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古彝 千年乌撒
大型文艺汇演“乌蒙古彝”
近日,为庆祝“毕节彝汉双语职业学校”在威宁自治县草海之滨成功创办,威宁自治县委宣传部倾力打造大型文艺汇演“乌蒙古彝”。在学校开学典礼之际为嘉宾上演,整台文艺演出分为“古彝文、踏歌乌撒、支嘎阿鲁王”三个乐章,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献上了一道震撼心灵的文化视听盛宴,充分彰显了乌蒙彝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彝文
毕节彝汉双语职业学校布摩专业学生18人,分别身着白、红、黑三组布摩礼服,集体通读古彝文献《献酒经》中的《敬酒经》《直侯素》章节,悠远的声音从新石器时代传来,娓娓动人讲述着彝族酒文化的厚重和彝族酒歌历史年代的久远,展现出古彝民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画卷……
彝文古籍为我们展示着无穷的文化魅力,可以说一部彝文古籍,就是一部彝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献酒经》和彝族其它经典一起是祖国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筝、长笛、木叶交响中,屏风后跳“龙腾虎舞”,屏风前布摩飞笔书写大号彝文“龙”和“虎”。后台主持人介绍彝族文字起源、文字特点,简要提及彝族先民对文字、历法的重要贡献。 一群茂腾腾后生 拥鼓踏歌,如痴如醉的鼓点,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激发了观众热爱彝族文化彝族语言的情怀,其中鼓身用黑底红边,黄颜色水粉写上彝文:内容为每个鼓身写一个彝族历史人物,男演员裸着上身,宽阔的胸襟上分别写着:“千年乌撒、民族团结”等彝文,再现了彝族先民的智慧之光。
优美的舞蹈、苍劲有力的彝文书法、创造性的舞台灯光设计,向我们讲述着在远古时期,彝族先民就成为单一民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大约在传说时代的“洪水泛滥”之前,彝族各部布摩就开始用彝文收集、编写本部的历史,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彝族是我国历史上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之一。
踏歌乌撒
彝族传统乐器合奏 《草海之歌》拉开“踏歌乌撒”序幕, 本土歌唱组合连唱彝族先老民歌《草海恋曲》、《大雁往南飞》、《牧歌》、《芦虹高原》。《草海恋曲》讲述 着美丽的草海四季和鹤舞高原的韵致,以及各族人民爱鸟护鹤的传奇故事。 《大雁往南飞》、《牧歌》、《芦虹高原》是彝族民间音乐家李永才的作品,这些歌曲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同时展现出彝族人民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投身于建设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画卷。
支嘎阿鲁王
随优美的轻音乐,主持人介绍支嘎阿鲁赶山射日的传奇故事和《支嘎阿鲁传》英雄史诗的文化价值。舞蹈演员精湛的技艺戏剧性地表演了支嘎阿鲁肩搭九股赶山神鞭,弯弓射日,再现彝族史诗英雄支嘎阿鲁英武传奇的光辉形象…… 支嘎阿鲁的传说故事遍布全国彝区,其英雄史诗在全国各彝区有多种不同版本流传。支嘎阿鲁射日月、支嘎阿鲁降雷神、支嘎阿鲁伏风降雾、支嘎阿鲁灭妖捉怪、支嘎阿鲁铲除邪恶等战天斗地、拯救万物、济世救民英雄业绩家喻户晓。他是全体彝族人共同崇奉的民族英雄。
背景音乐和颂乐共同组成传奇的交响,主持人介绍云贵川彝族先民经草海至云南的故事,大型布摩祭祀仪式以彝族《指路经》为线索,以祭祀舞蹈为表现手法,再现了英雄南征北战,跨过黄布象征的“色觉益琶”(牛栏江),回到祖先圣地“代吐博”的豪迈情怀。
布摩祭祀仪式表演中,布摩身着白色礼服,舞蹈演员手握牛角、其中有六个演员面戴彝族非物文化遗产“撮泰吉”面具,庄严神圣的布摩无数次定格“三星堆”出土青铜布摩动作,似乎诉说着沉睡了三千余年、灿烂辉煌的地下王国文化。
整台演出在欢快的大型歌舞《阿西里西》中落下帷幕。在充分展示乌蒙古彝博大精深彝文化的同时, 充分展显出威宁优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彰显出威宁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