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文化东风,构建新的文学精神和信心
——来自一个山里人的文学感觉
作者:沙 辉
一、文学的本质探索:并非一语中的
道家言:道法自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却因为贪图自身的便利、舒适,极大损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拼命性的物质文明现代化建设和玩命而无休止你追我赶攀比的物质追求态势,使得现代社会陷入一片不可自拔的泥潭、使得现代人陷入走不出某种心理障碍的怪圈。落后不仅意味着挨打,更让虚荣的人类受不了的是,落后就意味着没有地位没有席位没有发言权而被歧视被瞧不起!超级大国意欲永久称霸而马不停蹄,大国为赶超超级大国而加足马力,中等发展国家为成为经济强国而加班加点,落后国家为追上中等甚至是发达国而 “ 砸锅卖铁 ” 。国家于国家竞争,民族与民族竞争,个体与个体竞争。人类享受着优越的现代物质生活却身心疲惫深受其害,但又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人类的恶性竞争将会把人类自身推入自我毁灭的万劫不复深渊。人类相互攀比心理原本可以成为它一大寻求进步的原动力,但它只有制动系统没有刹车装置(具有永不停歇性)的特性赋予了它的危险性,成为人类走进 “ 永远痛苦 ” 精神境地的宿命,成为上帝限制人类永远成不了仙不能与之媲美的魔咒 。
在这样一个空前重视追求经济效应的物质化社会,人的一切行为都难免沾上功利化的色彩,不可否认,很多时候,许多人的文化和文学行为都不免围着 “ 经济 ” 转而唯此马首是瞻,一句 “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宣传语赤裸裸而堂而皇之表明了此一现象的存在。文化本来是一种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现象积淀和精神传承,却转手间变为了一种敛财的工具,如果说保持它的特性与发展规律而只是附带性带来经济效应本也无可厚非,那么悲剧的是它丧失了自己 “ 特立独行 ” 而沦为了发展经济的依附物。在此语境下,尤以诗歌为突出的文学便在某种情形中出现了畸形的存在形式和发展状态,又兼网络文学繁荣中闹嚷嚷的泥沙俱下式冲击,文学的概念在新时期现出无界定走向、模糊和多样化的趋势。
之前,文学的定义和功能说曾经引起不小的纷争,最后的认识是认为不应该给文学强加上所谓的功能意义,比如让其负有政治任务包袱等等,例如毛时期为政治而喊口号式的写作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学。笔者当然毫无例外赞同这样的结论,甚至深以为幸,觉得文学是人类真正意义的、正统的、具有非凡含金量的精神活动,笔者言及文学具有服务于人的功能不是为政治功能说翻案,只是说文学与生俱来的具备精神意义和功能,认为真文学肩负着也应肩负起服务于人类精神活动、塑造人类精神丰碑的使命。因为它首先是精神范畴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与笔者的观点相一致,民间《独立》主编发星提出 “ 诗歌人类学 ” 概念: “ 我认为真正的诗歌是具有人类学性质的一种 ‘ 人味 ’ (人性)及强的人(艺术主体)学 ” (《独立》 18 期 47 页)。那些愚弄玩弄性质的非严肃态度下的所谓作品和作者不是真文学纯文学作品和作者。真文学应该具备着通达、灵动、凝重、关注 “ 人 ” 、力行力挺人文关怀这些品质,那些矫揉的、娱乐至死的、投机取巧瞒天过海甚至是花样百出花里胡哨的所谓作品都不是真正和严格意义的文学作品,都会被历史拦在或者剔除于文学的门槛之外。笔者以为这样的界说是我们面对当今如此开放局面时所应倡导的作风和坚守的最后 “ 底线 ” 。再娱乐再活泼再开放再先锋,也应在一定范畴内吧?否则那就不再是相应定义(文学)内成员而属于 “ 他者 ” 。
比如,武侠小说被文学界认可是经过相当时期的争吵争论才形成的,金庸和古龙等武侠小说宗师经历了漫长的默默坚持坚守才最终被确称为文学大师,以写悬疑小说著称的亦农也在前几年正式被吸纳进了中国作家协会。笔者始终固执的认为,只有忠实于生活、进行有意义的人的精神活动实践的作品才是有意义的写作,除此之外就是浪费纸张浪费别人的光阴,而如鲁迅所言,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伪写作罪不至此也应该不得让其准入纯文学殿堂。脱离现实意义的写作都让我不敢恭维。这不是说武侠、悬疑小说之类就不讨我喜欢,相反,我在小学和中学读了大量被称之为是成年人童话的武侠小说,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感觉它历史地理人文风土无所不包,正可谓寓教于乐之形式,它如同悬疑小说,都是进行有意义的人的精神活动实践,当然算得文学作品。 —— 你不能说童话好像不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就误认为它不算文学作品。我只是说我厌恶那些冠以诗歌等名写些不伦不类花里胡哨让人看不懂的内容还美其名曰前卫先锋的所谓作品。
二、拳头可以砸烂镜子: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当下文学现状
在当下的不可否认现实是,诗人手无缚鸡之力,诗人也不是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诗人有的只是精神高度。诗人只是附着于自己的精神树。在现时世界,诗人往往 “ 秀才遇到兵 ” ,诗人或许沦为俗世酒桌上的一道菜。就像有一次,我们和西昌下来的文友聚会,也有其他一些不搞文学的人参加,后来有一个喝醉年轻公务员趁着酒兴大吼那句老掉牙的言论:诗人都是一群疯子!我也同样趁着酒兴回敬:在座的谁不是疯子?!你到外面看看我们这里面你就知道了。众人都点头称是。其实,有时候可以说世人都疯了狂着,只有诗人才是真正的清醒者。谁也不可否认,现今的真实情况是,政治像拳头,俗世力量也可以成为一只拳头,诗歌不过就是一面镜子。俗世之镜照着诗歌,诗人在经济社会里的强大俗世力量面前无从从容寻找雅趣,俗世的观念和社会风气照妖镜般照得诗人无从遁形。经常的,诗歌映照诗人的脸出现在诗歌的镜面,而强权和俗世的铁拳有时不高兴了便一拳把它砸稀烂,好让你真切的感受到你的一文不值。
中国从典型的农耕社会转入到物质文明比较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们看到,祖国大地到处演绎的不再是风雪夜归人的艰辛劳作,也不是诗人在山顶深情吟唱的生动场景,却是一出出大把点数钞票的激动而炫耀场面,俗气而快乐的披星戴月搓牌吃烧烤喝啤酒大醉图。当你走到乡下去的时候,迎面而来的是走向现代化的村落,和思想新锐打扮时髦的男男女女。使你感觉缺少了一点与之相时宜的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缺少的是这些地方所应有的人类另一种美 —— 古朴风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一层推进,随着中国多年前 “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 ” 政策的推行,许多问题逐步凸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依儿童精神家园的荒凉、大量农民工涌向都市和大江南北后田地的普遍荒芜和一个个城市却闹着一波又一波的民工荒;市场拥挤、交通拥堵、官员腐败人性沦丧,传统美德的丧失……笔者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每个时代都有不少人叫唤 “ 世风日下 ” , “ 日下 ” 到今日人类也还不是好好的未见 “ 自毁 ” 嘛。但 —— ,它的底线在哪儿或者说什么才是它的底线呢?不管怎么说,虽然在利益驱动下各个时代和各个社会都存在其不可避免的不足、缺陷和为正派所不齿的人、事、物,但在处于开放而竞争空前激烈的国际环境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心灵纯度遭人诟病心理秩序空前混乱、道德滑坡人性沦丧使人不忍接受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当全世界都在嚷嚷 2012 年地球和人类大毁灭的时候,笔者的感触是,这是前人对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时间段的预测,只不过不经意间人类已走到了这个前人信口雌黄的一个日期而已。当然,人类再不 “ 节制 ” 的话,恐怕离毁灭也真不远了,那很可能不是 2022 年就是 2032 年了!小学我记得最牢的老师的一句话是曾有位老师幽默的说不久的将来汽车会普及,人体会因为过上好生活而肥胖,当有人从车里下来时,我们将首先看到的不是头颅和其他部位而是他大腹便便的肚子!果然,今天,肥胖已经成为了全球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大社会问题。
现实情况是,与这种畸形社会心理和企图得到反审美疲劳追求以及因为有着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相关,不可否认创作领域出现过和出现了许多例如下半身写作等反趣味反人性的实验性萎靡非健康伪作品。
三 、前景广阔:构建包括诗歌的文学新的精神和信心
虽然我们以诗的大国和文明古国自居,诗歌和文学的道路也不见得显得多理直气壮昂首阔步一帆风顺,远的不说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言论禁忌文人遭殃,我们只讨论自 “ 伟大八十年代 ” 之后的文学现象。我在和别人讨论到为什么自八十年代后出现 “ 文学已死 ” 的不景气文学窘境时,有种说法是说因为这一时代没有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这可视为是一种自我检讨式和对文艺家提出高要求的言论,也有其一定道理(个中含义,不是说中国作家不才,而是在物欲时代语境下,没有了几个作家在潜心 —— 把心沉于无功利精神海洋下 —— 创作),但我以为,不能单方面问罪作家们,因为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病根是关乎社会的整体风气,关乎受众。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门打开,思想得到解放,大江南北举国上下卷起一浪一浪读书潮,催生了名家名作,是出 “ 文学明星 ” 的年代。在这样的热潮中,作家还不会热情高涨吗?文学青年还不会如饥似渴吗?文学草稿、写作练习的纸张不就一座座小山似的堆起来精品不是就产生了吗?创作交流,拜师学艺的热火场面还会缺吗?试看当今,除了别有用心大肆宣传的(比如出于旅游开放、自我宣传需要)、或者具有作秀性质和为证明 “ 在抓文化建设 ” 的一些 “ 场面上的事 ” ,占全世界六、七分之一的十三亿人口泱泱大国里,被经济浪潮淹没和冲击下有多少人热衷于此或者说为此狂热呢?要知道,文学作品也是需要 “ 催生 ” 出来的,文学大家也需要经过反复锤炼。 “ 改革开放富起来 ” 的中国民众因为追求思想的更加自由、精神的更加开放和释放,而 “ 移情别恋 ” 去追求轻松便利娱乐化文化范式(如影视和再后来的网络之类)。近年来更有将精力和心思转移和耗费到更物质化的诸如住房、私车、炒股等方面去了的趋势。假如有一天人们彻底淡漠或消停了对影视的 “ 触电 ” 感觉,那么演技再高的明星也将落入落寞的行列。
但是,文学真的会死吗?不可能!只要人类存在的一天,文学就会存在!因为人是精神的人,而文学就是精神的成熟表现和载体。今天,已有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分析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出路只能是建立在精品力作性文学作品之上。所以除非人类群体异化成怪物心理变异成铁石心肠冰冷无觉,除非人类真正要灭亡了,文学是不会消亡的。这正如我曾说过的一句话: 世间万事断不可能尽如人意,否则那是天堂不是人间; 世间万事断不可能绝人之路,否则那是地狱不是人间。 文学即使走在萧条之路,也会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经历了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等等的磨难和摧残,文学不是也都在顺利过渡吗?
我只相信一条真理:不管任何事物的现时情况如何,它都会走向返璞归真,除非这种事物真的走向了灭亡。这条真理不需要太多论证,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不乏实例。比如过度 “ 现代化 ”“ 工业化 ” 的社会追求,现在越来越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诟病;人性沦丧人心荒漠化、人类生存环境因人为 “ 损坏 ” 而极端恶化;物种的消失、地球资源走向匮乏甚至枯竭;官员腐败、金融危机;都市快节奏生活对人类身心的摧残与伤害,等等,这一系列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紧急刹车悬崖勒马、返璞归真回头是岸。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复兴倡导和践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等,无不昭示着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人类和社会发展之正确走向。在官方媒介,也不时看到 “ 要节制 ” 的呼声和行动报道。前几年,有些西方国家在大城市举行了 “ 关灯一分钟 ” 的警示性 “ 壮举 ” ,有的国家领导人也做出了弃车步行上班的举动,以号召全民回到健康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状态上来。 2011 年,我们国家也全面作出了放慢 GDP 增速的倡议,包括四川的许多省份纷纷作了降低 GDP 增速的政策调整,这是建国以来拼了老命极大化追求经济增长的破天荒(也是极其明智)政府行为。坊间也追求和高呼 “ 慢生活 ” 时代的到来, “ 宅男宅女 ” 现象的产生和流行证明一种厌倦都市化紧张生活的情绪早已现身。
还是那句话,一切都会返璞归真,包括诗歌的文学也不例外。我认为,返璞归真说的原理正与《三国演义》出现在开场白又首尾照应的那句对社会体制的著名总结语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我以为这部名作因有如此一句思辨性的语言而一开始就给人辩证灵动、凝重厚实、大开大合的磅礴大气感)和当下提得最响的(精神和文化) “ 回归 ” 一词相通和吻合。如果说文学甚至文化出现间歇性休克(即不景气)状态,那也只是一种社会心理如实反映中出现(一段时间)的蛰伏而已!在人们普遍沮丧的认为伟大八十年代精神已断然与我们而别的时候,中国当代最大先锋文学流派非非主义重要成员周伦佑发出了 “‘ 80 年代诗歌精神 ’ 并没有完全死去,它通过旗帜不倒的先锋诗歌流派而延续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 ” (《独立》 18 期《走向流派的中国先锋诗歌》)的声音,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如上所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包括诗歌的文学就会如影随形挺立于人类世界而不会坍塌。
在我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分孰先孰后,它只在于一定要与之相适应。现代文明已经取得相当成就,在科技高度发达极大化解放了人类许多劳动力、一方面享受着由其带来的便利一方面面临新的问题新的危机乃至心理秩序的混乱之情形下,文化重构、文化心理重建势在必行,人类发展方向、国际关系和社会观念形态应该有所改变。我敢断言,其特点应该倾向于更加和谐、和美、平和、更加良善、平等、无私和理性。而这正是文学所一致秉持、倡导、力行的精神,是它的内涵之所在!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某种机缘巧合,包括诗歌的文学历来就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只是它的 “ 执行力 ” 因时代差异而或明显或隐晦)。所以这是包括诗歌的文学福音,包括诗歌的文学必将高昂地重新登上新时期的舞台,成为重要的 “ 表演者 ” 而发挥重要作用!套用一句某位诗人的话: “ 诗歌(文学)的春天一直在我身边 ” ,而我说,伙计们,努力干吧,新时期真正的诗歌(文学)的春天正在正式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今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然吹响新一轮的文化复兴号角,极大鼓舞了文学人文化工作者的士气。地域诗歌写作提出者周发星也无不充满豪气和自信的说: “ 中国百年现代诗史可以说是一部模仿史与学习史。在本土文化色彩的现代诗创造上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独立文本(当然也没有创建独立挺立的理论体系 —— 笔者)。……我们模仿与学习的时间已足够,现在是我们创造自己中国式的现代诗范式的最好时机。……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宣布西方中心话语权从此无效,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独立的诗学…… ” (发星《独立》 18 期《创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独立的诗学》)这不是不负责任的麻木乐观,其含义背景来源是可以用因为中国经济和影响力在国际地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而引起世界经济等格局向东方转移,以及作者自己说的 “ (民间)十大(诗歌)流派中的许多东西已经并正在向我们证明着这一点 ” 来作为依据的,不是妄自尊大空穴来风之语。 有作者也在《文艺报》撰文称: “ ……我们所看到的诗歌的景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它正回到一种 ‘ 常态 ’ 。其标志是,标志性的事件和噱头不见了,作为 ‘ 行为艺术 ’ 的诗歌不见了,张牙舞爪的或裸露癖式的诗歌不见了,亢奋的、狂躁和尖锐的情绪与语言也不见了。 ” (张清华《 2011 中国诗歌印象 —— 过剩与匮乏》 —— 本处引自网络)
文化复兴的时机已然造就端倪已然出现,条件俱备只欠人为出击与努力,所以剩下的就看文人们怎样把握和为之拼搏而面对全球化浪潮保持独立进行吐故纳新、发荣滋长和借助集体智慧登攀。并且,因为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跟进和深入,国民素质得到长足发展与提高,随着新环境新人才的要求和新一代有文化有学养人的崛起,中国社会必将迎来新的文化大复兴和包括诗歌的文学大繁荣!我猜想那将是一个更开放、更有活力、更加畅所欲言,没有了语言霸权全凭自我精神主张和信捧原则的宽松舒畅场域,笔者也套用一位文学兄长的话,这就叫 “ 文学作品谁也不是谁的权威 ” ,因为生命本身谁也不是谁的主宰,而精神的文明可以理解成更加尊重个体、更加重视精神的微观领域,即从粗放型粗糙型向精致性细腻化转进,人类精神之珠已打磨得足够晶莹剔透。况且,文学可以理解成是人对 “ 人 ” 的表达。文学权威即文学霸权和文学主流的 “ 垄断 ” 行为,势必随着精神的更解放外部和物质条件的更有利(如网络的出现)而消解甚至土崩瓦解。未来诗歌和文学领域将会转入平等化的相互对话、交流、碰撞、激荡、磨合互混的局面。这不是滑入无序,而是体现文学和人类社会进入了打破语言霸权的更文明、更尊重生命个体、得到人性的深层解放的全新时代。
改革开放已 30 多年,不景气的文学也蛰伏了那么多久磕磕绊绊 “ 磨合 ” 了那么多年,外部条件也已具备,内部环境正造就,是到了迎来文学大进步大繁荣的文化得到复兴的时候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这一文学春天的打拼者和迎接者之生力军,网络文学、民间文学即平民写作和形成地域性写作群体的少数民族创作现象等一些体制外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已越来越彰显生机与活力。较之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却僵化而死气沉沉的体制内写作,它们更具体现文学精神的先锋性、创新性、探索性、实践性,以及文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它们必将以新锐而鲜活的思想理念以及新鲜而独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奇特而丰富的想象、陌生化而有新意的语言构造、本真自然的手法、原色原质原生态的清新之风,与传统和主流文学重构重组、混血杂交而登上文学的历史舞台。那是一方宽广的舞台和具有蓬勃旺盛生命力的净土,它将犹如处子般充满活力和向上的热望。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平民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以其强劲的势头、积极的探索、势不可挡的冲击和来势,逐步成为一些体制内外有识之士的 “ 共认 ” 。新时期的文学需要和渴望这样的激荡、冲击、融合、重构,以此得到新生。文学也将以此进行大换血、以此进入和占领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而笔者以为,无法与生活产生某种纠缠的文学和文学现象,是不成功的伪文学和伪文学现象),这也是新时期文学的必经之路必然之道和突围之径,是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的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同质文学边缘化危机下必然要产生的扭转性局面,文化的走向和而不同是在此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社会是人的社会,而 “ 一涉及人,便离不开人的文化教养问题 ” ,所以, “ 如果我们接受民主的建立(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 —— 笔者)离不开文化基础这一简单的历史事实,则文化建设似乎比政治运动更为迫切 ” (引用部分引自余时英《中国文化的重建》)。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说具有自我特色的民族性文学(文化)将要颠覆、占领主流文学(文化)或者说它将被收服于主流文学(文化)之内,而是指它们会在保持自我原质的同时不断自我求变的同时崛起于重要历史舞台,这也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必然进程。萨缪尔·亨廷顿早就指出, “ 在未来的时间里,所谓的普世文明的东西代替不了民族文明,世界不会出现一个统一的普世文明 ”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本处引自《民族文学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64 页)。这样的言论是我们所欢迎的,在让我们见到希望的曙光的同时教我们去除麻木的自我托大。我们所要做的是擦亮眼睛作好清醒的认识、准备乃至付诸于行动。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悲观不观望而是主动出击,在不景气中扭转乾坤,将民众社会生活正确引导到积极健康有活力的道路上来,使文学自救于 “ 水深火热 ” 中,再造伟大八十年代般的美丽神话!文化工作者和文学人士大有可为!正如那句听得我们耳朵生茧(当然也是至理名言)的政治用语所说:这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2-2-9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苏月飞阳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