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有福
——弥勒县第十一届阿哲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侧记
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8月9日,驱车沿着腊玛古猿故地开远市小龙潭顺北边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跨过气势如虹的山汇大桥,只见用翠绿的松树搭成的迎宾彩门下,穿着漂亮服装的阿哲男女青年跳着舞向来宾敬献醇香美酒,酒歌回荡在箐谷山梁上,随风飘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三幅迎宾门的对联为我们打开了跨人阿哲文化殿堂的大门,“阿哲歌舞舞曲喜迎贵客来彝乡,农家美酒酒香敬献亲朋共欢畅”、“六百多岁巡检司笑纳智慧考究大明江山,一百年滇越铁路等待勇者探寻跨国辉煌”、“青山环抱阿哲文化谷歌舞艺术精湛,百花争艳夜郎古文明历史风采依然”,纯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人们产生了共鸣。据镇文化站普松涛站长介绍,巡检司是南盘江大峡谷的典型代表,1909年竣工通车的滇越铁路距离镇公所最近,仅有8、9米,阿哲文化继承了古夜郎文化的余风,大女儿《哭灵经》仍然把父母的亡灵哭送到昭通葡萄井、威宁草海、赫章可乐。
下午两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高甸那6000多平方米的灯光球场四周被数万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随着过山号的声响,在六位毕摩的祈福招魂典礼中,第十一届阿哲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拉开了帷幕,来自巡检司、五山、盘溪等地的十四支民间文艺队纷纷登场表演。光着膀子的72人《阿哲汉子》,让人们感受到阿哲人的雄浑与坚韧;120人的女子群舞《春吻》,展示了山区新农村的和谐美好;260人的《乐作舞》,把艺术节推向了高潮;女子独唱《七犀潭水村前流》,把阿哲人的家乡、中国第一大龙潭的博大深邃推介给了观众。
《爱佐与爱莎》是流传于阿哲地区的一部创世史诗,史诗把人类进化过程分为螳螂竖眼时代、蜻蜓直眼时代、蚱蜢横眼时代和洪荒结束后爱佐与爱莎兄妹婚媾传现代人,共四个时代。爱佐爱莎既是史诗又是歌舞,亦是音乐,在一年一度的歌舞艺术节中,阿哲人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更是成为展示艺术风采、歌颂彝家村寨和谐幸福的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