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闯天下--阿伙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6-5-19 有修改
【呐贞阿火:汉语名刘学强,1983年生,2004年10月来京。曾任北京茶马驿站茶餐吧厨师长,现在是云南味道的老板。熟悉他的人都叫他阿火,他说“阿火”有吉祥的意思。在北京,小凉山的彝族不多,阿火就是其中一个。 】
我的老家在云南丽江的泸沽湖,小时候我放过猪、牛和羊,不穿鞋到处乱跑。2004年10月我从几百名毕业生中被挑选出来,带着自信和无比的兴奋来到大理驻京办,才发现在云南财贸学院学的饭店管理的知识,多半是纸上谈兵。我在大理驻京办工作了9个月,洗了3个月的碗。那时我们餐厅在北京的云南风味餐厅中排名第二,生意很好,每天早晨上班,都会看见一堆堆的碗。当时心里酸酸的,一边洗一边想,以后有的是机会,又不是一辈子洗碗,老家的兄弟们还不是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
后来为了学粤菜去过广州,再次回京后,又在昆明驻京办和“埃蒙小镇”(佤族人开的餐茶吧)工作过,今年4月来到“茶马驿站”。 最难的时候,我曾经在胡同里坐过一晚上,捡矿泉水瓶子卖了1块2。其实刚来的时候就不想回去了,北京很大,我骑着车到处跑。同样一碗米线,老家卖1块5,北京卖20块,你说应该在哪儿挣钱?但茶餐吧和饭馆不同。以前在学校学不下去,现在才觉得需要看书。我已经自创了不少新菜。我们小凉山的彝族漂在北京的太少了,以后我做好了,就把家乡人带过来,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他们。
刚来北京时最大的苦恼就是听不懂普通话,受人讥笑。后来我就跟着广播训练听力,慢慢才适应。到了北京后,才体会到要找彝族。我们彝族很重亲情的,我最怕的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接到家里的电话,告诉我家人不好的消息,北京人可能体会不到这点。每个月我都会给爷爷、奶奶、弟弟寄钱,只留下1000块钱以防万一。我们的家离北京太远了,我每个星期都会打电话回去,也经常想家,想奶奶。我奶奶很疼我的,家里吃鸡她会给我留着鸡腿,臭了也留着。想奶奶的时候,我曾经流过泪。
工作之余,我喜欢打篮球、放风筝,也喜欢唱歌。曾经有一次,我帮一个老大爷把挂在树上的风筝拿下来,后来他一定要把风筝送给我,说是不愿欠人情。彝族人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我白天炒菜,晚上就喝酒、唱歌、跳舞。我们有个小组合叫“A音阿雾”,想出一张唱片,先录6首,有彝语歌,也有汉语歌。“茶马驿站”有很多回头客,其中的一个老人说,和我们在一起,第一次活得这么开心。
去年火把节的时候,我还在“埃蒙小镇”上班。我们组织了近300人的聚会,有彝族,有汉族,还有老外,那天是我来北京后最快乐的一天。今年,我们想办一个更大规模的,已经策划得差不多了,到时候一起过来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