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戏剧
作者:布吉莫
戏剧通过演员的表演,以一系列完整的动作,展示社会事件、表现人生体验以娱乐观众。彝族戏剧是彝族民间歌舞说唱并伴有动作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采用彝语、彝调,歌、舞、白相结合,内容多以反映当地彝人生活为主,是广大彝族人民业余创作和表演的独幕剧。它的音乐源自民歌、歌舞曲和器乐曲,表演动作采用“打歌”等民间歌舞的舞步和身段,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撮泰吉”和 “跳虎节”是彝族古老的传统戏剧,是现代彝族戏剧的雏形,为彝族戏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做为彝族早期戏剧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戏剧艺术研究价值。
傩戏“撮泰吉”——傩戏“撮泰吉”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艺术创作的结晶。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嘎彝村。按彝语音译,“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吉”意为舞,因而翻译为“变人舞”,或者有人干脆将它叫做“彝族傩舞”,即人类变化的戏。从表演的内容上看,它是彝族原始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渐从猿猴转变到人的真实记录和复述,是后人模仿古人类转变过程的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
“撮泰吉”一般是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扫火星”的民俗活动中表演,旨在驱灾除邪,迎祥纳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宅平安,五谷丰登。全戏包括祭祀、耕作、喜庆、扫寨。“撮泰吉”出场人物共6人:惹戛阿布、阿布摩、阿达姆、麻洪摩、嘿布和阿安。其中,除山林老人惹戛阿布不戴面具外,其他5人均戴面具。面具用杜鹃、青杠等杂木作料,先将圆木锯下,对剖为二,取其一半,用刀斧粗略加工,挖空背面,将正面的眼口鼻凿通即可,然后用颜料涂成黑色,再用白色颜料画上波浪纹饰,以示各角色的特征。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其面具浸透了一种原始的积淀;前额突起,鼻子直长,高鼻梁;眼睛外角上扬,以明显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记。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没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岁月,人与神、生与死都变得模糊。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
“撮泰吉”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彝族古戏,很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默默地在贵州西部的深山野林中自生自长,是彝族人民表达喜怒哀乐以及寓教于乐的独特表达方式,不论从它反映的内涵,还是其表演的形式,都属于彝族的独创作品,是 “彝族戏剧的活化石”,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外学者前往考察和研究。
图腾傩舞“跳虎节”——虎是彝族部落社会时期“罗罗”部落的图腾。明代陈继儒《虎荟》卷三载:“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虎。”清代乾隆年间的《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这种奇风异俗在云南楚雄双柏县小麦地冲村,至今还以活的形态较完整地保留着。
“跳虎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开始跳舞,人们也参与其中,直到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时才方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如果说“搓泰吉”和 “跳虎节”是彝族古老的传统戏剧,它们都有着对先祖图腾崇拜的祭祀娱神**在里边。那么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彝族戏剧也有了空前的发展,艺术审美表现和审美心理、 幽默、诙谐,善意的嘲讽的表演方式,加上彝族“左脚舞”、 “打跳”等歌舞形式的融合,创作出了不少深受观众喜爱的戏剧。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革命歌曲和文艺节目传入彝族地区,一些有文化的彝族青年受其影响,运用本民族中流行的民歌小调和“跳歌” 形式编演文艺节目。1957年,大姚县昙华乡麻杆房俱乐部民办教师杨森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与神态,以《梅葛调》 、《过山调》 、《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谁是医生》 、《牧羊在林中》 、《狼来了》 、《半夜羊叫》等剧目。1958年,大姚县昙华乡业余彝剧团参加文化部在大理召开的“西南区民族文化工作会议”时演出了《半夜羊叫》,受到赞扬与肯定,并正式定名为彝剧。大姚县昙华乡也就成为彝剧的发源地。
在八十年代,以《闹店》为代表的小彝剧,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戏剧 “银奖”,使彝剧在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九十年代以小彝剧 《双扣门》、《独赫喏》、《掌火人》为代表,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在彝族地区受到群众的欢迎;2000年后,以 《慕勒祭爹》、《真假乡长》为代表的小彝剧,前者获得“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剧 目一等奖,后者获得 “全国小品小戏群星奖”金奖。大型彝剧《铜鼓祭》、《眯依鲁》、《臧金贵》、《疯娘》在全省新剧节目展演的舞台上获得了成功,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不仅把彝剧推向了全省、全国的舞台,而且还填补了彝剧在全国奖项中的空白,在彝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关阅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文字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戏剧
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五彩缤纷的艺术:地域特色的舞蹈
五彩缤纷的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绘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雕塑
五彩缤纷的艺术:丰富的影视
作者简介:
布吉莫,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大学,兰园三幢517 邮编:401331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