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彝山:火光暗了 生活亮了
村寨的夜晚不时会燃起明亮的篝火,在那群山峡谷间,那火延续了几千年,那里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伟大长城。那是彝山点燃的火,那火为了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为了民族生生不息,为了彝土欣欣向荣。神圣的火,是他们生存的符号,是光明的象征,他们相信有火就有希望。
近年,山寨里燃起过四次火,火光一次比一次微弱。
世纪之交,那里迎来了一场久违的篝火。男女老少欢聚在村寨的“中心”,那是他们的“广场”。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通宵达旦地狂欢。“通电了”是那个夜晚人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的,从此那里有了新的火种,
时过三载,那里又一次燃起了篝火。原来,他们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坡上挖出了一个篮球场,从此这里成为了新的“广场”。不过这一次火光稍微暗了一些,或许是新的火种——电灯夺走了她的光环。
两年后,火光再现。通水了,记得1998年的春天,一张红纸黑字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某某户每天两挑水,某某户一挑半。不足两百斤的两挑水,人们不分昼夜的等候,很多时候还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求水,在崎岖的山路上,人背马驮。。。通水的晚上,人们在欢庆之余,将那张白纸黑字做成石刻,另加“居安思危,饮水思源”八个字。
2006年那里通公路了!尽管只是土路。通路后,大山依旧宁静,但人们相信宁静是热闹前的准备。那一夜,我依旧看到了熟悉的风景,一幅篝火晚会。是的,路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梦想,他们不仅要延续先人的路,还要从荆棘丛中留下新的脚印。
我目睹了这四次动人心弦的场面,不过发现篝火中的火光一次次的暗淡了,彷佛再告诉人们,篝火将远离这片土地。这不免让看风景的我有些伤感,难道火把不再有活力了!
其实除了那个土球场,都不是村庄独立完成的。为此,他们清楚,要延续民族的火种,靠别人的同情、救济和保护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只有自己才能绘制心中最美的蓝图。因此不论眼前的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险,他们都需要继续寻找新的方向,勇敢的走下去。
火光为何变得柔弱了,萦绕我心头已久的这个问题,在与他们的接触中得到了答案。原来,他们不是要数典忘祖,更不是要扔掉他们传统生活的符号。缩小篝火晚会的目的,只是希望它平淡些。毕竟激情的心态未必成就激情的人生,平淡的心态未必只造就平淡的世界。
人们的认识变了,他们希望把更多的快乐从生存中追寻。
群山间,火光暗了,生活却亮了。只要生活亮了,才能燃起更明亮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