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注册 登录
中国彝族网 返回首页
曲木杨更 小小飞鹰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日志

浅析凉山彝族“达体舞”的保护与传承

文学作品2012-2-12 18:43 阅读 1963 评论 0 热度 1

                                                                            浅析凉山彝族“达体舞”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在当代,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换,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很多民族民间舞蹈都面临着流失和失去传承主体的危险。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以凉山彝族“达体舞”的发展、现状为例。就“达体舞”的保护与传承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凉山彝族;达体舞;保护传承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不断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必然会促成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如果不保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宏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必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逐渐走向消失、流亡[1]。一个民族真的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根基也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生命之魂。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闪耀的身份证,文化的延续传承是民族生存发展的象征,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为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它紧扣着时代的发展不使之流亡,良好保存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不断把它发扬光大,延续传承下去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尤其是在民俗文化受到不断冲击的今天,具有特殊及其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小凉山峨边县与马边县局部地区群众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民族舞蹈的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文献论点,为本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调查与访谈法

   走访了小凉山峨边县与马边县彝族地区,与该地区的跳达体舞的长者开展个别访谈,进行可行性探讨,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彝族“达体舞”起源

  达体舞,凉山彝族达体舞属民间舞蹈之一。 “达体”一词,其意为“跺地”。是一种在节庆、丰收、婚礼等聚会时跳的集体舞蹈。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在凉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以及较高的娱乐性。达体舞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名称,如“锅庄舞”、“滴脚舞” 、“对脚舞” 。 “达体舞”是男女老少皆宜,不受环境、时间、人数、道具以及音乐伴奏等条件的限制。据咸丰七年(1857年)的《冕宁县志》载:“夷人每逢喜庆事跳锅庄,男女十余人穿新衣,荷包巾帕之属装束盛饰,牵手围绕而转,且跳且歌,初转徐徐行,再转小跃,行三转大跃嬉笑追逐良久乃罢。夜间则燃烧松柴一堆,绕火而行,所歌之词各因其事……”对彝族达体舞作了简要、形象的叙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州领导的积极倡导和精心策划下,组织州群众艺术馆、州歌舞团的舞蹈家、音乐家,从彝族民间流传的近百种音乐舞蹈中挖掘提炼、规范,系统地编排出了两套12种舞,并录制了伴奏舞曲,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普及。“达体舞”就是从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百花园中提炼、规范、编创而成的一种集体舞或广场舞[2]。

2.2 “达体舞”的现状

2.2.1 “达体舞”在小凉山地区舞面临失传的原因

   对于“达体舞”在大凉山是很普及的可以说熟知她的人基本都会跳及其包括彝族外的其他外民族。每年农历的七月火把节凉山州各级政府都会组织自己的团队进行达体舞的比赛,这就有效的为达体舞的传扬带来很好的空间,而且在大凉山年少年长者基本都会跳“达体舞”。但现从小凉山(本文小凉山指,峨边县与马边县,下同)峨边县与马边县一带,笔者从农村到城市,在不同经济、文化习俗以及不同年龄差异的条件之下,在小凉山局部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一个结论:说 “达体舞”人人都有耳闻或熟知,但会跳的群众却汲汲可数,甚至说年轻一代的有些连其名都不曾听说过。只有老一辈的或在校学习的彝族学生才熟练熟知“达体舞”,尤其是乡镇中小学最为明显。在峨边当地除了政府机构,机关事业单位以组织活动的形式来传播、散发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条件的前提下体现“达体舞”外,其基本上就没有很好的传播媒介与空间,而且其主要活动仅局限于企事业人员或机关工作者以及艺术学校的学生外,本没有其他的个人或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达体舞”的发展传扬空间带来一定的滞后性。为“达体舞”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和发扬过程中,笔者认为某股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它带动了“达体舞”向外民族人士的传播和发扬有了很大帮助,那就是在外求学的民族学生。在学校中当少数民族学生达到一定的量时,它就可以带动传播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历史,高校里都有组织或社团,其这些社团或组织就给了少数民族学生一个很好的平台去传播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在各个高校的民族舞蹈社团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民族院校。在其过程中来跳舞的其它外民族学生或其他的人士中,笔者与其进行了交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达体舞”这舞蹈的动作很易学,内容也很丰富美观,且能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与压力的效果。从小凉山地区看“达体舞”面临失传的原因有几点:①政治上,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达体舞”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政府政策上没有提供有力支持。②经济上,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民族文化严重的侵蚀了本民族本土文化,并得不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的措施。③由于本民族自身没有感受到“达体舞”逐渐消失的状态和没有民间上的有效管理与组织。④民间上自主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很薄弱而面临失传。

2.2.2 “达体舞”在小凉山地区保护现状

   过时间与岁月的考验,达体舞这株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丰土的艺术奇葩一直受到彝族人民的青睐,可以说根深叶茂,气韵生动。“达体舞”传遍了大小凉山、云贵高原和祖国的南北大地,还传到了亚洲和欧美的许多国家,影响深远,赢得了极其广泛的称誉。“达体舞”曾在“中国广场舞”比赛中获最佳舞蓉奖,还在国内许多比赛中多次荣获殊荣,被誉为 “中国的交谊舞”。国内外的舞蹈专家和宾朋们称之“歌好舞美风格浓,是团结、友谊、文明的舞蹈,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中国著名的舞蹈家贾作光先生说:“达体舞朴实、优美、刚健、豪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是团结和友谊的舞蹈,是国际舞的优美体现,是中国的交舞”。它是彝家心底的情、灵魂的歌,是彝民族古老文化的具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从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民间艺术的永恒魅力,从而激发我们在人类表达文化的纵深光谱中认识并感受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民间艺术的美学观念。为了保护、承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达体舞”这一采自大山深处的民族艺术奇葩久远流传、世代传播,同时也是为了以满足广大的“达体舞”爱好者的愿望,在凉山州政府的支持下,州老领导巴莫尔哈先生再次出面牵头,与有关部门和专家一同精心组织、策划和编排,并采用DVD/VCD/CD介质,以全新设计和现代制作重新出版这套集“达体舞”和“青年达体舞”为一体的教学片和音乐,让“达体舞”激扬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生活,永葆民间艺术自然清新的风格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所以,民族文化不仅需要我们去发扬更需要我们去保护[3]。

   而在小凉山地区在为本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上不容乐观,基本上没有为其作保护的理念与思想,在当地政府政策上也好还是作为本民族文化的发扬者也好,都没有更好的去体现“达体舞”这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意义。一种文化的发扬与广大光靠学者们或是个体文艺工作者就能把其发扬与保护的,所以既要靠当地政府的科学规划、政策的支持与作用也要靠民间上的自主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巴莫阿依说:“传统是条流动的河。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发展、壮大,既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又是不断扬弃、吸纳的过程。”所以,我们年轻一代既要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又要有在保护中传扬的理念与思想,积极为本民族文化做出力所能及的事,取其精华避其短,力把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延续传承下去。

3“达体舞”的保护与传承提出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逐级成立“民族原生态舞蹈保护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保护工作。确立民族原生态舞蹈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建立地方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避免各自为战、损耗资源。
    二)建立不离本土的民族文化传习基地或培训站,着力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
    三)加快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做到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族原生态舞蹈的界定、保护、开发利用确立法律依据。
    四)加大对“达体舞”原生态的舞蹈抢救工程的支持力度。保护“达体舞”原生态的舞蹈属于公益性事业,主要靠政府投入和经营,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切实予以支持。
    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组织“达体舞”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和民族群众艺术工作者参与此项活动,特别是要注重发挥关心文化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以及文化团体和各类文化中介组织的作用。
六)建立和完善“达体舞”原生态的舞蹈资料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达体舞”原生态的舞蹈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记录、整理、发掘,增强保护工作的长效性和永久性。
   七)推动“达体舞”原生态的舞蹈创新。增加政府投入;设立转项的“达体舞”原生态舞蹈的保护基金;加大“达体舞”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与普查工作,夯实“达体舞”原生态舞蹈发展的社会基础。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在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也在迅速消失。具有保存价值的民间舞蹈就是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给现实的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也传承了先辈的文化精华,对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保护“达体舞”中,抓住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机遇,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规划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机制,要借鉴各地甚至国外的成功经验,处理好传统与创新、创新与发展、舞蹈文化与经济发展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达体舞”在保护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在利用中保证了传承,在传承中注重创新,在创新中得到发展。总之,在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中,只要我们处理好这些关系,凉山州的民间舞蹈就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对贵州彝族舞蹈“垦合呗”的传承和保护的思考[J].铜仁学院报.2010(3)46-51

[2]罗丽娜.刘凯华.中国民间舞蹈的现状透视与传承保护[J].电影评价.2007(9)106-109

[3]陈霞.关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时代文学 .2009(12)28-32

[4]姜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0(15)117-121

[5]杨茂香. 浅论禄劝彝族笛脚舞的保护与传承[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4)36-38

[6] 张澄宇.传统的背后—凉山彝族“达体舞”的现象分析[J]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8(05)11-105
[7]曲木史哈.“民间艺术奇葩——凉山彝族达体舞”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facelist
  • 0帖子
  • 0关注
  • 0粉丝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