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绘画
作者:布吉莫
彝族绘画起源于何时,今无可稽考。古代彝族有岩画、壁画、木牌画、器皿漆画等多种形式的绘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彝族绘画发展缓慢,传统绘画以毕摩绘画为主;更多的绘画以服装、建筑、手工艺品为载体而存在于民间。直到80年代出现第一批本土画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彝族绘画才开始发展。
一、岩画
岩画是流传至今的人类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在彝族原始岩画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处:
1.石林崖画——集中分布在距石林彝族自治县城约15千米的小石林中。画面高约3米,宽约2米,可辨图像30余种,有人、兽、星、月等图像,内容多与原始宗教有关。
2.老虎山崖画——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上价格村的岩壁上。崖画用棕红色矿物配制颜料绘成,上绘有人、羊、乌、猴、箭、文字等符号,其中有文字14个,与传统彝文相同的有4个。崖画反映了先民的祭祀猎神场面。
3.红石岩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高甸村以西南石岩上。崖画画面约240000平方厘米,画面人物不画五官,画风粗狂古朴。崖画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见葫芦形铜鼓2个,中部见几个人形,右面为箭头、人型粗描为主。崖画可能表现的是原始先民祭祀岩神内容。
4.金子洞坡崖画——位于云南弥勒县独家村以东两公里处,据考证系彝族原始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的产物,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崖画分四组,有人、太阳、箭头、文字、杂形等。其中一组,画面有9个圆圈,其中1个圆圈光芒四射,仿佛太阳当空,下面又许多人欢跳、舞蹈、杂耍。这与古代彝族“天上有9个太阳”之传说如出一撤。不难看出这是人们以“舞天”即以舞蹈来祭天的意思。
5.狮子山崖画——位于丘北县彩云洞岩壁上,用赭红颜料绘制而成。现可辨认图像有3个,为 “人形鸟”状,人类、躯干、四肢用线条表示,两只手臂上各绘两组羽毛纹饰,头部画冠状羽毛,纹饰不对称,上下翻卷,表现“乌人”在空中回旋翻飞的动态感。
6.博石瓦黑岩画——博什瓦黑岩画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碗厂乡博什瓦黑山南麓,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专家鉴定,博什瓦黑岩画为唐代南诏和宋朝大理时期所营造的大型密宗摩崖造像。岩画分别在16块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面积达440平方米,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内容有释迦牟尼、观世音、四大金刚等神像和有南诏国景象、佛塔及狮、麒麟、犀牛等刻像。其中还有“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图”各一幅,可谓佛教文化与毕摩文化的合璧。这批岩画,画面宏伟,画幅之大,迄今少见。镌刻岩画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我国西南地方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资料,亦是研究南诏国地方政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佐证。
二、壁画
1.松下踏歌图
现存于文昌宫龙潭殿文龙亭亭壁上的《松下踏歌图》,也称《彝族踏歌图》,绘制于公元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是至今云南乃至国内发现最早的彝族踏歌壁画。壁画描绘了18世纪中期巍山彝族风情习俗景象,内容为节日期间彝族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踏歌的情景。画面远处山峦起伏,在近处的一株苍树下,30多个彝族男女在草坪上围成圆圈正欢歌起舞。圆圈内有3人,2人吹芦笙,1人吹笛,边吹边舞,大步跳跃,圈外的3人,1人弹琵琶,1人吹笙,1人扬扇在伴舞助兴。环圈而舞的30多人男女老少随着笛子、芦笙的节拍跳唱,有的扬手,有的转身,有的牵手,各具神态。男子头戴斗笠,身穿无领对襟衣,外罩长衫,脚穿云头鞋。中年妇女头盘黑布包头,上身穿无领领褂,腰系麻布围腰,下身穿宽裤脚裤子。《松下踏歌图》中出现的服饰与今天巍山彝族服饰基本相同,对于我们研究滇西彝族的节日、歌舞、月艮饰、习俗等均具有较高价值。
2.罗色庙壁画
罗色壁画位于云南石屏县冒合乡的罗色庙正壁上。罗色为彝语,意为部落首领。罗色庙是为纪念率众与妄图侵占异龙湖一带的外族而战死沙场的明末世袭土知州彝族首领马赫奴而于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建立的。壁画创作于公元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共有9壁,壁画全长16.96米,宽2米,内容分“出师”、 “拒敌”、 “凯旋”三部分,画面以左到右,以连环画形式绘制而成。画面先以简洁之墨线勾勒,再施以青绿、朱砂、赫石等矿物质原料所绘;场景宏大,人物众多,面目各具特色,栩栩如生,是研究明清时期异龙湖地区彝族政治、经济、民族服饰、礼俗及壁画艺术的珍贵资料。1983年红河州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3.霍承嗣墓壁画
1963年发现于今昭通市昭阳区后海子的霍承嗣墓室壁画,是迄今为止云南发现的唯一的古代壁画墓,为公元385~394年东晋时期滇东北南中大姓霍承嗣的招魂壁画墓。1965年墓室被整体迁建到今昭通市第三中学内。
墓室上面有高达5.20米,南北长29米,宽24米的高大封土堆,当地人称“梁堆”。该墓墓室内壁东、西、南、北四壁均有彩色壁画。西壁壁画形象地展现了晋代大姓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夷汉部曲”图形象生动逼真,有彝族27人,他们都披毡跣足,头发绾成高髻,与近现代滇东北以及四川凉山彝族的服饰“瓦拉”和“天菩萨”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滇东北霍氏大姓统属的“夷汉部曲”中,有今天昭通彝族先民。早在1600多年以前的东晋时期,滇东北、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服饰已形成,虽历经千年历史变迁而不变,可见彝族传统服饰的特殊魅力。
三、《南诏图传》
南诏、大理国在绘画方面的遗存甚少,《南诏图传》是流传下来描绘彝族先民最早的一幅画卷,又称《南诏中兴画卷》、《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图卷绘于公元899年(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全长5.73米,宽约0 3米,纸本彩绘,采用连环画形式。全图描线施彩,以连贯有序的画面、描述有关南诏开国的历史传说,并逐段进行图解。图传由绘画卷和文字卷两大部分组成,绘画卷描绘南诏始祖细奴逻偕子逻盛躬耕于巍山,由观音幻为梵僧点化和襄助并接受赎白大首领、西洱河大将军张乐进求禅位至南诏顺利开国的神话故事。图传人物刻划传神细腻、布局构图疏密有致,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平,技法有明显的唐代画风渊源。共有三个主题:《巍山起因》、《祭铁柱图》和《西洱河记》,文字卷附后,共书2000多字,是画面内容的解说词,对画中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以及佛教传入云南的背景等情况作了精彩的描述。画面构图疏密有序,人物刻画生动细腻,文字书法隽秀飘洒,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对研究南诏历史、民俗、宗教、文化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四、古朴而神秘的毕摩绘画
上承岩画风格,下启传统绘画图式的彝族传统绘画艺术——毕摩绘画,产生于古代民间的宗教活动,是依据彝族历代先民原始宗教信仰需要,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图腾、神话故事、祭祀舞蹈动作等为表现题材,运用独特的风骨画法、奇异的格调进行系统、形象、生动的图解并创作在羊皮、丝绸、布帛、土纸、木板、经书等载体上的绘画。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广泛性,集中反映着彝族的阶级社会、宗教信仰和家族、村寨等的相关事件。
毕摩绘画表现手法不受任何形式约束,构思奇妙、简洁夸张、朴实生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定斯基在《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凉山彝族毕摩绘画与符号系统是彝族古老文明的延续载体,不仅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乐趣。它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原始、拙趣、稚美、古朴等艺术特质,以毕摩经书和宗教仪式为载体,为彝人所喜闻乐见。
凉山毕摩绘画是彝族传统绘画,它被历史封存下来,少受外来绘画的影响,它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和自然,不经雕琢和模仿。其内容单纯、直率,极少掩饰,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凉山毕摩绘画的审美乐趣不仅仅是审美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独特的漆绘艺术
彝族的漆器彩绘艺术主要表现在楚雄等地彝族的葫芦瓢吞口和小凉山彝族的各种漆具用物上。
葫芦瓢吞口的漆绘,主要以虎纹为表现内容,一般在破开的葫芦瓢表面直接以黑、白、红、黄等漆色绘出虎头图案即可,笔法不求工整,简洁粗犷,民族特色浓郁。
千姿百态、敦实古朴、造型各异的小凉山彝族漆器,主要有木胎或皮胎质地的餐饮具、兵器和宗教用具。在这些立体造型的漆具上,彝族工匠们使用厚重明亮的黑、红、黄三色在漆器上交相着色,形成了以黑色做漆器表层“漆地”,红与黄二色在黑色漆地上交替使用的传统彩绘艺术风格。颜色用料虽简洁单薄,但色泽鲜明锃亮,相互衬托明显。再经过以点定位控面、等距离划分等构图描绘手法的娴熟运用,日纹、月纹、山纹、水纹、虫纹、鸡冠纹、鸡岔肠纹、牛眼纹、蒜瓣纹、火镰纹、渔网纹、栅栏纹、织布经纬纹、矛头纹、指甲纹等30多种纹样图案的粉饰装点,使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漆器更显饱满艳丽,彩绘艺术变化多端,给人以奔腾跳跃、赏心悦目的视觉色彩。
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彝族漆绘艺术的用色特点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黑、黄、红在漆绘艺术中的运用已形成了彝族特有的色彩语言,也成为了外界认识彝族的一个重要的色彩符号。它是彝族文化长期的历史积淀,表达着彝族人的喜、怒、哀、乐、生死、祸患、吉凶、善恶。彝族人尚黑、崇黑,有多方的因素,例如崇黑尚虎,把黑虎当做图腾;在漫长的奴隶社会时期为了等级制度的维护和血统的纯正等等。红色在彝人看来是最神圣的颜色,它是火的象征,它驱赶黑暗,带来光明,送来吉祥。黄色则是最美丽的颜色,它是阳光,是丰收,是真、善、美的化身。彝族姑娘在火把节时都会撑着黄色的伞,悠悠的出现在青青的草坝上,场面非常壮丽。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古老的哲理应征着彝族漆绘艺术的用色。彝族漆绘艺术使用黑、红、黄三种颜色作为搭配,不仅不显得色彩单薄无力,反而张扬色彩魅力,配合各种装饰图案的装饰法则,表现出更多有趣的审美规律。彝人用特有的审美观,将黑、黄、红搭配到了极致,并使它成为一种充分实用的美。不少本土画家正是借鉴了黑、黄、红这一本土的色彩语言的特点为我所用,传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情和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创作出了不少美丽响亮的色彩画卷。
六、现代绘画
彝族现代绘画发展缓慢,而且也不像汉族绘画那样层层相因。由于彝族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导致了彝族绘画的断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虽然也出现了像阿鸽这样的杰出彝族画家,但是更多彝族绘画还是存在于民间,主要体现在人们生活之中各种装饰上,如房屋建筑上开始出现木刻花窗,屋顶的绘羊角纹为装饰;饮食用具上各种图案的漆画等,并逐步出现了一批漆画、木刻版画的本土民间艺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始,凉山彝族画坛开始出现了以阿古扎摩、阿来郁惹、阿都什哈、马惹木呷、勒索阿格、木乃以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彝族本土画家,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继承传统,借鉴吸收外来形式和技法,在长期的执着探索、研究中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与审美理念之路。阿勒郁惹作品《酒歌》、马惹木呷、木乃以体等人合作创作的《凉山风情》,阿都什哈的《太阳女儿》,阿古扎摩的《支格阿尔》等作品都先后在全国各种大小展览上展崭露头角,在美术界取得一致好评。
相关阅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文字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戏剧
五彩缤纷的艺术:质朴的音乐
五彩缤纷的艺术:地域特色的舞蹈
五彩缤纷的艺术:因地制宜的建筑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绘画
五彩缤纷的艺术:彝族雕塑
五彩缤纷的艺术:丰富的影视
作者简介:
布吉莫,女,彝族,四川西昌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通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大学,兰园三幢517 邮编:401331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