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五彩缤纷的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
作者:布吉莫
彝族居住的中国西南地区群峰耸立,江河纵横,气候多样。其居住形式与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长期的生活实践,使彝族人民在适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发明了富于特色的各式民居建筑。因居住地域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板房、土掌房、木楞房、三房一照壁、闪片房等。
一、民居建筑类型
1.凉山的板房——为凉山彝族的传统居住型式。四周为土墙或竹笆墙,上覆木板,用石压住。也有的屋顶覆瓦、竹、草、树枝等,建成瓦房、篾房、草房和棚子。
2.滇南的土撑房——是滇南彝族的民居形式之一,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亦多为一楼一底,底层隔作卧室,堂屋厨房,楼上储放粮食及一些大的物件。土掌房的最大特点是房顶的建造,先是搭放圆木梁,梁上铺层松柏枝,然后再覆撒一层松毛上再摊一层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这样的房顶可做到防晒、防寒、防雨,并由于其铺建结实,又可作为夏日纳凉的阳台和晒粮食的的晒台。
3.滇西北的木楞房——俗称“木罗罗”或“跺木房”的井干式木楞房,是居住在高山森林地区的彝族民居建筑类型,云南境内主要盛行在滇西北的小凉山彝区。这是一种纯木结构的房屋,多为高达4米左右的二开间或三开间平房,房屋壁体、大梁、立柱、椽子等都以直接从山上采伐来的松木为原料,有的还用薄木板来盖屋顶,木板上压以石块。房屋壁体由已剥皮的圆木或方木层叠交错,层层垒制而成。屋顶呈双斜面,利于疏导雨水。如今,居住坝区的彝族大都盛行兴建以瓦片盖顶的木楞楼房。小凉山地处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是地震发生较频繁的区域,木楞房起到了很好的抗震减灾作用。
4.滇西的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巍山一带彝族的主要民居类型,是一种土木结构的庭院式建筑,具有很好的避风性。由主房、耳房和照壁三部分构成,主房高于两侧耳房,主次分明,布局协调。主房和耳房除正面以木板为隔墙外,其余三面均以土墙夯筑而成,大都建成设有上下楼层的楼房。主房前设有由4根立柱来支撑的屋檐,形成前出廊格局。下层通常隔成一大二小的三开间形式,大格房间设在左边,是人们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两侧耳房楼下储藏粮食或住人,楼上存放农具或饲料。
5.云南南部山区的闪片房——“闪片房”是云南南部山区彝族的一种民居,房屋墙壁是用土石垒成,房顶搭五至七根横梁,梁上覆盖条形木板,并用牛筋,棕绳等固定成顶,此种房屋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上为一通间,楼下分为三个开间,楼下三开间正中是堂屋,堂屋中央设火塘,左右房为寝室。
二、彝族建筑的装饰
彝族民居建筑极讲究装饰,在长期的民居建筑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将自己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等注入建筑装饰中,并通过高超的技术使之得以表现,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装饰风格。大门入口和屋檐是装饰的重点,常常在大门上作各种拱形案图并常有门楣。门楣刻有日、月、鸟兽等图案,封檐板刻有粗糙的锯齿形和简单的图案;屋脊中部及两端有简单的起翘及起拱,山墙的悬鱼、屋檐的挑拱、垂花柱、屋内的梁枋、拱架等也雕刻有牛羊头、鸟兽、花草等线脚装饰和连续案浮雕;室内锅庄石上及石础、石门槛上雕刻怪兽神鸟、卷草花木等彝族传统图案;门窗隔扇及室内木隔花纹、小花格窗等,极富建筑装饰效果,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建造艺术。
相关阅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文字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戏剧
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五彩缤纷的艺术:地域特色的舞蹈
五彩缤纷的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绘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雕塑
五彩缤纷的艺术:丰富的影视
作者简介:
布吉莫,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大学,兰园三幢517 邮编:401331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