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注册 登录
中国彝族网 返回首页
阿牛伊夫 论坛元老
大凉山

日志

彝族之鹰——杨国祥

文学作品2012-6-16 21:38 阅读 4840 评论 3 热度 5

        杨大群(1927~),笔名大群。辽宁新民人。一九四八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刘排长和小金枝》、长篇小说《小矿工》、《西辽河传》等。根据新中国第一代空军英雄杨国祥的原型创作的《彝族之鹰》,是描写空军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出版后曾经唤起多少年轻读者对当空军战士的憧憬与向往。
       小说的主人公阿鹰确有其人,他就是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中的彝族飞行员杨国祥。当年,杨国祥参加国庆阅兵式,知道他是彝族飞行员,朱德元帅给他敬酒,夸他是“彝族之鹰”。小说亦因此取名。杨国祥的传奇经历不只如此,他投下中国首枚实战氢弹,曾经是七十年代初期的焦点新闻。一个有趣的插曲是,一九五八年,杨国祥接受了写小说的任务来参加“大跃进”,不过,直到一九六零年年他才写成有三十八万多字的小说素材,杨大群先生汲取杨著“我走过的路”中的素材,创作出长篇小说《彝族之鹰》。二零一零年九月,作者在电话中告诉笔者“彝族之鹰”的故事,并为笔者所存存《彝族之鹰》题跋“该书主人公是真实人物,本人叫杨国祥,作者加以创造。杨创造了飞机在事故发生时,能把飞机及飞行试验资料保存。曾驾机带氢弹着陆,此举为世界所没有之举,成为共和国英雄。
 
下面是一段记者的访问记录:

1972年1月7日,我国西北某地成功爆炸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实战氢弹。这位投掷氢弹的英雄,就是空军昆明干休所离休干部、原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参谋长杨国祥。

去年5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电视剧《壮志凌云》中,就展示了杨国祥当年空投我国第一颗氢弹时的英雄壮举。

杨国祥是云南玉溪人,今年71岁,彝族,1949年参加边纵。他在51年的革命生涯中,驾驶战鹰写下辉煌,被誉为“彝族之鹰”。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投弹英雄。

领命担任主飞行员

1964年11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研制了第一颗氢弹。然而要使氢弹具有实战价值,就必须能运载,能投掷。投掷氢弹的方法、工具很多,国防科委二机部(即“原子能事业部”,成立于1956年7月28日,1958年改称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氢设计所的陈幼玲同志先后两次和杨国祥研究,他根据多年的飞行经验,建议用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强五战斗机”执行投掷任务。

杨国祥说,1970年4月,宋占元师长通知他到江西320厂报到。刚跨进厂门,空军工程部张开轶部长就传达中央、国务院已批准用“强五战斗机”投掷氢弹的决定,并指定他和厂科技人员一起研究改装设计方案。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改装和升空试飞,证明“强五战斗机”性能良好,特别是起降和低空条件下攻击目标性能更好。

投掷氢弹飞机决定后,核工业九院的同志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经上级批准,任命杨国祥为投掷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的主飞行员。

亲历180次试投训练

1970年11月30日,杨国祥到了西北核试验基地机场。从此,核试验基地保卫机关把他严格地“保护”起来,“饮食、起居有人管,出出进进有人保护,不准打球、跑步,怕我碰伤”,每天由医生检查身体,提前15天服用预防感冒药,不准与家人、亲友来往,“这样的生活我持续了一年多”。

西北核试验基地机场距离罗布泊核试验场几百公里,需要飞行几十分钟,杨国祥每天驾驶飞机进行严格的试投训练,连续投掷了150枚与氢弹大小相同模型弹,最后又投掷了3枚与氢弹相同的遥测“氢弹”。经过180次试投训练,基本达到了技术要求——每次投弹弹着点距离靶标中心都在12米内。

第一次“意外险情”

1971年12月30日,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日子。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在1971年12月30日13时爆炸。

这天下午,戒备森严的西北核试验基地。一架崭新的携带氢弹的超音速“强五K”飞机,静静地在机场跑道线上待命起飞。各级战斗值班人员、科技人员严阵以待,周总理在北京指挥部坐镇指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朱光亚、核工业九院副院长陈能宽、核试验总指挥杨焕民、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等领导都在各自指挥位置上。执行这次核试验任务的指战员、科技工作者都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12月30日12时后,杨国祥提前到机场,两次详细检查携带氢弹的各种仪表装置和飞机发动机运转情况,核试验科技人员多次检查了飞机腹中事先挂好的氢弹后,核工业九院副院长陈能宽把打开氢弹保险的钥匙给他说:“请主飞行员杨国祥同志打开氢弹保险吧!”杨国祥没有接钥匙:“还是陈副院长亲自打开氢弹保险吧!”他点了一下头,蹲到飞机腹部,小心谨慎地打开了氢弹保险。

12时20分,核试验机场指挥员宋占元师长根据核试验基地指挥部的命令,下令:“2178,起飞!”“砰——砰——!”空中升起两颗绿色信号弹。杨国祥聚精会神地驾起携带氢弹的“强五K”超音速飞机滑出跑道,加大油门,增速、拉起、爬高,闪电般地向罗布泊核试验场冲去……

12时45分,飞机临近投掷氢弹靶标中心,杨国祥详细检查了飞机上各种仪表装置和所挂氢弹的状况。这时,耳机里传来前方指挥员王定烈副司令员的声音:“2178,投弹一定要对准目标,不要紧张,按着程序操作。”王副司令员的话,使杨国祥更加小心,他慢慢向下压坡度,飞行高度下降到700米……500米,时速增加900公里,按操作程序打开开关,解除氢弹的4道保险。飞机距离靶标中心20公里时,杨国祥又详细校正了各种仪表的数据,不断地调整着投掷氢弹的位置,接着打开时统开关。

当飞机距离靶标中心9公里时,核试验指挥部发出了投掷氢弹的命令。杨国祥一拉驾驶杆,机头仰起,仰角为45度时,用力按下投弹电钮,并迅速掉转机头飞回来。然而,投掷氢弹的装置没有动静,万里长空,静寂无声。

杨国祥知道情况不妙了。

“宁愿粉身碎骨,也不跳伞”

怎么回事?意外情况的发生令杨国祥纳闷,愣了片刻,又详细检查了飞机上所有的电门开关,证明操作上没有问题,便向试验指挥部报告:“2178没有投下,请求应急投!”“同意你应急投!”“明白。”杨国祥驾驶飞机绕了一个“8”字形,重新校正了航线,采取应急办法,再次进入投弹圈。拉起、上仰45度……按下了应急开关……氢弹仍在弹舱里。杨国祥又用超应急方法进行第三次投掷,都没有成功。

飞机油表显示,最多还能飞40多分钟,杨国祥急了。他驾驶着运载着一颗威力具有数万吨TNT炸药能量的实战氢弹的飞机在空中一边盘旋,一边反复地想。最后,杨国祥果断决定,宁愿粉身碎骨也决不跳伞。他向指挥部请示:“带氢弹着陆”。

杨国祥按照上级的命令,关掉飞机上所有的电门,关掉加力,飞行高度降到3000米,时速900公里带氢弹返航。

临近机场,杨国祥心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他准确地做着每个着陆动作,根据指挥员的口令,慢慢减速降低高度,距离地面1米时,飞机开始平飘。紧接着,飞机两主轮终于“哧”地一声落地,飞机安全着陆了,氢弹没有爆炸。他长长地吁了口气。

杨国祥带弹着陆后,整个机场只有宋占元师长和一个参谋在塔台上指挥。

生命中辉煌一刻

投掷失败的原因很快查出了:氢弹推送装置电路短路。

氢弹没有投下给人们心里投下了阴影。指挥部连续召开决策会议,讨论再次投掷氢弹的问题,但讨论了几天没有结果。

1972年1月3日,指挥部又召集会议,决定再次进行氢弹投掷试验。1月7日,西北核试验基地再次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这天中午,天气骤变,雪花飞扬,戈壁风沙从西袭来。因为风大,能见度差,给空中飞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杨国祥在跨进机舱前,杨焕民总指挥再三嘱咐说:“今天气候复杂,一定要谨慎,实在不行就不要勉强。”他回答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按计划完成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12时30分,杨国祥奉命起飞,驾驶着携带氢弹的飞机滑出跑道腾空而起,穿过一道道白云,直冲罗布泊核试验场。距离靶标中心还有9.5公里时,迅速完成一系列的驾驶动作,转弯、增速、打开时统开关,拉起机头上仰45度,飞快地按下投掷氢弹电钮,顿时,飞机剧烈地震动。“啊!我明白了,实战氢弹已经投下!”杨国祥急忙戴好防毒面罩,关闭座舱防护罩,加速向安全区飞去。

实战氢弹在地面爆炸后,强大的光辐射,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轰隆”声,震撼着罗布泊,天地之间迅速升起壮观的蘑菇云,越升越高……中国第一颗实战氢弹成功爆炸了。消息传出,震惊世界。

杨国祥胜利返回机场时,人们蜂拥而上,他打开座舱,向欢呼的人群举起手臂。这时,整个核试验基地、整个机场一片欢腾,人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当年

2009

 已同步至 阿牛伊夫的微博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评论3个评论

gaoshunlian2012-6-18 09:30
彝族人的骄傲。
回复
无极小苏2012-6-21 19:42
彝族人的骄傲
回复
罗毅2012-7-9 15:04
敬畏民族英雄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邀请注册
facelist
  • 75帖子
  • 0关注
  • 0粉丝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