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传到成书,编修族谱为彝族史存证
高剑秋
从中国第一家谱《孔子家谱》,到两个人都很难搬动的清代皇室家谱《玉牒》,中国的家谱文化源远流长,而今天四川凉山地区彝族家谱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则体现了少数民族家谱特色,并且将为彝族家谱传承开创先河。
漫长的岁月中,彝族人民在火塘边通过背家谱来数辈份、定亲疏。清楚地背出家谱,成为每个彝族人的一张“名片”。彝族人按其姓氏构成了一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群体,这个群体称为“家支”,每个家支的家谱都按父子联名制,将每人的姓名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大的族谱链环。
由于研究彝族的汉文史料不多,为了充分发挥彝族族谱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彝族个体家族口述的家谱进行了整理编辑工作。仅巴莫家族的族谱整理就历时5年的时间,跨越两个省、20多个县,涉及80多个姓氏人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彝族庞大的族谱体系。
在彝族族谱审稿会上,中央民族大学曲木铁西教授认为:“整理出版彝族族谱的作用是汉文史料无法代替的。首先,彝族家谱是计算彝族历史年代的重要依据。在没有发现可靠的文字资料和文物古迹之前,彝族家谱是最完整的原始资料。从六祖分支到凉山大致有180代左右。其次,彝族家谱是一部彝族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从家谱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凉山彝族各等级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毕摩家谱中记载了毕摩的产生、兴衰的发展历史。”
新成果伴随着本次编修工作。曲木铁西教授告诉记者:“学术界对彝族的来历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等很多说法,但从家谱中只能看出彝族人主要是从云南迁徙到凉山的,而且代代都记录在家谱和彝族《指路经》中。可以说,彝族家谱对研究彝族先民迁徙活动具有重要史学价值。”
令曲木铁西教授和彝族研究专家感到高兴的是,彝族家谱对彝族社会有着很高的凝聚力。这次即将出版的《俄糯三子——杰史·阿涅·木库世家谱》,在续谱的过程中,为了认祖归宗,各地开了很多家族会议,其中规定了不少家规族规,包括爱国爱党等内容,对教育后代起到了积极作用。
就此,国家民委国际司副司长巴莫阿依说:“俄糯三子的后裔们为了修好族谱,各家支和世家都召开了大会。虽然大家居住在凉山不同的地方,但是都聚到一起,商量着把族谱修好。族谱的编修真正地动员了民间力量,同时又回到民间去验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次审稿会对彝族家谱修谱的体例、姓氏、名字的规范用字,运用不同符号表示同辈、不同代数,遗忘的名字、遗漏增减的处理,以及记录名人轶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尊重家谱修谱者的创新内容。
数千年来口传的彝族家谱被整理记录了下来,而即将出版的族谱在增加反映彝族发展的图片、影像资料等新介质后,将形成一部立体的新型族谱。专家们说,族谱的编修工作还将继续,并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发展过程留下见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