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彝族兴亡,匹夫有责,我与母族同在。彝族人一家亲,热爱彝族需要的是行动,不是承诺。民族的地位和权力是需要争取的,而不是通过等待所能实现。 项目:建立彝族自己的杂志期刊,以彝区的经济,社会,民生为内容。以关注底层社会,关注每一位彝人为理念。目的在于通过文化上的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以此增强民族凝聚力,发表彝族自己的声音。 要求: 1.彝族 热爱彝族的汉族,热心公益。没有民族偏见。 2.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毛遂自荐也可。专业:法学 社会学 民族学 历史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中文 新闻 计算机专业 记者教师社会工作人士等。 3.要求愿意参加社会调查,经得住风餐露宿,在彝山中能靠一壶白开水生存下去。 待遇:干粮自备 野果野草若干 工作地点:北京 彝区各村 我是中央民族大学2010届社会学本科毕业生,决心创业,项目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现在诚心寻找仁人志士做合作伙伴。只要为了民族的发展,任何观点,任何想法都可以交流。 请求赞助 该项目在策划过程中,请求彝族精英,企业家,各种社会组织和资金会以及彝区政府给与赞助。 联系方式: QQ554040369,电话13001006935. 期待热心吧友的支持,谢谢。 • 2009-12-8 19:27 我昨天的这篇帖子在匆忙中出现了好几个错别字,向大家表示歉意,从帖子中可以看出,我难免急功近利,表现出年轻人的轻浮,这也是我们年轻人的弱点,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改善,也需要前辈们的指点和栽培。我的帖子一出很快就得到了网友的响应,不论在彝族吧还是彝族网,很多人都很关心这件事,显然大家对我很认真,我也有必要很认真的对待大家。所以我在此说说自己为何选择这样的项目。 “彝族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上”,这句话在很多重要的场合不断地重复着,它在警醒彝人,我们该做点事了。我来自大理巍山,来自澜沧江畔,我们自称腊罗巴,意虎子鹰孙,我和很多人一样从深山中走来。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彝族从茅草屋到现在的青瓦白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纵向上来说这要归功于党的政策,感谢大好环境。但是我们还要横向上来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算是中国最穷的民族。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是上去了,可是面临的新问题很多都是历史上未曾显现的,在现代化,汉化,全球化的冲击下,母族的痛楚很深刻,这一切都在时时刻刻地震撼着每一位有识之士。另外,抛开大道理,我从我所看到的来说,彝族的生存目前非常艰难,民众的呼声很难表达出来,在面临新问题的刺痛下,又无处表达,这种痛苦外人不会理解。 大山阻断了我们的联系,所以彼此间变得有点陌生,但是我们血脉相连。彝族人口将近800万人,内部支系繁多。长久以来,我们没有真正地统一在一起,所以彼此间造成了很大的差异,有时候民族内部甚至存在偏见,但我们在文化上依旧一脉相承,任何人都不该否认。时至今日,文化上的差异仍然是整合彝族的阻力之一,另一个统一的阻力我认为是没有相应的政治基础和生存空间。但是很多人以为这是今天出现的问题,其实历史上也面临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统一了族称,彝族已经成了我们的认同。这件事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彝族的团结,增强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以前我们彼此间缺乏联系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今天我们的处境改善了,而且现代科技给我带来了便利,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希望每一位同胞利用好这个机会。 彝族内部进行深刻的自省和反思很有必要,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我们也一直在进行。从上世纪起,彝族研究从西方学者的研究,汉族学者的研究到本土学者的研究都在不断地深入,所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彝族文化学派。这些成就值得书写。但是这些研究我认为只能算是知识分子内部的觉醒,这些研究成果对民族整体而言极其宝贵,可是没有真正转化为大众化的知识,也就是知识与民众脱离,知识分子与民众脱离,所产生的功能有局限,我不是否定这些学者的研究,事实上我理解他们的处境。知识与民众的脱节始终是个问题,是一个空白。我所致力的事业就是要办起彝族的期刊杂志,关注彝族现在的生活,关注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填补上述空白。要真正做到上述要求非常困难,彝山路难,使很多研究者望而却步,一些人也只是走走场而已。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下去的时候,有很多人就是说是去玩,不是去研究。因为他们不是彝族,彝族的生存与发展不关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些人说民族研究好出成果,说不好听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即使不是这些因素,上世纪的林耀华先生七上凉山,他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他在彝区研究时间很短,这一点上,想必他自己也在内疚,但却又无奈。所以在研究上有多少外人在为彝族的发展奔走相告,这一点同样需要反思,说到底民族的发展就是要自救,靠我们自己。中国彝族网里的网友出于好意告诉我,说这个有些人已经在办了,的确我在学校图书馆里面看到了一些,他们做得不错,但是和我说的还是不一样。我学得是社会学,从专业的角度是完全能从新的视角和方法去办这类期刊,是能与众不同的,另外我找的合作伙伴核心成员是法学专业,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我都有所打算,所以我相信我有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回来即使有人在办,文化的东西属于思想的东西,只有一个人,一个组织在办那是远远不够的,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它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最后我们需要在思想上实现争鸣,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增强民族竞争力。所以从文化上,甚至其他方面,关于民族的事业,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彝人一家亲,要相互扶持。我们的文化内有互助的传统。可是今天我们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家庭结构,文化结构受到了冲击。比如我们的家庭在面临艾滋病和毒品腐蚀的时候,家庭间还有能力实现互助么,如果能,他们需要承担多少负担?当离婚现象变得平凡的时候,贫困的男子还能取到媳妇吗,如果不能他的家庭,他个人将怎样度过?当打工的不断走出去的时候,留在大山中的儿童和老人,在艰难的环境下,能生存下去吗?还有彝族人在外面打工的时候,面临资本家剥削的时候,有能力wq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互助,靠组织,靠好心人。这些都是我们的期刊要关注的东西,也是我们好多组织和志愿者需要去做的。 做这样的事,我非自不量力。我一个本科生,理论基础有限,还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人去做,实在是冒险,所以我才寻找合作者,寻找导师,如果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我愿意一生追随其右。这件事不是什么人都能做,我们学校彝族学生有将近500人左右,有的考研,有的考公务员,有的出国,有的留在北京,大家人各有志,在很多人眼里这件事他们看不上,这也是事实。再如一些精英学者,他们比我有能力有条件的多,可是他们奉献在专业领域,难以脱身,有的有了家庭,顾忌的考虑的很多。最后像政治精英,他们的处境是不可能一心一意的搞民族文化的东西。所以很多事情是不可能在把所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去做,那样就成功不了了。我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做,从白手起家,恰恰是锻炼了我自己,所以对于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向来是个低调的人,16年的求学路,很多时候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乖学生。可是这件事上我沉不住气,我要高调一次。 我的帖子一出得到了热心网友的支持,有些人给我很多建议,很多提醒,这些不是出于谦虚,而是实在发生着的事情。比如有支持者说20万够了,但是中国彝族网里有人告诉我30万办不起来,我昨天认真思考了发现,的确30万办不了,我认为要50万,这是保守的估计。所以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有民意参与,将来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不是我的,也不是我们团队的独有。彝族人网和中国彝族网都是我们学校的师兄们做的,他们所经历的艰辛我不能理解。但我知道中国彝族网,至今在资金上还有困难,我跟师兄说,我来找你,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说自己很囧,穷得经不起聚会了,这些就是彝族组织面临的困难。所以同胞们,希望你们多关注这些组织,给他们一点掌声,也给我一点掌声。在此我希望大家继续给我建议和指导,我不胜感激。你的一个QQ,一个电话,或是一句话,一次引荐都可能扼住我命运的咽喉。你不一定能成为我们团队的一员,但是将来我们可能有合作的机会,当然我们都是相互选择的,我想这就是事业。 QQ:554040369 电话:13001006935 01068934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