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于“四大”之一的雄鹰
——上海彝族同胞联合体之上海彝族精英付佳杰访谈
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地点:上海
付佳杰: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
赵磊:付兄,在2011上海彝历年活动举办之际,我想就上海彝族精英楷模们做些访谈,关于个人成长、学业、事业、家业等。旨在让彝族后生们知道您们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轨迹,便于正确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航向。
付佳杰: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和同胞交流的机会。和彝族古圣先贤和近现代先驱相比,我完全称不上精英楷模,也谈不上成功经验,但我还是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磊:您是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毕马威工作,个人印象中凉山同胞们都比较热衷于“国考”,是什么原因让你走进了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付佳杰: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多说两句。近现代以来彝族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年轻人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选择“国考”的同学一般有两种想法,一类是希望通过公务员等职业进入国家权力机关,为彝族人民做点贡献、争点利益;一类是把“国考”看作是脱离农村户口迅速“翻身”的捷径。当然也有人兼而有之。对于后一类,我个人觉得过于功利,而且往往适得其反。对于前一类,我觉得十分钦佩,但是同时也觉得不是唯一途径。从大的方面来讲,彝族作为人口近千万的民族,不仅需要各级官员,也需要各种不同行业的人才,我希望能从其他的方面为我的民族输送血液。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在四大这样的机构工作更能发挥我自己的专长。在这里,我也想真心地对在校彝族同学说,官员只是社会上各种职业中的一种,就现今中国全国社会发展和彝族本身的发展阶段来说,做官员可能不能如同你们想象那样能解决彝族同胞和你们个人的很多问题。与此相对,各种技术工作恰好是广大天地,等待大家去开拓。
赵磊: “江湖”上曾有关于“四大”的负面传说:“第一个月薪水买车,第二个月薪水买房,第三个月薪水买棺材”。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四大”秋冬春三季的工作是相当忙碌的。已在毕马威工作7年之余的您,是怎么调节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的?
付佳杰: 关于四大有各种传说,总的意思都是过于繁忙而坏了身体,牺牲了个人生活。其实,我一直觉得,中国现今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相对廉价,因此取得较好的收入很可能需要付出多于西方国家同样职员的劳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我是在全国的什么地方工作,我都会安排出时间学习彝语和彝族文化,有时候只是随手翻翻看过的书,也能让我感到心灵上的慰藉。另外,我们虽然忙,但是全年的法定假日和带薪假期是保证了的,我会利用这些时间旅游、回家乡,从而恢复体力和精力。我想,虽然各行各业不相同,但是保证相对充足的休息,同时收拾好自己的心灵,都可以应对各种挑战。
赵磊: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你都是80后在沪彝族精英代表。请您谈谈,我们在上海举办彝历年活动的意义?远离彝区的我们如何更好的继承、宣传彝族传统文化?
付佳杰:我还是那句话,我也不算什么精英,但是我个人还是对彝族文化十分感兴趣。历法节气是人类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新年这样的重要节日。彝族新年远在南诏时代就十分重大,并且载入了中国史书。那句“河阔冰难合,地暖梅先开”,正包含着南诏君臣对于新年的希冀。因此,彝族新年中的文化意味、民族感情是极其深刻的。咱们在上海的彝历新年活动,是把在沪同胞的这种文化感受、民族感情串了起来,形成了巨大的合力。这种合力,不仅是对彝族社区的巩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远离家乡游子的抚慰。
文化一定是和一定的地域相关的,但是文化更是和人相关的。我们虽然远离彝区,但是我们都是流着彝人的血液,忧伤想起家乡的歌谣,欢乐想起家乡的火把,所以其实彝族文化已经深深印刻在你我的心中,只要我们在一起,它就不会消亡。如果说对我们在沪彝族社群继承彝族文化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多聚,文化是社区的,不是个人,聚集的人群才能传承文化。另外,以前我们在北京也开展过彝语学习班等学习型的活动,上海的彝族社群也许可以借鉴。
赵磊:自从“彝皇宴”撤离上海后,上海彝族活动一直处于“漂泊”状态。近几年在华东师大李志强老师的操劳下,才得以在华东师大“安身”。我们聚会的目的,不仅仅满足于吃饭喝酒,而是给在沪打拼的同胞们搭建一个精神家园,让忙碌了一年的同胞们在年末与“家人”分享收获的喜悦,共叙友谊。请您谈谈,我们在沪彝族同胞如何才能增强凝聚力?
付佳杰: 非常感谢李老师的操劳。我个人觉得,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通讯录、联络表一类的东西,让大家能保持联络。另外,不论是通过自我介绍的方法还是在通讯录中注明的方法,要把每个人多一些介绍,让大家了解得深入一些。在校学生可以和已经工作的同胞多一些联络和沟通,不要让学生和职员分开成不同的团体。还有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是大家多交流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喜欢踢球的同胞可以经常约在一起,喜欢旅游的同胞也可以相约出行。要把同胞之间的感情不仅建立在民族血缘上,还要建立在日常生活中。
赵磊:就上海彝族同胞现状而言,如何才能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让同胞们有个更好的的组织,便于各类彝族活动的开展。
付佳杰:这些内容看起来比较具体,我一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想法,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像我前面介绍的那样,搞一些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的课堂,学习只是一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借这个机会多见面,多熟悉,增强感情。
赵磊:从这几次活动来看,在沪高校的彝族学生逐年增多。除了在学校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外。在就业竞争的环境下,彝族毕业生们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在相对弱势的环境下发展壮大?请从您的人生经历给他们一些建议。
付佳杰: 现在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确实也谈不上什么建议,但是我也想说说我自己的思路,供大家讨论。对我自己来说,第一是视野要开阔。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飞速变迁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都通过无数的渠道渗透到彝区,影响到我们。我要求自己眼睛不要只盯着家乡,盯着中国。不管自己在哪里做什么都要了解足够多的信息。眼睛也不能只盯着官员、教师、务农、经商、入伍这样的传统职业,而是要多搜集各种信息,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第二是要减少功利心。千万不要寄希望于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不要想当官员就能致富,搞艺术就成明星。所谓“读书为已”不是说为了自己发财成名,而是为了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第三要肯吃苦。说到吃苦,其实主要不是说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中生存,而是说要肯从基层开始,从不为人知开始,从枯燥的简单工作开始。更重要的是要在这期中努力学习,自我提升。这一点和前面第二点也是相关的。第四不要“自我歧视”。在内地工作,我的感受是大多数情况下,别人不会关心你是汉人还是彝人。我从来也不强调我是彝人,也没有要求过特别照顾,更重要的是从来没有感到过他人的歧视,我想原因就是我能理解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相反,当我有做得好的事情的时候,有人自然会想了解我的背景,知道了我是彝人,知道了我对彝族文化的热爱。有一回有朋友说,有内地人不知道彝族,他很生气。我说,我不生气,那是因为我们个人还做得不够好,如果我做到世界闻名,一定是多数人知道我们。
因为我自己的水平也很有限,说出的东西也不一定和大家每个人的情况相符,但是我仍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做点参考。也希望学生朋友跟我多一些交流。
赵磊:谢谢付兄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访谈。祝您们全家健康顺利,度过一个愉快的彝历年,枯石姆萨,兹摩格尼!
个人简介:
付佳杰,彝名:吉狄提哈(彝文:ꐛꄃꄜꉳ),男,四川会理县人,中国注册税务师。1980年出生于四川省昭觉县。在西昌市完成初中等教育后,1998年至2002年于江西财经大学学习,取得国际税收专业及经贸英语专业双学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学习,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2004年加入毕马威北京办公室,从事税务咨询工作。2006年转至毕马威成都办公室,参与新建办公室的初建工作。2010年转至毕马威上海办公室税务部从事日本业务组工作至今。计划于2012年转至毕马威意大利米兰办公室从事中国业务组工作。主要业务为中国税务咨询、中国投资咨询、中国经济法咨询、企业并购涉税咨询、跨国企业多国税务安排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