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文化] 再谈彝族传统舞蹈《阿买戚托》的命名

2136 0
发表于 2012-3-20 16:01: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作者:方家印    原出处:贵州民族报
世居黔西南自治州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丰富祖国民族文化宝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仍然流传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和兴仁县大山乡大小野场的《阿买戚托》,是黔西南彝族独有的民间传统舞蹈中的一枝奇葩。
    1956年,经过层层选拔,晴隆县三宝寨的彝族人民把《阿买戚托》原汁原味地带到首都北京,向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汇报演出,得到很高的评价。1988年,在广西桂林举行的民族民间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观看了《阿买戚托》的录像后赞誉其为“东方踢踏舞”、“可与阿拉伯、俄罗斯的舞蹈比美”。但是,不论是在北京给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和在黔西南州的舞台上演出,还是在广西桂林请专家们看录像,这个舞蹈都是以“跳脚舞”命名的,不能准确地反映其内容。
    关于《阿买戚托》的命名问题,我曾与兴仁县大山乡大小野场有一定文化的彝族同胞做过切磋、探讨,一致认为:黔西南州的民族文化工作者经过搜集、发掘、整理、提炼,把《阿买戚托》搬上州里的舞台,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仅仅从直观出发,将这个舞蹈简单地用汉语命名为“跳脚舞”,令观众看了演出后不知所云,演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应直接以彝语命名为“阿买戚托”,报幕时可加上汉语翻译“姑娘出嫁舞”。这样,就可以让兄弟民族和彝族人民听其名而知其意,同时还保留了其民族性、地方性的特点。
    1987年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黔西南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从事民族文化工作,有机会与州文化局的专家们一起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问题。在此期间,我向有关专家们提出:州民族歌舞剧团通过到民间采风编排演出的彝族“跳脚舞”,只表现了“形”,没有反映“意”。这个舞蹈原是在彝族姑娘出嫁吉日的晚上才跳,而且是在新娘家的堂屋中跳。跳这个舞蹈,不限于年轻姑娘,男女老少、来吃喜酒的客人都可以参加。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全凭舞者一齐踏地发出的清脆声响为节奏,使舞者的动作达到协调、和谐和统一。该舞蹈表达的是教育姑娘出嫁后,要孝敬公婆、爱护丈夫、勤劳耕作,做一个贤惠、善良、能干的好儿媳、好妻子。表现了黔西南彝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农耕文化,具有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专家们听了后对我说:你是彝族干部,又熟悉这个舞蹈,今后就以“阿买戚托”命名。于是我写了拙文《浅谈彝族传统舞蹈“阿买戚托”的命名》,发表在《黔西南文化报》上(后收入1993年11月出版的《贵州彝学》第一集)。从此,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演出的彝族“跳脚舞”正式更名为“阿买戚托”。
    近年来,大概是黔西南州的汉族舞蹈专家们认为观众难以听懂彝语“阿买戚托”的缘故,把《阿买戚托》改名为《阿妹戚托》。在申报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以《阿妹戚托》之名申报并获得省里批准。在参加2007年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比赛时仍以《阿妹戚托》之名参赛。在这个舞蹈进入前三名并进入决赛时,出生于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贵州民族报》刘记者在采访现场给我发来短信说:将《阿买戚托》更名为《阿妹戚托》不太妥当,还是你经过研究的命名准确、贴切,应予维持。我们进行了几次短信交流,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商榷。其实,将《阿买戚托》更名为《阿妹戚托》,没有大不了事,也不是大问题。“阿”是个发语词,不论彝语还是汉语都没有实际意义。彝语“买”、“戚”直译成汉语即是“姑娘”、“出嫁”之意。彝语“托”是汉语“踏、蹈”的意思。但是,彝语“买”与汉语的“姑娘”是有细微区别的。彝语“买”专指女儿,是下一辈关系,而汉语“妹”指比哥哥、姐姐小的青年女性,是平辈关系。再一点是汉语的“阿妹”与“阿哥”对应,一般来说可以指“表妹”与“表哥”、“情妹”与“情哥”关系,而彝语“买”就不可能是这种关系。再就是“阿妹”是汉语,而“戚托”是彝语,用汉语和彝语构成语汇,在中华民族的语法中是没有这种语汇构成法的。因此,用汉语和彝语构成语汇做一个彝族舞蹈的命名,显得不伦不类。
    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的比赛中,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彝族姑娘们奋力拼搏,使《阿买戚托》一举夺得银瀑奖,仅位列获得金黔奖的丹寨县苗族舞蹈《锦鸡舞》之后。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确实可喜可贺,值得大力宣传,让《阿买戚托》不仅在贵州有知名度,而且在全国和国际上都有知名度。为此,贵州电视台专门派记者不辞辛劳赴晴隆县三宝彝族乡作了深入采访,摄制了名为《阿妹起头》的专题片播放。据说还在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中播放,使这个舞蹈不仅走向了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极大地提高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我曾经看过贵州电视台播放的这个节目,也看过几次光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彝语“起头”,翻译成汉语是“可以出嫁了”的意思,与“舞蹈”的意思相差甚远,我认为还是《阿买戚托》的命名准确、贴切。
    综上所述,我认为:黔西南彝族传统舞蹈《阿买戚托》,尽管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组比赛中以《阿妹戚托》之名称获得银瀑奖,在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以同样的名称列入名录,但还是以《阿买戚托》命名为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