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彝文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及建设规划
性质及办学宗旨
贵州省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个人出资兴办,面向社会招生的民办教育机构。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要求合理回报,属于公益性组织。学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抢抓国家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机遇,注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规范文字,促进经济发展。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前提,以抢救彝族文化为重点,以规范彝族文字为抓手,以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彝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同步进入小康为目标。突出彝族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旅游宾馆服务、农业实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教学和培训,培养出具备全面系统的彝族语言文字知识,熟悉彝族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能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编辑、翻译、出版、文学创作、旅游导游、宾馆服务,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传承人、研究人、管理人、科技能人、服务人等专业人才、生产能手和科技人才,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跨越发展。
关于办学规模及建设计划
学校以“方言旅游”为专业,将设置布摩、文字、语言、艺术(含歌、舞)、乐器、主持、实用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酒店服务、景区导游等十一个专业课程;开设66个班以上,招生3300人以上,教职工300余人,计划建成运行3至5年后提升为大专至本科学历。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将要建设5万平方左右的校区,学校运行5年后将扩建成10万平方以上的校区。虽然本学校仅是一个中职学藉,但学校的配置规格高,师资力量强。学校的顾问就是省地级领导,他们是:原省政协主席龙志毅、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禄文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市委书记秦如培、市长张吉勇、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杨兴友、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学校的名誉校长都是厅处级干部,他们是:毕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安金黎、毕节学院院长张学立、市彝学会副会长陈霖。学校的教师都是高学位的专家教授(目前拥有正教授级的5人,副教授级的9人,中学一级教师4人,高级农艺师级6人)就是汉语言文化教师也是中学一级以上教师。他们是:译审王子国、王继超、龙正清、王子尧;研究员陈世鹏;副译审马昌达、陈大进、王世忠,李兴秀、柳远超、李天元、王富慧;副教授陈世良、陈世军;翻译罗德显;教师安朝文、布摩王秀平、禄应贵等;中学一级汉语言教师:穆兰、王晓蓉、李建军、黄瑛;高级农艺师:谢定敏、高安平、樊隆华、杨爽、安隆生、高隆礼等。目前已招生30名,将继续招生300名,培训力争1000名。但学员将从初中以上文化甚至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中招录,教师都是中学一级以上乃至副教受级以上教师担任,已形成了一个高层次的彝学专业教育。本校将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造就方言(彝学)高层次(高学位)人才的学校(摇篮)。即:培养各类人才(重点培养乡土人才、传承人才、研究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服务人才等);传承彝族方言和各类先进文化(突出传承彝族特殊的语言、文字、歌舞、习俗文化等);传承、弘扬优秀的古彝文化(突出彝文字的字型、字意,教材课本、学位职称的评定等);为全面提升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按照长、中、短班等三个不同的批次方式进行正规授课教育,长班学制为三年,中班的学制一般为一至二年,短班为十天至半年。布摩班、文字班、导游班、畜牧兽医班通常实行长班制,也不排除中班的教学形式和短班的培训方式。其它方面的班次尤其是农业实用技术班和语言班更多的是实行短期培训方式进行。为此,针对学科特点,着力培养彝族文化传承人。彝族文化的传承人是“布摩”,是掌握彝族文字和彝族各类典籍文献的文化人,是对彝族文化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功臣,要尽快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按照短、中、长班不等的批次方式进行正规授课教育,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尽快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彝族“布摩”,把“布摩”香火传下去,把属于彝族,属于中华、属于人类的文明香火传下去,这是责任更是使命。布摩班以30人为一个班次,作为本校的核心班的教育,计划三年内将培养出百名以上彝族文化乡土人才的传承人,力求实现一乡一个布摩,一些较为聚集的乡村,力争培养出两个以上布摩;关于彝文字的教学,这是彝文双语的教学的重点,以长中短三种形式同步开展教学,以长班为主,一班设置50人以上,重点从具有高中以上乃至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中招生,面向机关干部职工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一个学年要保持百名以上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彝族聚居地区的学校,要培养出两名以上的双语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将组织一个庞大的彝族文化研究队伍;要围绕毕节市“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旅游主题形象,抓住我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的特点,结合“中华文化游”的主题,充分发挥我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打造上档次、有影响的演艺产品,塑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文化厚重的旅游目标形象。大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集旅游规划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还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饭店管理和服务、景区经营管理、导游讲解等方面的管理人员。景区导游班、文艺班以及畜牧兽医班也实行长、中、短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该长则长,能短则短,不搞一刀切。力争毕节境内的重点旅游景区都有本校培养出来并突出彝族文化氛围的导游解说人员和服务人员;结合畜牧大区的特点,着力抓好畜牧兽医教学,合理建立畜牧兽医点,力争每个村寨都要培养出一个畜牧兽医员,那些养殖大户也培养出一至二个畜牧兽医员出来;语言班、农业适用技术班以短期培训为主,针对语言消失严重的地区和人群,有真对性地进行培养。农业栽种、农作物管技术分类进行培训,力求每户农户都要切实掌握一至二门适用技术。还要根据彝族文化特点,有意识的培养一批“摩史”和各类活动场合的主持。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务),他虽不是君臣师的组成成员,但他与布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九扯九纵设置中,摩史为官一秩。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凡举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摩史这一重要角色。但是,目前在我市懂得摩史的人更比布摩都还要少,面临灭绝,不得不抓紧抢救。为此,学校将以培养抢救摩史(主持)作为重要任务,以彝族聚居的自然村为单位,力争给每个村培训出一个摩史(主持),并配套一个能歌善舞的队伍进入红白喜事场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