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情结和民族情感的书写
——记沙辉和他的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
周国洪
2011年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地处西南的凉山州盐源大地上苹果飘香,苹果沉甸甸红彤彤挂满枝头,与蓝天白云相互衬托,形成一幅美丽迷人的金秋画卷。这是收获的季节,这是明媚妖娆、让人的心情容易激动的时刻。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在盐源小县城热闹的街上,被誉为凉山诗坛新秀、70后极具才气的本土彝族青年诗人沙辉,也在紧锣密鼓的举行个人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的签名首发。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大家围着沙辉的签名首发活动看稀奇、参与进来,飘逸潇洒的“漫游心灵的蓝天,感受生命的热度”的提签不时受到学生们惊讶的“哇塞”好评和大人们的点头赞扬,各位文友和读书爱好者排队等候着,以让他在书上留下墨宝做永久的纪念。沙辉的诗集首发式现场活动和县电视台、省州级报纸、网站对此的相关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盐源县的群众文化生活,给热爱文化和写作的盐源县人们带来了一股“风”。
那天的活动现场,清瘦、中等个子,对生活充满激情,穿着比较朴实的盐源县民族小学青年教师沙辉,在人们的簇拥中虽然忙着签名,但为人诚恳的他还是不时抽空向大家介绍他的处女作诗集。
沙辉,1976年生,四川凉山盐源县人,彝族,县民族小学教师,四川作家协会会员申请中,四川微篇文学研究会会员。1993年发表处女作《原来如此》,在《散文诗》《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四川教育》《凉山文学》《凉山日报》《月城新报》《家园文学》《校园文学》《微篇文学》和《彝人网》等报刊网站发表作品若干。2011年散文作品《世界》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第四届“华夏情”全国文学书画作品大赛三等奖,其它获征文优秀奖并选入集子的作品若干。2007、2008、2010、2011四年参赛四次获四川省教育厅、四川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四川省第八、第九、第十一、十二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三奖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09年因修房耽误参赛),共累积获奖近20篇次。凉山日报对教育教学论文获奖情况曾有报道。
2011年11月23日凉山日报文艺副刊推出个人专版。
沙辉个人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1100册,诗集共分6个板块,作者从一个个体对祖先的追思开始,慢慢切入到对祖先精神财富的领略和分享,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激情点燃对祖先、对族群疼彻心扉的关注和膜拜,书写了诗人的一种祖先情结民族情感,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想感悟,表达了对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讴歌。
诗集签售一周后的一个下午,落日是那样的绯红,我如约来到座落在盐源县城西南、依山旁水的两层小洋楼沙辉的家中。主人热情接待了我。我们在客厅沙发上一边喝茶一边闲聊,由于我们拥有共同爱好,具有共同语言,使我慢慢走进他的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进入他的创作世界,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和思想,他呼唤淳朴的生活方式,给心灵带来空灵的轻松。特别是他作为一个新时代彝裔,常忧思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缺失,感同身受人类文化同质和单一化的不良趋向,好于领悟身边周围的人事物,乐于追思祖辈的生存历史,光照现实的为人和思想。他带着弱小的生命个体,强有力地坚守着自己的心灵一隅,在物欲横流的泥塘里,如一朵莲花保持了“出污泥而不染”的个人与民族气节,认为在功利化的现代社会生活,追求“物质越宽裕,精神越简单,灵魂越纯洁”,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优越生活的同时应随时保持淳朴的作风,是一个人求得“心灵的沉静灵魂的安宁”的真正幸福的良好出路。正如别人对他的评论,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确做到了做自己的上帝,成为一个被文友称之为的心灵诗人。
打开沙辉的话匣子后,他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同我侃侃而谈。
他谈到:我生活和出生地棉桠乡,离县城不远,是一个彝族聚居的二半山,那个地方那时算是比较“开放”“开明”的彝族地区了,但物质是匮乏的,人们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由于水源不是很丰富,村里的玛甲拉达河有半年多也是干枯的;童年的荒凉记忆让我多愁善感而喜好上读书,由于那时还没有通电,晚上点着松明子读书,火光明明灭灭;一本好书,看得我入迷时连家人“不要明天起不来床影响上课哦”的一再催促上床睡觉也顾不上了,等点完劈好的松明子时,才发现三锅桩旁的黑木炭已经堆成了小山。我乐此不疲,因为读书是我生活和精神的需要。那时候和后来的博览群书成就了我,成就了我今天的一切,包括能够跳出“农门”吃上“皇粮”。自小至今,我都觉得书籍本身就是一种财富,那时,获得些书扛回来时就好像扛回来的不是一袋袋的书而是一袋袋的金子,激动的心情久久不会平复。直到今天,只要一天不看书,我就感觉到生活的无味和落后,感觉到生命的苍白和无聊,读书写作已经成了我骨子里需求的东西了。阅读使我丰富,写作使我“释放”;一次次的“释怀”和“难以释怀”成为了我创作的动力。我情不自禁的思考生活,所以我情不自禁的写诗。
他说他不善言辞,他动笔强过动嘴,写东西是他表达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写诗也是他的一种生命的需要。“直到今天,我只能敢说写东西首先是我的自我表达的需要,如果今后或现在有人说我已经表达了一种民族的思想或者精神什么的,那也还只在于起步而已,或者说是这是个体的东西反应出了民族的东西。实际上,人和动植物一样不过就是一种自生自灭的现象,所不同的,人有思想和精神的。”他这样说。他说他写诗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表达,表达自己一种萦绕在心中和脑海的所思所想,是觉得不吐不快的那种。
围绕着沙辉写作的成长过程,我时时提出话题,他也慢慢道出。
师范校三年的专业学习与熏陶,会理浓厚的川滇文化氛围,理所当然的强烈冲击我所熟悉的传统文化,也使我的写诗热情高涨。“我是教书的,是个文化工作者,热爱读书写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具备条件。”沙辉说道。
假日,躲在家里读书写文章,甚至害怕有人来打搅,在电脑前一坐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多半都是累得麻木睡下了好像还在想。没办法,这不仅是我的一种追求,更是兴趣爱好,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还是人在追求上的最大的动力,失去兴趣,那追求就将变成一种折磨。 参观沙辉的电脑房,桌上零乱撒放着一些纸纸片片,我想这就是他灵感闪现的记录吧。“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活上一百岁也不够长,因为对于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来说,一天24小时也不嫌够,因为24小时里还有吃饭、睡觉占去不少时间,还有俗务和应酬占去我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沙辉带着点不无遗憾的说。在11、12日两天的签名售书活动中,已经售出400多册诗集。说起这一件事,看得出小沙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的内心,肯定具有了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并且,他也必将为此而笔耕不辍。我在心里也同时在默默地祝愿着他,祝愿他在今后的不断求索和努力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