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水城彝族同胞保存30部誊写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祖传彝文经籍

4373 10
发表于 2011-9-9 14:51: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2011082710582571711.jpg
        六盘水市水城县果布戛乡大寨村小寨组的彝族同胞陈兴平,不仅精通彝簇的民间习俗、礼仪和传统文化,还保存了30部誊写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祖传彝文经籍。据称,该彝文经籍为目前贵州发现的保存较完整、较多和时间最长的彝族丧事经文。

       据陈兴平介绍,这30部彝文经籍是他祖传之宝,主要记载了彝族人民办理丧事的相关礼仪,传了多少代人他也无法算清。为了传承彝族文化,他父亲陈学院在1980年的时候曾招收了包括他在内的13名初中毕业的学生学习该文化,可惜目前只有他和另外三人能够读懂这些彝文。

       据称,2008年,陈兴平藏有30本彝文经籍的消息传开后,不断有省内外的相关专家前来考查论证。贵州省彝族学会的一位专家在看过这30本彝文经籍后称,目前在我省还未发现这么古老、数量这么多和保存较完好的彝族办丧事的文献资料,极具研究价值。相关彝学专家称该古籍属于水西文化经文。
      

转自贵阳晚报--记者:高松


评论10

潆月Lv.7 发表于 2011-9-9 17:21:58 | 查看全部
无价之宝啊!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9-9 19:03:03 | 查看全部
潆月 发表于 2011-9-9 17:21
无价之宝啊!

还可以吧。。。呵呵!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9-9 20:31:04 | 查看全部
        完整地保留水西彝族文化的水城县果布嘎山乡

         转自:王继超博客

       听说水城县的布嘎乡有一82岁的布摩(毕摩),除藏有数十本彝文书外,有一箱凝有鸡毛的祭祖方面的书,上百年来都不敢打开。应水城县民宗局副局长张忠秀同志的多次相约,2009年4月10日,我们一行去5人水城县果布嘎乡,下午3点,在乡政府陈乡长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进入兴龙村罗盘组拜见82岁的松正昌布摩,查阅登录他平常用的26册书,用白公鸡和酒祭奠知识神、书神后,打开了所谓上百年都没打开过的书,将其中的13册也作了登录,松布摩家保存略完好的彝文书共有39册。2009年4月11日一早,我们又去离乡政府4公里的大寨村小寨组陈兴平布摩家,陈布摩家藏得有一大箱保管得非常好彝文,我们对其中的58部(册)作了登记,在这部分书中,有十余部册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至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的抄本。此次进入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目要求将书作登记待编目。中午在陈布摩家用了彝族特色一顿丰盛的午餐;尤其是晚上,乡村两级领导在大寨村的永姑组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彝家传统歌舞晚会,这是又一盛宴。一连两天,都流连于具有水西风格的彝文文献中,看出了水西与乌撒两地彝文献的风格差异,晚上的代表果布嘎乡彝族风俗的歌舞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歌舞是按当地婚礼的程序仪式进行的,为我们的采访 方便,还穿插了一些丧礼方面的歌舞。歌舞在传统文化自然传承人、现年80岁的张绍先和61岁的陈宝荣的主持下进行差不多到午夜。这里的彝族歌舞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水西彝族文化的风格,给土生土长在古乌撒地且熟悉乌撒地彝族风情的本人的感受可以说是震撼的。彝族“录比”格言中的“德布戴白孝、德施戴黑孝”和“德布用木板招灵、德施以竹筒招灵”的说法,只有在水城境内能印证到。


       水城县的大部分地方古代属原水西部,水城的彝名称之“底苏靡”,源于水西部的一个人的名字。据《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彝文献载:彝族“六祖”分支后,默支系慕齐齐传33世到赤雅笃,或作阿赤阿笃,或作扯阿住,赤雅笃生两子,幼为赤笃底苏,住益额苦帕,是水城底苏沙氏土目之祖。“底苏靡”源于“赤笃底苏”,其所住的益额苦帕,在今贵州省六盘水市政府所在地一带。贵州省的彝文古籍多,水城县的彝文古籍很丰富,单是果布嘎乡,还有四家毕摩家的100来本彝文古书,我们还来不及看,4月12日中午,考察野钟乡响石村响石组香炉岩的一百余朱写彝文字,文字书写的时间不详,它的内容还在慢慢破译中。岩下的半坡中有一段古驿道往山垭的一旁延伸。想当年这里曾经处于交通要道。


     从保留完整的彝文古籍、彝族歌舞、习俗、古驿道等遗迹上看,

失落的水西彝族文化可能还较为完整地保留在这并不太为人注意的水城县的果布嘎乡的深山中。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9-9 20:33:51 | 查看全部
顺便说一下,水城县果布戛乡我有熟人,如果有同胞对这些彝文感兴趣,可以联系我。
杰克孜布Lv.9 发表于 2011-9-10 15:13:29 | 查看全部
赶紧扫描一份吧!
思想谱写辉煌楼主Lv.9 发表于 2011-9-10 18:34:43 | 查看全部
杰克孜布 发表于 2011-9-10 15:13
赶紧扫描一份吧!

几十本,扫描难哦,那个地方没有复印机,要拿到城里。。。。
沙玛爱升Lv.2 发表于 2011-9-10 19:37:09 | 查看全部
好东西!
沙玛爱升Lv.2 发表于 2011-9-10 19:37:35 | 查看全部
要好好珍藏,丛中得到价值,是彝族的瑰宝
杰克孜布Lv.9 发表于 2011-9-11 21:20:08 | 查看全部
思想谱写辉煌 发表于 2011-9-10 18:34
几十本,扫描难哦,那个地方没有复印机,要拿到城里。。。。

嗯!呵呵!
狄鼠米口体Lv.7 发表于 2011-9-13 15:07:06 | 查看全部
我家附近也曾有一家大布摩,以前传下来的很多经书在“四清”时被烧了,象水城果布戛的这家布摩能保存这么多经书至今,其经历的风险是不小的,他家的精神是很值得每个彝族儿女学习的。在此,谨向陈布摩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