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的人群一拥而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带着一群少女,不停的吆喝她们快点上车。等她们都上来了以后就对售票员说:“我这里总共是16个女孩,到XXX,等到了你就给她们说一声。”然后拿出一张50元给了售票员,售票员将该补的钱补给了她,她对那些女孩子们说:“你们坐这个车到XXX,下车了会有人接你们的。”然后自己边打着电话边走出了车门,好像是给XXX地的某个人打电话说明情况的。
车慢慢的启动了,女孩们摇摇晃晃的抓着彼此,我仔细看了一下她们,年龄大概在14——18岁,有的把头帕缠绕在头上,有的把头帕通过下巴绕起来;有的没有带头帕,可都把头发簪在后面,用一个发夹夹住或是用一个发釵,发釵上面有彝族的花纹,看起来很搭配,很好看。她们都带着耳环或是耳坠,都是银做的,上面都刻有精细优美的图样。 其中一个带着一个鸭嘴冒,看起来很憔悴,没有精神。上车以后她就往车窗处挤去。等到了她就把头伸向窗外,不一会儿,她看起来像是想吐的感觉了,用手指扣着自己的喉咙,可是吐不出来。
我对她身后的一个和她年纪相仿的,大概15岁左右的女孩说:“叫她不要用手来扣,不要吐,一吐就更难受了,忍一会儿就没有事的。”她轻轻的拍着她的背,用一种不好意思的眼神看了我一眼后对她悄悄的说:“叫你不要吐。”带着鸭嘴冒的女孩回头看了我一眼也不好意思的把头缩回来了。
不一会儿,其他两三个女孩子也一样把头伸出窗,看起来很难受的样子,想吐又吐不出来的感觉。很明显,她们不是城里的孩子,看他们的穿着像是从海拔比较高的地方来的。现在的这个天气,在城里或是在城周边都不需要穿那么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坐那么长的班车到城里来的呢?连坐个公交车都晕成这样了,那她们坐班车的时候不是吐的更厉害?哦,也许真是在班车上吐完了,现在想吐也没有吐的了吧。我理解晕车的人,那种滋味真的真的很难受。
我听她们的口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但也差不到很多。我知道他们外面打工的,我也装作不知道而问她们:“你们是到哪里去的?是去打工的吗?”其中一个回答:“不是啊,我们是去走访亲人的。”说完就很快躲过了我眼睛,转过去了。也许这是他们的工头对她们的培训得来的结果。他们的方言都不一致,而且哪里有一大群年龄相当的女孩子一起去走访亲人的呢?
十几岁的青春,是一个人最珍贵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外界事物的最好时期。可是她们,却把这样的青春花在了打工上面,我觉得很不值。也许读书不是唯一的一条出路,一个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决定于自己。可是这些懵懂的女孩子,未成年的女孩子们真的是自己愿意的吗?真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和能力吗?他们都还不懂事啊,她们看着那些从外面打工回来,打扮的漂亮、帅气又时尚的哥哥姐姐们的时候,也许自己也心动过一时,可是如果有人好好的劝他们,好好的教导她们,她们还是听的进去的。
可是还有另一种情况不得不考虑,现在我们这里地方大部分的家庭都很贫困的,而家中儿女多的,更是难上加难。现在虽然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说是完全免费的,可真的完全免的了吗?还是需要交些资料费啊,而寄宿制学生还要交生活费啊。举一个例子吧,以前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学期的学费就是350.00元,生活费自己解决。而如今每个学期还是交两三百的资料费吗?虽然那时候的350元可能相当于如今的七八百元,这样,实行了义务教育之后是优惠了不少。可对于一个贫困地方的家庭来说,有时候找一两百都很困难,又没有地方可以去借,就这样,当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家长失落了,也就允许想到外面去的孩子辍学打工。这也许不是家长们的初衷,可现实总要面对,生活还要继续,也就不得不改变了。
而这些少女们,自己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到外面将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期待他们去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也许只有一个想法:我到达打工的地方就努力工作,好好赚点钱回来,让自己爸爸妈妈过上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弟弟妹妹能像别人的孩子一样穿的漂漂亮亮的去上学,然后给自己买点像样的衣服穿。因为一年前,我的13岁的侄女这样对我说过:“要不我也不读书了,跟他们一起去打工,赚钱回来做你的学费啊?”当时我是又气又感动,但还是好好的对她讲了一番后,她还是愿意回到学校去读书了。
其实孩子的想法的出发点是很纯净的,很单纯的。但是这种单纯被利用了,将会毁掉他们的后半生。也许现在是高高兴兴去打工,但几年之后他们也许会后悔的,后悔当初没有人指引他们,教导他们。
我终于下车了,看着那一双双净亮的眼睛,背后却藏着那么一种深深的无奈。
后记:现在的农村流行着一种外出打工,因而有很多的未成年人也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之中,特别是对于啊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家庭,孩子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