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锦绣兴仁
以大野场要地为中心的兴仁县大山乡,聚居着800多户彝族人民,近四千人口。这里的彝族先民,据考证,与我国西北部氐有渊源关系,古代从我国西北经金沙江向滇南滇东北逐渐发展屋黔西南地区与当地的瑶族(仡佬族)共同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后因历史的变迁,与其他民族同化融合,用劳动创造了民族发展的历史。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发展的历史一直上溯到伏羲氏时代,彝族自古以来就崇拜龙图腾,故被称为倮罗(即龙虎之意)。彝族先民自来信奉本民族毕摩,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服饰,有传统的婚丧风俗和歌曲舞蹈、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故事。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的开放和包容,使彝族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彝族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彝寨,沉睡多年的“龙虎”终于从睡梦中惊醒了,自立、自强、前进、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彝家儿女的奋斗目标。
治究先治愚,要发展,必须以文化开路,教育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等办法,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使适龄儿童能就近入学。自1965年建校以来,大野场村小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为党和国家输送了不少优秀合格人才。到目前为止,已培养数十名彝族大中专毕业生,初、高中结业生数百名。
科技的发展和传播,使大野场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使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07年,大野场村人均占有粮38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000余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老的彝族先民为彝家儿女遗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如“阿买戚托”舞蹈,她犹如一朵芬芳朴鼻的鲜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海外游客。由于她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深刻内涵,有待更进一步的开发、探讨和发扬光大。也因彝族的民族文化,大山乡荣获贵州省授予的“民族艺术乡”称号。特别是在花前月下,林中男女悠扬激荡的情歌,优美悦耳的木叶声,道出了男女青年互相爱幕的恋情。在星空灿烂的夜晚,小伙子们相邀奏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民间小调,飘飘然如入仙境,令你留连忘返,陶醉其间。特别是鲜为人知的神话游戏,也是彝族先民智慧的结晶,至今还流传的神话游戏有:每年七月半举行的“请七妹”、“请八仙”、“请地牯牛”、“请帚把神”等丰富多彩的神话游戏活动,至今还是未开恳的处女地,这些神话游戏说明了彝族先民对美好生产的向往。姑娘们每年过年都要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五彩的绣球,成群结队地与小伙子对抛,给节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色,前来彝家作客的外宾更是爱不释手,只要彝家姑娘赠送一个绣球,他们就如获至宝。
今天,彝家儿女焕发了青春,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西部大开发,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为彝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分力量,让我们携起手来,唱吧!跳吧!唱出彝家儿女的心声,唱出彝家儿女的智慧,唱出彝家儿女辉煌的成就,唱出社会主义的美好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