师由小河口进入可乐,十八师摆

 

脱敌人追击,宿营麻腮。7日进入奎香,红十六师也由麻腮取道钻天坡、毛栗寨经以则河进入板底。红二、六军

 

团向西北转移的行动引起国民党中央军的错觉,他们认为红军必经彝良、盐津,北渡金沙江,急令樊嵩甫、郝

 

梦龄、万耀煌纵队往西北追击红军,为了打击追敌,给敌人出其不意的伏击,红二、六军团决定:由贺龙率红

 

军主力从奎香、寸田坝返回50里到法冲、以则河一带设防伏击樊嵩甫二十八师。战斗部署为:二军团的红四师

 

和六军团的十六师、十七师担负伏击主要任务。红二军团五师到以则河东北地区游弋,钳制国民党二下十八师

 

和东侧国民党军七十九师李祖白旅。3月8日天明前,红二、六军团各部均按部署进入预定伏击位置。

 

    3月8日晨,国民党军二十八师由可乐沿红六军团行军路线分两路,向奎香、寸田坝追击,先头部队以1个步

 

兵连出倮依,沿以则河向法冲搜索前进。以一个骑兵连从以则河右侧出毛栗寨,经苗营丫口,向法冲侦察前

 

进。上午8时,樊嵩甫纵二十八师骑兵连经苗营丫口、颜家塘至石落坡进入红四师伏击位置,两个步兵连在进到

 

以则河聂家口子与红军十七师的一线伏兵碰在一起,战斗在意外的情况下打响。红军兵分三路,从左、中、右

 

三面包抄敌人。战斗在聂家口子进行以后,敌人急退苗营,红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右边红军从岩脚、石落

 

坡、毛坝子、荒郎沟向苗营之敌进攻;中路红军由呆摸粱子、江子林、得兔丫口包围苗营并打击行至蒋家河坝

 

之敌,左翼红军负责掩护主力红军截阻敌人,在红军强烈阻击下,敌人仓惶往山下逃命,红军则利用有利地形

 

猛烈攻击敌人,敌人丢下无数枪枝弹药慌忙向可乐方向逃窜,由于当时高山浓雾弥漫,几步之外就看不见人,

 

逃窜的敌人被从可乐方向赶来的援兵截住,自相残杀了一阵;另一股敌向聂家丫口逃窜时,又被中路红军拦腰

 

截断,予以痛击;加之右翼红军的包抄合围,把这股逃敌歼灭。

 

    以则河战斗从3月8日清晨打响,下午六点钟结束,通过10多个小时的激战,毙伤、俘敌600多人,缴获了大
 
量枪枝弹药,重创了樊嵩甫纵队,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使敌不敢轻易冒进,从而使红军赢得了休整和转移的
 
时间。这是著名的乌蒙山回旋站的第一战,则河首战告捷为红军之后的迁徙去除一道障碍。以则河战斗遗址同赫章境内
 
的夏曦烈土墓、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野马川会议会址、七星观战斗遗址、席大明烈士故居、财神堂战斗遗址、古达暴动遗址、水塘堡战斗遗
 
; 屋脊韭菜坪、洛布千亩石林、国家级平山——水塘森林公园、七星河大峡谷、古达石林溶洞、古夜郎之都——可乐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
 
址和自然风观;还有多姿多彩的彝族铃铛舞、苗族大迁徙舞等民族风情都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潜在资源,是建设和发展红色旅游的有效条件。
 
    据爷爷王廷国回忆,由于人们长期受国民党、地主、土匪剥削,当年红军途径恒底时,彝族居民们对突然到来的部队感到恐惧,纷纷将粮食等财产藏在今天的堵口窝蛋的地洞里以防万一,后见红军军纪严谨、与民友善亲见,才打消疑虑。1936年3月6日,红二军团兵分两路经可乐过恒底,进入奎香、寸田坝、坪地进行休整,红六军团十七师、十八师由小河口进入可乐,十八师摆脱敌人追击,宿营麻腮。7日进入奎香,红十六师也由麻腮取道钻天坡、毛栗寨经以则河进入板底。这几天曾有一东北红军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我白摩院子,当时祖先们见状都万分恐惧,还立即将家中的枪支弹药藏进天楼,祖先们说的彝话而该战士说一口东北话,双方由于语言障碍无法交流,气喘吁吁的红军战士急得指手画脚,憋不住拿起水瓢要了一瓢水猛喝后才离去。
             老五区周边部分地名诠释
河镇:以境内有河流经正中部,取改而得名。
恒底:彝语,译音,意指塘坝,固有数个水塘而得名,意为有水塘的坝子。
麻腮:彝语,骂色变译音,,即统兵元帅驻地之意。历史上为乌撒土司统兵元帅驻地,人们称为麻腮家。意为土目麻腮家住地
白摩:即部摩或毕摩,因家族中有人从事布摩行业,大家称其家族所在地为白摩院子
法冲:彝语,意为岩石冲子
青山:青山之名,因境域山脉绵亘,密布常绿阔叶树,四季郁郁葱葱而得名。
四方:以井而得名,该地有一涓涓潜水,从石缝中流出,人们日夜吸取,不断敲凿,渐成方形,故名称冠以四方二字。
花泥:这是群众习用野竹或藤条编篱笆,拉菜园,并编出各种花样,称花篱笆后演变为花泥巴因而得名花泥
毛栗树:原名毛栗因境内盛产毛栗而得名。
可乐:彝语,柯倮落姆,变译音,汉意为人集中的都市中心。据考古文献记载,可乐历史悠久,在公元前206年秦汉阳县于此地至隋,一直是黔西北辖赫章的城镇中心,重要战略地位。
大坡:坡前有两条大沟,丰沟、那洛沟。从沟前放眼望去似乎这山处于半空中,人们根据这个特点,将它命名为大坡。
法都:彝语,为岩脚,此地有一呈白色的石灰岩,意为岩硐,故而得名。
珠市河:彝语,意为迁徙通过的要道,历史上是一个小集市,现为赫章县彝族主要聚居地。
妈姑:彝语,骂谷变译音意为意为,原威宁一大土司盐仓家在此驻兵,意思为屯兵之所。
德德卓:彝语,家支名,意为彝族德卓家的名称。
安乐:系啊拿溪彝语译音,意指河床狭窄,谐为安,取得名安乐。
结构:彝语译音,意为风景优美,因本地中部风景较好而得名,也是其彝族家支名称。
雉街:原名野鸡苗寨,彝语移儿的译音,意为水消失之处,故得此名。
辅处:彝语,意为办学之地。因附近是有名的辅处坝子而得名。
铁匠:原名铁匠营,历史上此地属生铁铸造和铁器加工而得名的。
财神:原名菩萨堂。传说有一水塘,塘里有尊菩萨,因而得名,清光绪年间,为赫章、镇雄、昭通等县交通心经之地,经济繁荣,谓之财源茂盛达三江故名财神。
发开:历史上叫山楂树,后因附近有一开发坪子命名为发开
野马川:又名野马山,系历史名称,据传此名始于蜀汉兴建年间(公元253---256年),诸葛亮率兵南征,其部马忠派遣张嶷进军西南之夷,但见芦苇杂草丛生,野马驰骋,其间而得名
平山:又名平山堡,历史名称意为古时属毕节等地的交通要道。脚力运输多到此住栈,而栈设置与山脉半坡较为平缓的地方,故而得名平山堡

 

           恒底部分家族简介


贵州白彝,彝称吐素,人口近80万,遍及贵州彝族聚居区,家支林立,姓氏复杂,现在我把自己知道的白彝姓氏说出来,我知道的有下面这些:
阿底、阿维、阿景、阿铺(洛嘎),号称乌撒四大白彝,包括很多小姓。
阿侯、阿沽、阿邹、嘎哪,号称芒布四大白彝。
阿果:汉姓李,居住在赫章县恒底一带以及镇雄县麦车,人口达三百户左右,彝族文化保存很好。
阿启:汉姓周、王,居住在赫章县恒底一带,人数不多,但有政治地位,为白彝十二大勾则之一。分出小姓阿朵
芦虹:汉姓罗、王赫章县以内居住在恒底和可乐,50户左右,起源于盐仓,称哪楼芦虹。目前多数皈依基督教。
耐喽:汉姓陈,居住赫章县的河镇乡和安乐溪乡,出了几个硕士。其家族在彝良县众多,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谷蒙:汉姓王,居住在恒底一代,但家族来源说法较多。
磨补:汉姓陈、王,居住在赫章县河镇乡和结构乡,家族中有做布摩的。
博祖嘎家和发噶家:彝姓不知,当地一个大家族,汉姓王,因其居住在大岩和大上后面,我怀疑是以此为称,并非姓氏!
阿爵布摩:汉姓王,居住在恒底一代,据说原来姓浦,在昭通、威宁、镇雄都有家门,家族中有做布摩的。
麻腮家:意为土目麻腮家住地”, 历史上为乌撒土司统兵元帅驻地,因其后裔驻守出名
阿侯:有部分居住在恒底麻腮和赫章财神,大部族居住在镇雄汉姓王,乃布摩世家,人称芒部布摩
   还有四方一个大族赵氏,不知彝姓,据说是汉转彝,但他们不喜欢人家这样说他们。
   当然在青杆林、老街一带还有纳素(黑彝),汉姓禄,家族中年轻一带基本不会彝话,大都经商,家境相对富裕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facelist
  • 25帖子
  • 0关注
  • 0粉丝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