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拉毅是大凉山的儿子,生在雷波、长在甘洛。使他蜚声海外的是他研究设计的计算机彝文信息编码方案,被业界命名为“沙马拉毅输入法”,填补了我国彝文信息处理的空白。199
9年,该方案以其完整性、科学性和严密性顺利通过国际信息标准认定,被收入《世界文学国际标准集》,这标志着“沙马输入法”的彝文信息编码成为国际唯一认可的标准。沙马拉毅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信息处理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字插上了现代翅膀,走向世界,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饮誉四海。早在1982年,西南民院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沙马拉毅就开始了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当时中文信息处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缺乏辅助软件,沙马拉毅硬是用火柴棍拼算一个个字符点阵和笔头演算的办法进行字库研制,演算过的手稿以麻袋计算。就这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沙马拉毅于1984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套彝文输入法,并通过省级认定,使彝文成为我国第一种进入计算机的少数民族文字,1986年,其研究成果通过部委鉴定,被正式命名为“沙氏输入法”。此后,为使“沙氏输入法”的彝文信息编码通过国际信息标准认定,沙马拉毅同参加彝文编码国际标准认定的英、美、德、爱等国代表交上了手。在土耳其、新加坡、西雅图、伦敦举行的国际信息组织认证会上,其他国家先是从方案上继而从部首上对沙马的方案吹毛求疵百般刁难,沙马拉毅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大量查阅资料,一次次准备详细有力的反驳材料,给予在1999年的丹麦国际信息标准认定会上通过认证,令与会的各国代表叹服。他与中国计算机公司合作研制的《计算机彝文激光排版系统》1996年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展览会上,被国务院电振办评为优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及参与研制的多项计算机彝文系统,现已广泛运用于出版、印刷、教育和科研事业,为我国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沙马拉毅不仅在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上有突出贡献,而且在语言文字的研究、翻译、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汉彝翻译技巧探微》一书填补了汉彝翻译史上无翻译理论专著的空白,1986年至1983年,他担任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室主任和评审,负责全面的业务审定工作,主持了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全国党会、中央委员会等全国性会议的大会翻译工作。多次获得大会翻译流动红旗,审定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以及《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艺》等20多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译著。1992年,沙马拉毅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一等级政府津贴。今年6月当选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第三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沙马拉毅是只从凉山的雄鹰,他有鹰击长空的远大理想,他有俯瞰世界的宏阔视野,他有游子的赤诚心怀。沙马拉毅:西南民院教授、党委常委、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