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彝族历史] 丁公龙山时代陶文与 古彝文

3526 1
发表于 2012-5-5 01:28:2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吉伍木果

     丁公 遗址 时代为距今 5500-2000 年前后。丁公遗址出土一件为刻有十一个 “ 文字 ” 的龙山 文化 陶片。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 学术 价值。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记录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曾一度成为人类社会相互交往的重要媒介,是社会发展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已使用文字,这是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 邹平县丁公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 ,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 5 行 11 个字。这块陶片长 4.6 - 7.7 、宽约 3.2 、厚 0.35 厘米。右起一行为 3 个字,其余 4 行每行均为 2 个字。这些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 30 余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王恩田先生认为是 “ 东夷文化系统字 ” 。严文明先生说是 “ 一种比较成熟的早期文字 ” 。

      丁公龙山时代陶文,据 中国 考古 研究 所冯时先生的研究释读,认为丁公龙山时代陶文是古彝文。对史学界、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的震动和冲击是巨大的。冯时先生 说 : 丁公陶文 的考释直接涉及了对龙山文化性质的重新认识。山东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山东及淮北地区,在殷卜辞中,活动于这一带的早期先民被称为 “ 人方 ” ,史称东夷,甲骨文 “ 人 ” 、 “ 夷 ” 同字。 “ 人 ” 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同时在古彝文中又是彝族的始祖名,且彝族的族称用字 “ 夷 ” ,恰与古彝文 “ 人 ” 为同源字。这表明彝族族称显然源于彝人对其始祖的称谓,即彝人以其祖名作为族名。由此观之,殷商甲骨文中的 “ 人方 ” 实际正是彝族的族称 。 今日彝族分布于滇川黔桂地区东方民族向西南的迁徙尚待深入研究。

       冯时先生 说 : “ 我们曾经指出,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以及殷周时期的东夷文化,都应是早期的 彝族文化 。同时在文献方面彝族族称与商代 “ 人方 ” 的联系,足以将早期彝人的活动上溯到古本《竹书记年》所记夏代之东夷族。事实上,彝文文献中有关反映彝族具有悠久历史的证据相当充分。汉彝两族均重世次,《史记》夏殷本纪所建世系有秩,且因有卜辞参证,知殷本纪世系本无大误。彝人亦然,其颇重父系亲属关系,疏母系,对父系世次可追溯很远,一般都在几十代以上,建国以前,每个彝族男孩都必须从小会背诵父系家谱。因此,彝族历史可由其世系初步推知。据《帝王世纪.人类历史》所记水西祠安氏家谱可知,自人类始祖希母遮到撮侏渎之世共三十代,撮侏渎之子渎母吾传八十四代到安坤是早期的彝族于康熙四年 ( 公元 1665) 被吴三桂所灭,安坤以后到民国十九年又传六代,共计一百二十代。参考孔子世系,每代可以 32 年计,彝族历史已有三千八百年以上。彝文文献所反映的历史年代就恰与考古学年代相吻合。 ”

附注 参考文章 :冯时《龙山时代陶文化与古彝文》,光明日报1993年6月6日第6版;冯时 《 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 》 , 《 考古 》 1994 年第一期。 陈平 《 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 》 , 《 中国史研究 》 1998 年第一期。

                                                        (吉伍木果)


该贴已经同步到 思想谱写辉煌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