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铁石:毕节实验区的缩影----记黄策在贵州省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的二三事

4365 1
发表于 2012-2-21 15:19: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铁石:毕节实验区的缩影
----记黄策在贵州省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的二三事
(贵州省黔西县档案局  郑传富)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留下的这段至理名言告诉人们:一个人有所作为而不居功,才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题记
前不久的一天,在贵州省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的荒坝子,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刚长出来的牧草,一位乡干部感慨地说:“要是黄二爷看到就好了!”他说的黄二爷叫黄策。
黄策同志,彝族,现任贵州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毕节地区分公司常务副经理。之前,黄策同志曾任毕节地区文体广播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在黔西县工作期间,曾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宣传部长。1991至1998年,在铁石乡任乡长、书记等职。
当时的铁石苗族彝族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乡,1991年经上级批准由三个小乡合并而成,下辖10个行政村,当时人口不足2万人。黄策作为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围绕着试验区建设的“三大主题”,身先士卒,带领全乡干部职工,充分发扬试验区精神,为铁石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铁石乡干部职工和人们对这位已经离开铁石达11年之久的老领导“黄二爷”,对他在铁石工作期间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开拓进取的工作思路,总结和创建的一系列经验和方法仍然记忆犹新。他的许多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得到了长期的沿用和推广。
位于黔西县东南面,地处索风营电站至鸭池河水系的中段铁石乡,总面积90.3平方公里,距县城29公里,辖10个村1个居委会共5663户、20286人。这里世代居住着苗、彝、布依、白、仡佬、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占58.6%,尤以苗族彝族居多,素有“苗乡彝寨”之称。当时的铁石乡,,穷得叮当响,是全县仅有的几个最边远最贫困的少数民族乡之一,干部职工派调铁石,有许多人都哭过鼻子,认为是被整了。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的生活,就是铁石农民主要从事的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生存之计,一年的辛勤劳动也就是填饱肚子,挣扎在温饱线上,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根本无从谈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乡里面最感头痛的是,几乎天天都有老百姓来要救济粮,日子不好过。那时候的铁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不通水、不通电,到县城坑坑洼洼的公路不通班车。一早上挑一挑水要找六七个水井,多数时间靠望天水来补充,照明用煤油灯,去县城要走几个小时到钟山坐车。每天乡政府很“热闹”,那就是来要救济粮的老百姓你来我往。老百姓住的是茅草房,乡政府干部职工更窝囊,借房子住,没有办公地点。
现在的铁石,可以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来概括。用现在的干部职工的话说是以调往铁石为荣,觉得是组织上对他们的关爱。用老百姓的话说,一是中小学生读书不要钱了,二是、种地不再交税了,三是医药费国家给报销了,四是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五是农村的路更宽了,房屋更宽敞明亮了,六是躲着超生的群众越来越少了。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告别了土坯房、危房,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红砖房,有的还住上了楼房;电风扇、彩电电视几乎家家都有,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品味;有的家庭还买了电饭锅、摩托车等;富裕家庭安装了电话,通讯十分方便;好多农村土路铺成了砂石路、水泥路,出行更方便,生意更兴隆。全乡10个村全部吃上了干净清凉的自来水,管网覆盖率95℅以上,仅次于城关镇,昔日“吃水当吃肉”的穷山恶水变成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各项工作全县综合考评连年名列全县前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全省示范乡镇……。这些诸多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与新建乡第一、二、三届乡长和书记黄策立下的汗马功劳分不开的,与黄策踏实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同时还更感谢已经调走的老领导“黄二爷”黄策。全国十一届人大代表、赫章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曾经任过铁石乡党委书记的陈萍这样说:“有了黄策等一批前任的老领导的艰苦创业,才有铁石辉煌的今天!”
开发扶贫普新篇,科技兴农迈步子。
几年前,铁石乡政府从三楼往下,有一副用油漆书写的竖联,左联是:“科技兴农,加快进程,看各族人民共显身手”,右联是:“艰苦创业,团结奋进,让铁石山水大放光辉”,因为装修办公楼,被覆盖了,但人们对这幅对联至今还琅琅上口。这幅对联就是时任乡长的黄策亲自构思、借来舵索吊住自己书写的,也就是这幅对联反映了黄策他们当时践行试验区精神的真实写照。
黄策说,只有立足实际,让各族老百姓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科技兴农,治穷先治愚,不仅让老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素质和思变的良好愿望。
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一直是历届党委、政府最关心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991年,走马上任的黄策,与党委政府一般人经过认真调研,盘点家底,反复论证,铁石的出路在哪里,怎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怎样实现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一致认为:科技兴农,让老百姓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终于找准了富民强乡的发展思路,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根据铁石气候的特征,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大胆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烤烟、黄花、黑山羊、双杂良种等为铁石支柱产业发展,开始在铁石全乡全面推进。也就是他黄策,为了不使乡党委、政府决定的每一个项目砸锅,他都要亲自去做,如为了黄花基地,他就蹬过货车几下湖南,渴了喝生水,饿了啃干馒头,疲倦了就睡货车箱,他心里想的就是要不让项目砸锅。从1991年开始,全县绿肥现场会、烤烟现场会、秋种现场会、春耕生产现场会等多个现场会在铁石召开,并且一直是全县的示范点。铁石的许多基地遍布全乡,有小麦良种基地、绿肥留种基地、仔猪基地、黄花基地、芭蕉芋基地、黑山羊基地、养牛专业村、柑橘专业村等。令人惊羡的是,全县的首届农民科技节在也产生于铁石。
铁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这里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他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根据这个特点,黄策和乡的领导们就利用传统节假日科技兴农的活动融汇进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中,如米花节、彝年节等。记得很深刻的是,在这些活动中,有省里面的专家教授来现身说法,不但人来了,而且良种连试验田也一同带到了铁石。老百姓知道,不是黄乡长,恐怕请不动这些大人物,他们有小麦专家杨昌河、杂交玉米专家赵青、畜牧专家陈庭镐、多种经营专家张恒科,就是他们的传经送宝,使铁石的各族农民从那时起,就懂得和利用择土施肥的科学技术。通俗易懂的科技活动逐渐吸引了全乡的大部分农民,每到星期五铁石赶集的日子,或多或少的老百姓总要到向里面找书记乡长询问农业科技方面的事情。黄策与乡党政领导们经过拍板,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决定创办黔西县首届农民科技节。这样,从1996年起,在每年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五,铁石乡政府门口总是另样的热闹非凡,不是要救济粮的老百姓,那是农民科技节的浓烈上演。
通过乡党委、政府的领导,黄策的跳出跳进(老百姓的原话),农民科技节越办越红火,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科技大户,如红旗村的种粮大户张生显、前进村的黄花大户张少中、张生福等等。
怎样让老百姓在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路上走得安安稳稳,铁石率先在全县首家推行“政府+公司+农户”,享誉全省的“铁石黄花”的背后就有一个专门经营和负责为农民政策指导、出谋策划收购黄花的公司“利发公司”。而且经营养羊业的所采取就是在当时就大有远见的“以羊放贷、以羊还贷、集中管理、分户饲养、滚动发展”的“政府+公司+农户”的先进管理模式。
畜牧产业是铁石农民祖祖辈辈发展的传统农业,其中的的安乐小乡就是曾经出名的“母猪之乡”,但主要是以自然喂养的方式养殖牛、羊,以放养的方式养殖猪、鸡,不进行品种改良,不进行科学饲养,对畜禽预防疾病的能力差、养殖风险大,致使养殖周期长,出栏率低,效益偏低,养殖范围虽广,但形不成规模的科学饲养。黄策与党政一般人走马上任后,十分重视养殖业的发展,加大对规模化养殖农户的扶持力度,并进行改良品种,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效益,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出栏率。加强品种改良,加强疾病防治,科学饲养,赢得了市场,使畜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1997年,黄策积极上下活动,在时任科技副县长毕薪萍的支持下,根据气候等条件,筹资6万多元从外地引进了优良黑山羊进行养殖。10多年后的今天,省委、省政府今年实施的720万元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落户铁石乡,老百姓大规模养羊的向往如愿得尝。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科技兴农能深入人心、各族农民接受到自觉要求,黄策与班子成员们不分白日昼夜,亲自深入村组,大大小小的群众会开了无数个。黄策与同事们艰苦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辛勤的汗水,凝结了成功的希望,全乡各项工作连年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多次荣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生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
看到满目山水荒凉,黄策和同事们深深地感到,治山治水刻不容缓。经过黄策和同事们的大胆探索和论证,得出了“实施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方案,首先是在全乡范围内大搞坡改梯,既治理水土流失,又为老百姓增加粮食收入。同时加紧植树造林、荒山封育的进程。为了能让老百姓相信不是走过场、做样子,除了必须的公事外,黄策和同事们几乎和干部职工一起与全乡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每个项目每个工程,每个方案,黄策都亲自参与、过问和修订。为了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黄策绝不放过每一个环节。在实施人畜饮水的过程中,亲自与当时的112、113地质大队谈判签合同,决不搞半拉子工程和“失望工程”。为了能使祖祖辈辈都没有享受过电的各族老百姓都能用上清洁明亮电灯,黄策亲自向县政府借款10万元,于1997年将电架通当时全乡24个村的17个村。为了彻底改变全乡村组不通公路的窘况,黄策和他的同事们不惜勒紧裤带,挤资金购炸材,干部职工投工投劳,加入到发动起来的各族农民修路大军,利用农闲时间新修公路,到1998年,全乡116个村民组,有115个组修通公路,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和农资运输。通过全乡干部职工和全体各族老百姓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坚持生态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模式,全乡的农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粮食丰产、百姓安居的可喜局面。据有关部门测算,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5.92%,年均增加1.1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0%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少。
黄策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素质,开放劳动力资源是践行试验区精神的重要环节。
把人口控制同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在生产、生育、生活等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既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又极大地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的亲和力。黄策和同事们的方法是:一是变群众之所想。他和干部职工一道,深入到千家万户,召开大大小小的群众会、座谈会,耐心细致地做各族群众的所想工作,让老百姓彻底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在那些日子,黄策总是起早摸黑,深入在第一线,深入在最前面。此举比当时风行的蛮干要好得多,真正让群众心服口服,1997年,当时的箐脚村李先明夫妇主动做二女结扎手术,在全县首开先例。二是急群众所急。将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以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特困家庭全部列入帮扶范畴。乡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重点用于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的帮扶,做到使这些家庭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都享受到优先,从而引导了许许多多的老百姓自觉自愿走进计划生育的行列中。三是帮群众所需。把解放农民思想、劳动力资源转化作为开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素质工作的首任务来抓。其中外出务工,在黄策的倡导下,铁石乡在全县首创一条路子:派一名副科级领导带领一些“大胆子”们前往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等沿海城市务工,开启了全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序幕。全乡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动员,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特别是计划生育户家中走访、座谈会,多方面入手鼓励他们外出务工,消除他们内心顾虑。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外出务工是脱贫致富的良好途径。也就是在人口高度膨胀的那时,铁石乡的人口出生率却能控制在11‰以内,富于劳动力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有序转移。今天,全乡20000多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荣获全省示范乡镇,全年外出务工3143人,主要分布在两广及江浙一带等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年劳务创收2472.31万元,不能不说与当时黄策们的大胆做法有关。
发展需要的是有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抓好老百姓的穿衣吃饭问题的同时,抓稳定,还老百姓的太平日子,也提到了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为此,黄策带领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职工,每逢赶场天,人人佩带值勤的红袖章,分赴集贸市场,每格两米一个人,只要小偷一动手就抓,摸包扒窃的再也不敢来铁石,老百姓感动地说“这才叫共产党啊!”维持市场次序的同时,乡党委、政府还在全乡当时24个村组建了治安巡逻队,偷牛盗马之风得到了遏制,良好的社会次序得到了各族老百姓的称赞。
黄策说,稳定的内涵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在当时,社会治安为什么乱,主要精神文明工作没有抓好。为此,黄策和同事们通过厚着脸皮要项目、要资金,硬是在财政吃紧、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了铁石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组建了乡文化站,广开大门,干部职工带头,广泛吸纳社会一技之长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造成一种风清气正的社会局面,淳朴的乡风、民风在全乡得到良性发展。
怎样用好干部、管好干部,关爱干部,体现一种领导对干部管理的探索和研究,黄策和他的同事们推出了一套“干部量化管理模式”:绩效工资制、上班签到制、村干退休制、干部学历提升补助制等,通过这些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干部的能效,有力地推动了铁石的跨越式发展。黄策说,假如有某位干部职工考取高一级的学校,乡政府即使在穷,也要全额为他们报销书学费。今天还在铁石上班的王晓对此还记忆犹新,他就是得益于干部学历提升补助制优惠的其中之一。当时的村干部,每人每月工资20元,可他们是那样的敬业,今天问起这些老村干,他们只用一句话:“黄乡长制定的制度好啊!”,他们说指的制度,理所当然包含村干退休制。黄策当年和乡党政一般人制定的一套“干部量化管理模式”一直沿用至今,不管你到乡还是去村,总有那么一小帮人把他们所负责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
为了彻底改变铁石极为落后的教育落后面貌,提高全乡国民素质,黄策主持起草、制定了乡发(1996)11号文件。
发文对铁石全乡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总体目标。其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在全县独树一帜,集中体现在:党政领导包校制,校长选举制,教师聘任制,班主任组阁制,末位淘汰制,绩效工资制,中心校长辞职制,助学奖励制等,有力地促进了铁石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是在那时铁石推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今天还在全县推广和深化运用。
在黄策和党政一般人的艰辛努力下,铁石各族农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当年的几百元达到了如今的2200多元,翻了几番,经济基础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这些成绩的取得,取决于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深入实施,还要感谢黄策和全乡各级干部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用当时黄策的话说叫“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就是他们那时低工薪、高负荷的“宁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清水精神,立足乡情抓发展,挖掘潜力创特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才实现全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也才有铁石生气勃勃的今天。
今天,黄策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全乡老百姓还在念念不忘他们的黄乡长“黄二爷”,值得高兴的是,“黄乡长” “黄二爷”与同事们为了全乡各族人民的试验区拼搏精神,还在全乡广大乡村干部中延续!

评论1

潆月Lv.7 发表于 2012-2-22 10:05:23 | 查看全部
好,继续加油哦!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