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來钚芨啲憂傷 于 2011-11-24 09:14 编辑
解放村是峨边县今年率先启动建设的两个彝区新农村示范点之一,10月中旬动工,预计明年春节前完工
□马文富 王永春 实习记者 杨国庆
5台大型挖掘机挥舞着铁臂,推石填土;几十名施工人员一丝不苟地砌砖、垒墙。近日,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新农村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我每天都到工地来转转,做梦都盼着早日住进新房。”看着房子越修越高,68岁的阿婆佘鲁缇波喜笑颜开。
解放村是今年峨边率先启动建设的两个彝区新农村示范点之一,规划居住42户192人,10月中旬动工,预计明年春节前完工。今年7月,峨边落实100万元,聘请了专业机构,完成了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和彝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村落民居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一揽子”工程同步推进,改变了彝区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旧格局。
我的房子我做主
农民是新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才能把新村建好。“土地自调,矛盾自纠,资金自筹,林竹自移”的工作方法,在彝族群众反复讨论和沟通交流中敲定下来,“我的房子我做主”成为共识。
7月初,解放村召开第一次动员大会。全体参会群众对选址和土地自调等议项进行无记名投票。通过投票,3组一片退耕还林地成为新村建设用地首选;1组有12户村民因无地可调,每户多出一万元作为土地费用。
“通过‘一事一议’,截至9月底,村民已将所有的建设用地自发清理出来。”村支书阿祖永波说,施工单位也是当地群众采取比选方式选出来的。
近10万元的房屋预算造价,县政府给予拆房补助资金4.5万元,剩下的部分由农民自筹。村民沙玛牛苦对筹足那么多钱并不太担心,“政府出了大头的钱,自筹部分还可以向银行申请3.5万元的贴息贷款”。
从土地调整、资金筹集到户型选择、施工单位选择等,村民都坚持 “一事一议”,使工程进展顺利。
科学规划见新村
“要不了多久,我们这个村子就像图画一样漂亮了!”当地村民阿祖马里笑眯了眼。
按照规划,新建成的解放村将是一个依山傍水、有着浓郁彝寨风情的村子。除了村民的住房,还包含村级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电教室,同时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也将同步配套。
阿祖马里一家五口人。照着新村建设规划的民居样式,阿祖马里精心挑选了一栋五人户型的房屋。这种两层的房屋设计美观大方,面积近160平方米,庭院、厨房、火塘等一应俱全,且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户型设计完全符合我们彝族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得知新村要建一个集中饲养点,解放村1组村民阿恩曲义兴奋地告诉记者,在部队当兵那会儿,他的养殖技术就很过硬。“因为不通水泥路,买饲料主要靠肩挑背扛,五六天就要跑一趟,猪都不敢多养。”阿恩曲义说,目前,家里仅养了8头母猪。等新村建好,阿恩曲义准备扩大养殖规模,“鸡鸭猪羊都养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