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文化] 彝族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3237 0
发表于 2012-3-21 22:33: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彝族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作者:布吉莫

和建筑、绘画、雕塑这些以实体形式存在的艺术不同,音乐是一种主观的艺术。彝族是个感性的民族,其音乐,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歌,所擅长和关注的,是对心灵、感受、情感的挖掘与抒发。彝族音乐表达着彝族作为一个古老而质朴的民族,其灵魂中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忧愁、痛苦,乃至敬畏、崇拜和爱……

一、多彩的彝族民歌

彝族民歌浩瀚而瑰丽,它源于生产劳作、传播于民间,是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等于一体的民间歌曲。最初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其特点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它所涉及的生活面比较广泛。曲调丰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婉转动听的轻柔曲目,又有质朴简练的说辞唱腔。著名诗人何其芳曾这样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彝族民歌按语言语音分类总体上可分为六大方言的民歌,但习惯上,大家喜闻乐见的是按歌曲属性的分类方式,将彝族民歌分为山歌、风俗歌、叙事歌、情歌、儿歌、酒歌六类。

1.山歌——泛指在山野户外歌唱的歌曲。凉山彝族对放开歌喉高亢歌唱,特别是用“小嗓”假声的高腔唱法称“丫”。高腔山歌歌头悠长,从真声起音,突然跳至高音,用假声歌唱,歌尾突然不跳用本嗓声拖腔作结,节奏自由,旋律跳进频繁,多棱多角,粗犷奔放,不饰雕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据专家称“所地山歌”其唱腔唱法国内绝无仅有。国外只有欧洲阿尔卑斯山歌相类似。山歌的内容丰富,曲调也因地区而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劳动山歌如甘洛田坝的“勒莫合”(耕地歌);流传很广的“沙足合”(苦情歌);感于季节变化,思念亲人和抒发心里悲伤等方面的“海觉母合”(即抒情歌)。

2.风俗歌——指彝族人在各种节日、风俗活动或婚丧嫁娶、喜庆节日、祭祀典礼等活动中所唱的歌。这类歌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固定的传统和表演程式。主要包括:婚嫁歌,如姑娘新婚出嫁前唱的“里惹尔”(出嫁歌),代表性的歌曲有《惹打》(拉住)、《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等;对歌,婚礼中送亲与迎亲双方派出的歌手之间对歌时唱的歌曲“卓合”,如《围兹围解》(迎宾)、《阿斯妞妞》(我们小囡女)等;丧事歌,老年人死后在丧葬活动中哭唱与追悼死者的歌,《恶》(哭)、《阿古尔》(吊唁歌)等。除这些以外还有火把节唱的“都火”,过年唱的“库史呀莫合”,喜庆场合唱的“伙格苏”等。

3.叙事歌——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内容或长或短,场合不限。如《阿苏巴底》、《打哦打木嘎》等。

4.情歌——凉山彝族因为属于姑舅表关系的未婚的“俄勒”(表兄)和“阿惹”(表妹)有着合法而当然的姻亲关系,也就意味着情人关系,所以情人间相互思念的情感也就贯穿着“阿惹妞”的歌腔。“阿惹妞”也就成为广义的情歌的特别称谓。这类男恩女爱的情歌不能在公开场合更不能在长辈或非表兄妹关系的人面前唱,而多在男性青年中唱。这类歌曲有《阿惹妞》、《阿依佳佳》、《阿依几几》、《要走的阿老表》等。

5.儿歌——在彝族民歌中,儿歌极为丰富。由于彝族儿童长期置身于能歌善舞的人们中间,在这种环境、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下,产生了不少美妙的儿童歌曲。一般一歌一名,如《阿呷放猪》、《阿依阿斯》等。

6.酒歌——彝族礼节中有待客先用酒的传统,在日常的迎宾、送客、定亲、征战、节庆等活动中都会高举酒碗,尽情畅饮。彝族的祝酒歌与酒文化相生相伴,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苏木地伟》、《阿老表》、《云岭歌声》、《米酒喝个够——留客调》等。

二、丰富的彝族乐器

彝族乐器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奏乐器三种。吹奏乐器有竹笛、巴乌、彝笛、草杆、马布、铜角、葫芦笙等。拉奏乐器有彝族三胡和牛角胡琴,弹奏乐器有月琴、口弦、三弦,击奏乐器有铜铃、八角鼓、烟盒、羊皮鼓、锣、钹等。在众多的彝族乐器中,月琴、口弦、马布、三弦流传最为广泛。

月琴——月琴虽不是彝族特有的乐器,但深受彝家喜爱,早在宋代《乐书》中就有记载,是彝族人民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在彝语中称“巴布”、“班匹”或“和巴”。彝族月琴音箱圆形的称库竹、棱形的称八角琴。月琴有二弦、三弦及四弦三种,基本形状为长颈圆腹。

口弦——口弦是彝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古老的乐器;是彝族各支系都拥有的乐器,比较独特而简易,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有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口弦是语义性音乐,它善于摹拟语言,特别是彝语的音乐性与口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彝族人民说“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

马布——马布是一种吹奏鸣乐器,主要流行于四川大凉山一带。马布的管身用竹制成,长20厘米,直径1厘米,有5至8个圆形按孔。马布的音色独特而别致,它有些像唢呐,但比唢呐柔和,又有些像双簧竹,但比双赞管泼辣响亮,彝族群众形容马布的声音为“扑止”,就是蝉儿鸣秋的声音。 

三弦——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有大小两种。小三弦是彝族古老的乐器之一,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大三弦于20世纪40年代流行,音量宏大,音色浑厚,常用于歌舞及彝剧伴奏。彝族三弦构造独特,与汉族三弦风格迥异。琴鼓呈筒形,用圆木挖空制作,单面蒙以羊皮,和低胡相似。琴头造型古朴、典雅,琴弦使用丝弦或肠衣弦。

三、新一代的彝族音乐

彝族具有富于特色的口头流传的经典音乐和形式多样的民族乐器,加之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为新一代彝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九十年代初,在凉山彝族推出了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山鹰组合”。他们凭借第一盒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一举成名。他们的作品创造性地继乘了彝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其特征是悠扬之中带着少数民族特有的野性,张扬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情感张力。可以说,以“山鹰组合”为代表的当代彝族原创音乐在九十年代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

新一代的彝族音乐,在创作尺度上多取材于传统文化的民族规范与诗风传统,以其单纯而又柔韧的民族诗歌精神映射彝人与自然、与人生、与文化“对话”的生活基调,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深藏的文化底蕴与流溢芬芳的民族诗化情调。浓郁的民族特色与鲜明的支系地域特色一旦结合,也就形成了彝族新声词曲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流派,这些彝族新生代的词曲创作,得到了文艺界的充分肯定。

“山鹰组合”的原作词曲,围绕着“鹰”这一核心描绘出的是山地那辽阔深邃的风光,以及在高地上生存和繁衍的彝人情感与美好愿望,风格粗犷豪放。云南彝族创作歌手倮倮以其《水缸里的月亮》摹绘出了西南边陲特有的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与当地少数民族淳厚的民风民情及古朴的生活画面,则构成了清丽隽美的语言风格与瑰丽的水墨色调。“山鹰组合”的原创歌曲制作中,在不同程度上成功地转接了彝族民间器乐如月琴、口弦、葫芦笙、巴乌、竖笛等的传统音乐素材,丰富了现代电子音乐合成的表现力,强化了MIDI音乐的配器层次与旋律色调。从彝族原创音乐来看,歌词的内涵日益丰腴,曲调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同时彝族年轻的音乐人在那种农业社会时代的宁静心态渐渐转变为对工业科技社会的繁杂、质疑与思考。

相关阅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文字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戏剧
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五彩缤纷的艺术:地域特色的舞蹈
五彩缤纷的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绘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雕塑
五彩缤纷的艺术:丰富的影视



作者简介:
布吉莫,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大学,兰园三幢517   邮编:401331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