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大凉山里的送衣人(组图)

1286 1
发表于 2009-3-31 13:25: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1.jpg
2.jpg
大凉山腹地冬季寒冷,人们裹薄毡而行的场面很常见。
3.jpg
800余件衣服被平均分成61份,分配给各户村民。
4.jpg
俄木尔坡经常在深夜加班整理包裹单,上网给捐助者发送反馈。
5.jpg
村民在拆开深圳宝安流塘小学集体寄来的衣服邮包。
6.jpg
各地捐助的衣物经过辗转路途,最后总是由人肩背扛到山村。

  2009年2月1日天刚朦胧亮,四川凉山州美姑县汽车站的一辆早班车在寒冷的雾气中出发了。车上人不多,车厢的后半部分堆着大小纸箱、口袋。跟随“押运”这些货物的是一位身体壮实的青年人,他不是起早谋利的商贩,而是美姑县委宣传部的记者———彝族小伙子俄木尔坡。车上带的货是他从全国各地募捐来的800余件旧衣物,今天的目的地是美姑县依果觉乡古拖村,衣服要分发给那里的乡亲御寒。

  一个半小时后汽车停在山间的公路边,已经有二十多位前来迎接的村民等在那里。接着是卸货、分拆,由村民肩背步行上山,回到村里分发。在村组干部们的分配下,衣服大概有800余件,经一个多小时的整理和分配,按村里的户数,衣服被分配成61份分给乡亲们。俄木尔坡全程跟随、拍照、记录,回去后给所有捐赠者明确的图文反馈。

  本报记者全程见证了这次送衣行动,在包裹中,由深圳宝安区流塘小学寄来的邮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联系到该校组织捐赠活动的老师,他介绍说,通过网络,学校师生了解到山区情况,于是动员学生和家长捐助,3天时间收集齐了5000件左右的衣物,装了35个口袋,运费就2500多元。这次送衣服到古拖村的费用250多元由志愿者毕者阿洛负担。

  俄木尔坡已经记不清这是他多少次运送衣物进山,从2005年开始以来,尔坡把这件事一做就是3年多。

  美姑是一个位于四川西南大凉山腹地的彝族聚居县,也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冬季严寒。俄木尔坡自己原来就是个山里娃,当过小学老师,后来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工作和经历,使他对家乡人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和牵挂。“这里的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未能及时入学,那些上学了的学生们一到冬天就穿着单薄而破烂的衣服坐在教室里上课,特别是高寒山区的乡村小学里,同学们在上课时被冻得牙齿‘咯咯’作响。作为一名同胞,我看在眼里,冷在心里,却无能为力去帮助他们……”

  2005年底,尔坡在新浪开设了自己的“龙头山彝人”博客。坦陈家乡贫困山区状况,并寻求爱心捐助。随着看到博客的人越来越多,陆续有援助物资寄给尔坡。尔坡在博客上把收到的每张包裹单、送衣下乡和分发的场面都拍照贴出,坚持及时通知捐赠者所捐物资的去向。

  俄木尔坡说,自己这么做完全是民间行为。他在博客里曾写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错的,但很多朋友觉得我这样做不是个办法,只是杯水车薪,简直是自讨苦吃。朋友们说,最好想办法教他们如何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也有发达地区的朋友说,这样的帮助将给乡亲们带来一定的、无形的压力和羞辱……尔坡说,把旧衣服或学习用具,送给这些山里的贫穷娃娃们,让他们暖暖身子,好好上学吧!继续上学才能实现他们的梦想,这是我目前能做的。

  3年来,尔坡组织的志愿者先后近百次送捐赠物品到大山深处的村庄,30多个乡村的1万多名贫困村民(包括儿童)累计获得了5万余件衣物和图书、文具等,有20多名中小学生享受到每学期100元到2000元的资助。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的爱心包裹都飞向了美姑。但随着包裹的增多,个人月收入只有千余元的尔坡面临的难题也多了起来。“最初包裹少,一个季度才能收到足够送一个村的,我可以抽空送到村里去。但现在衣服多了,一个月要送出去两三次,对我来说就有点难了。”但是想起孩子们渴盼的眼神,想起很多人还在受冻,他的行动就不能停止。

  图/文本报记者严明

评论1

瑶瑶Lv.10 发表于 2009-4-30 15:15:07 | 查看全部
哎,,,,,我该说什么呢?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