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文学类稿件] 纯净善良的一片土地,天蓝蓝水绿绿,山美水美情更美!

2097 0
发表于 2012-3-19 20:59: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这个春天的小雨沙沙地淋湿了我的心情,每当看见有关失依失学孤儿的视频,我总是耐心的听他们的故事,用心去领悟大山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们那双无助的眼睛心灵里会是怎样的期盼!
    在那高山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村里,到现在还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所以那些孩子们只能长途跋涉到乡中心校里去上学,山路艰难,看着他们早去晚回,真的很让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有时候天还没有亮就起床,做饭,然后离家向学校奔去,下午放学回到家中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这样读的书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他们一方面累和饿,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温习,而且节假日还要在家里帮家人干活。过去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可现在社会的发展不应该让那么孩子们身受那么大的苦,只要你到了现场看到孩子们那期盼的眼睛,会让你别有一番心酸和心痛。大家深知,贫困山区的孩子至今还面临缺少丰富的课外读物的困境,而好的书籍,往往能够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此,捐书的举动不仅仅代表着大家的爱心,更是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涓涓细流,但是可以汇聚成海,拳拳爱心,可以感动一生!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希望政府能全力支持出版更多的彝文书籍,让子孙后代能够多学点自己的语言文字,多了解彝族文化,做一个真正的彝族人。也希望政府能够更大的程度的去给予那些高山地带的孩子,以方便的去学习知识文化的渠道。传承彝族优秀文化,促进彝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教育占第一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结合外界社会企业人士献出援助之手,让孩子们都读书走进知识的大门,让彝族文化的传承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真实存在的标志,失去了语言文字就只是名义上存在而已了。一个有语言文字的民族其成员不懂自己的语言文字那是这个民族的悲哀,就像一个孩子不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曾经听一些彝族朋友说:“我们不懂彝族文化,说不来彝语,也不识彝文字,但我们有一颗彝人的心,这就足够了。”呵呵,如果说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只仅仅存在有颗国心,而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和语言,就算是国人了吗?那如果全世界都只用一种语言,如此一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之间也就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了,还谈什么国色天香,还有什么民族文化独特风情哦!!!这样可以随时随地的聊天,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就可以用一种文字、语言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更不用费力气去学习那么多的语言文字文化了,这样多省时省力啊!可是这能做的到吗??可能吗???
    现在还不懂没有学习彝语的兄弟姐妹们,有时间就回头看看自己的母亲,在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记得、学习、发扬祖先用血与汗辛辛苦苦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刚开始学习时有点困难,但等你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收获很多的。因为彝人的思想用彝语来表达才是最完美的,彝文经典书籍用彝人的思想和语言去理解才能更好的明白其中的精华!希望你们能成为彝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人。
    其次,政府机构以扶持人才、培养人才及人才资源开发为核心,将经济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帮助彝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培养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素质,引导他们在成长的同时懂得热爱祖国、感恩祖国,热爱本民族、自觉投身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而实现他们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全面、健康、奉献、和谐的人生价值,创造和实践个体生命无私、高尚的社会意义和人类价值,为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向全社会呼吁和倡议,让当代彝族青年学子学习本民族文化、汉语文化和西方文化,并熟练掌握彝、汉、英三语、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彝学精英人才,让“彝学走向世界,让世界关注彝族”。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创新,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伸出你我的双手,让我们用宽广的胸怀,让大家携起手来,每人每天节省一元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就能让这一双双眼睛期盼着美好明天的贫困孩子们圆一个读书梦!让我们携起手来,托起一片晨曦,寄托一份希望,成就一个梦想!最可爱的孩子,最动人的关怀,爱在春风中绽放,吹开了孩子们心中一朵朵爱的花。奉献我们炽烈的爱心和微薄的力量,将爱心永远传递下去,让温暖人心的力量带给我们永远的激励和感动吧!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永远那么辉煌,璀璨如繁星,携手相助,共建伟大祖国!
3453415.jpg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彝人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