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位低下,是个农村工作者,我的话没有权威性,但我有个认为想和大家共同讨论、努力,我深爱着这个民族,尤其她灿烂古老的民族文化,相信在遥远的古代,彝族是个辉煌的民族。如今那辉煌越来遥远,我们只是蹒跚的揣着残缺的梦想,离过去的辉煌越来依稀,我想自己不是个悲观的人,也并不自恋。可眼下,这个民族越来破碎,我想是个事实。
艾滋病、贩卖妇女婴儿、吸毒等等问题我们都不必去回避,总有一天我们会觉得民族无所谓,那是这个民族就消亡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或许以上所说的不是最可怕的,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彝文字、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他的文字都是这三种文字演变体。可如今有多少人能辨认古彝文字?就是懂现代彝文字也越来越少,居然在很多高校彝文学习的学生不认识彝文字。那末,彝文字——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多半就快要回归博物馆了,这是我所谓的这个民族越来破碎的一点。
从彝文字即将面临回归博物馆的危险这点,我们可以间接推出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彝族人拯救自己民族的梦想再也不能寄托给在朝廷里当官的彝族人。为什么有如此一说?
在朝廷俸禄的高官不为从事彝文研究和学习彝文的群体争取有相应的待遇和就业的岗位,民众能办得到?既然没有生存基本所需的待遇,谁能够挨着饿为民族呼叫、奔波?彝族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官、小官,从地方到中央,不算少,但实践证明,官越高,越不敢也不能为自己的民族做事、说话。一方面,彝族人不像其他有佛教、伊斯兰教等信仰的民族那么有凝聚力,官人一旦有点点差错,没有强硬的后盾为之撑腰,当然那些高官也为保全自己现有的地位避民族一事而远之。如果把希望寄托给这群人,彝族人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同化掉,所以,彝族人的希望切不可寄托予民族的“宋江”们。
接下来当然还有彝族人的专家、学者、教授、明星、诗人等或许都会被贴名,但如果靠这部分人,我们的民族就会有肉就没有血,或者会让民族的未来就朝灵魂和肢体分裂式的方向发展。
农民虽然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寄存的载体,但农民的本身不具备挽救民族的条件。
最后只有实业救民族才是最现实的。只有当热爱自己民族的同胞、尤其是有知识文化的年轻人靠坚定的信仰,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不断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去大胆创业,在社会创造财富的领域拼出一块境地来,那末,这块田地才会永远让这个民族不断吸收新的养分,让这个民族的文化永远生生繁衍!
所以,只有实业才能救民族。也就是断定了正真能挽救民族的群体只有一个,靠广大创业的同胞、尤其年轻人的这个群体才能振兴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任何其他形式的解救都是短暂的输血来延续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没有长远的生存能力。而这个群体目前却是比较脆弱的,当让靠广大热爱民族的同胞努力践行、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