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探秘云南彝族白倮人神秘部落

5129 5
发表于 2012-5-7 13:23: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潆月 于 2012-5-7 13:25 编辑

导语:云贵大山的原始森林深处聚居着彝族的一个支系——白倮人,城寨中的居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民俗民风,古老而神秘。一年一度的“荞菜节”是白倮人最为热闹的节日,就让我们和白倮人一起过荞年,跳“荞菜舞”,感受彝族山寨的独特韵味。

    云贵大山原始森林深处的神秘部落

     从云南麻栗坡县城出发,越野车崎岖的“弹石公路”,一直向大山深处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麻栗坡县董干镇,一个鲜为人知,聚集着彝族支系白倮人的村寨——城寨,那里要举办白倮人最热闹的节日,一年一度的“荞菜节”。城寨距离县城134公里,险峻崎岖的山路,时而云端、时而沟涧,越野车行驶了4个多小时后,开进了半山腰深处的一个山寨。

   
0019b91ebfe2110dbba439.jpg

神秘的寨门,通过这里,即可进入原始的白倮人部落。  黄胜友 摄

   
    麻栗坡县委书记彭辉亲自带队“全国网络名人、名博作家探秘麻栗坡”活动,据彭书记介绍说;民风民俗古朴风趣的城寨,全村共有94户411人,全部为倮族(彝族的支系)。尽管麻栗坡县委县政府2008年投资135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35万元,白倮人村民投工投劳建设成了民族生态示范村,但是由于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及交通偏远等因素的制约,这个民族村寨经济发展依旧滞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至今还传承着原始而古朴的生活方式及习俗。城寨白倮人村寨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倒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这里所体现的民俗民风,都是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文化,是云南其他地方少有的少数民族的民俗资源。根据一些民族学家的推测,城寨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白倮人部落。

2.jpg

数百年的榉树,这里有上千棵。  黄胜友 摄


    城寨居民全部属于彝族白倮支系。城寨的历史悠久,寨中已没人能说清这个寨子建于何年何月。老人们说,倮人没有文字,故城寨的倮人是何时迁徙而来,已无法考证,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来自新疆南部的昆仑山区,因遭灾害袭击,辗转艰难逃到此地时。这里方圆百里皆为原始森林,无人居住。由此推断,倮人可能是最早迁徙至此的民族。我们已进入城寨,就看得城寨的四周处在古老的原始森林的怀抱里,山寨村口,都是直上云霄的,当地人叫榔树的学名叫榉树的数百年的参天古树。在彭辉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沿着长满青苔山石板路,穿过一个神秘的古城门,经过原始森林里的小路,走进了这个大山深处神秘的山寨部落。

白倮人的木楼、饮食、及服饰

    走进白倮人的村寨,第一眼就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古老的民居文化。城寨白倮人的住房全部是杆栏式建筑,整座房屋除屋顶用瓦片外,其余全部用木料。这里茂盛的树木为白倮人建盖房屋带来优越的条件,整座房屋用56或66根圆木支撑,前后排成六排的柱子和木板,盖成长约10米到20米、宽10米左右一楼一底的上下两层的木楼。木楼修建过程中只用斧子,无需用锯子、凿子、锛、推刨,他们用斧子劈出各种挂口、方木、圆木、木板,然后环环相扣而成,不仅工艺精美,还劈出花廊走道。

   
4 (2).jpg

白倮人奇特的木楼,多由56棵或者66棵木柱组成框架。  黄胜友 摄


    白倮人的木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供家人居住,底层关牲畜、家禽。楼上的装饰很特别,上到二楼后,迎面正中横装一堵板墙,将楼上空间前后隔离为两排,前排左侧有火塘,右边安锅灶,专供煮猪食用;后排是内房,由两堵木板墙隔壁为三间房屋,左边的一个房间也有火塘,火塘后面有一个台板,上面供奉着祖先牌位和“神灵”;中间用来堆放各种家具和杂物;右边的房间是晚辈的卧室,也是厨房,但不设炉灶,一个火坑上简单地支着三个石头或铁三脚架,放上锅或者水壶即可使用;火塘边上安放着低矮的床铺,床铺和被子都非常简单。白倮人还在楼上前排客厅左侧设立一张高床,专供客人睡觉。二楼不开辟窗户,前排客厅两侧开设的是两扇门。既可以当窗户采光,又可以遇到紧急情况时逃生用。

4-(1).jpg

独有的木楼结构,上下两层。  黄胜友 摄



    白倮人城寨里的“寨老”,倮语称:嘎哎。“寨老”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物,而是寨子里推选出来的,60岁以上的、最有威望的老人,为男性。“寨老”住持寨子里看风水、送菩萨、祭祀礼仪等重大活动。现在城寨里的“寨老”是白倮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城寨的白倮人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做饭不用正规的灶,而是用三个石头支锅而成,逢年过节都要吃染色的糯米饭,而染的颜色根据节日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过大年用花色和蓝色,过荞菜节用黄色。有客人到家时,女人不与男人同桌吃饭。、 白倮人崇拜太阳,信仰万物有灵,以为遭受灾祸是神鬼作怪,要请巫师驱鬼神。逢年过节,要斋祭祖先,白倮人的神房就在二楼后排左侧的那间。

    白倮人日常生活中,就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服饰古朴大方,色彩鲜明,做工考究。颜色主要以兰、白两色为主,黑色衬底,用红、黄、绿等颜色装饰,再以银泡、项圈、项链、银纽扣点缀,古老,且多姿多彩。白倮人的服装都出自自家妇女之手,她们自己纺线、织布、点花、蜡染、绣花,然后制作成衣,工艺十分精细,因此制成一套衣服基本上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城寨的姑娘从小就跟随母亲学织布、染布。绣花、做衣服。谁家女儿或媳妇做的衣服最漂亮就会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平时姑娘和妇女们都要穿上亲手制作的新服饰让人们评头论脚。过去,白倮人洗一次衣服就要的水井边杀鸡叫一次魂,认为洗衣服把魂洗掉了,要把魂喊回来才能长寿。现在她们的服饰开始趋于汉化,便于生产生活。

原生态习俗歌舞“荞菜节”

    这次“全国网络名人、名博作家感受边陲探秘麻栗坡”的主要议程之一就是来白倮人所居住的城寨,全方位感受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白倮人一起度过今年的荞菜节,跳“荞菜舞”。 据彭辉书记介绍,白倮人的民风习俗非常丰富多彩。白倮人除了过荞菜节,他们新房修好要跳“进新房舞”,平时玩耍就跳“月亮舞”、“竹竿舞”,老人去世跳“铜鼓舞”、“三胡舞”,犁地时唱“牛歌”,喝酒时唱“酒歌”,栽秧时唱“栽秧歌”等等。其中别具特色的要数起源于白倮人葬礼的白倮人铜鼓舞。白倮人的葬礼不披麻戴孝,谁家老人去世,全寨就响起古老的铜鼓,唱着古老的安魂曲,跳铜鼓舞祭祀死者的亡灵。最古老的有两对铜鼓,每对都分“一公一母”,公小母大,公鼓高45厘米,直径50厘米,重约40公斤左右,响音宏亮。母鼓高45厘米,直径57厘米,重约60公斤,响音大而低沉。鼓面中间有个太阳星,光芒四射,鼓身分为腰、胸、脚三节。鼓形是顶大于胸,在胸腰间各有四只耳环供抬用,鼓身上的花纹组成波纹圈状,鼓身中空无底。铜鼓舞表现了白倮人的生产、生活的习俗,有较高的艺术性,凝结着古老民族舞蹈的风格。

6-(2).jpg

寨老敲起一公一母的祖传铜鼓,荞菜节开始了。  黄胜友 摄


    “荞菜节”是白倮人独有的也是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节日。荞菜节在当地又叫“过荞年”,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龙日为荞菜节。白倮人对荞菜节视同过大年,是祭祀祖先、娱神娱人的盛大民族节日。祭祀祖先,倮语音译为“美满”。意思为祭公、母祖先。

    祭祖和过荞菜节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白倮人的祖先居住的寨子有一次起了大火,全寨都化为灰烬,房屋、家具、农具及粮食等无一幸免。正当悲痛欲绝的人们一筹莫展时,有一个白倮人发现废墟的地基上倒扣着一只碗,翻开一看,碗下边罩着的竟是一些荞籽。人们惊喜地将荞籽播种在地下,荞出苗后见风就长,到四五月青黄不接时,他就成熟了,白倮寨人度过了荒灾。于是人们为了感谢荞给他们带来的新生和希望,便把四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为荞菜节,这个节日习俗就这样传承下来了。后来的人们每到这一天,还要组织人到荞菜地里喊荞魂回家,送到楼上,请荞与祖先共享节日的快乐。平时规矩很多的倮寨妇女儿童,在荞菜节这天,可以与男人一道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倮寨的男女老少都会换上自己手工缝制的民族服装,倾屋而出,在古树林里过荞年。在白倮寨头领“寨老”敲响的铜鼓声里,男人们挥舞着有力的手臂,舞动着彪悍的动作;姑娘们踏着欢快的鼓点,摆手扭腰跳起优美的舞蹈;孩子们象林中的小鸟,叽叽喳喳滴在人群中欢呼雀妖;寨里的老人们坐在场地中央,尽情地享受着包谷美酒和一年才舍得杀一头的猪肉美食。白倮人的“荞菜节”要连续进行三天,通宵达旦,日以继夜。白倮人的“荞菜节”同时还有祭龙祈雨的风俗仪式,祈求祥龙保佑,降临一场豪雨,福佑一年的好收成。

6-(1).jpg

原汁原味的舞蹈。  黄胜友 摄


    城寨白倮人一直保存着古朴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故有“原始部落”之称,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从中,不但寨前寨后古树参天,寨中也是绿树成荫,几个成年人才能搂抱合围的大树随处可见。白倮人对树木有一种宗教似的崇拜,他们相信树木有灵,树木和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很大的关系。出生的婴儿,胎衣装进竹筒里,要挂着树上,寓意小孩和大树同步生长;老人要找一棵“灵树”为自己的灵魂找个寄托。因此城寨周围保留了一片珍贵的榉木树群。这种学名叫榉树的大树,在云南许多地方叫榔树。“千年的房子万年的榔”,说明这种生长慢、经久耐用的树木十分珍贵。如今榉树已经变成野生动植物法保护的珍惜树种了。

    作者:黄胜友
    来源:中国网

该贴已经同步到 潆月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1 金钱 +11 贡献 +11 积极性 +11 收起 理由
躍虎螣鷹 + 11 + 11 + 11 + 1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评论5

qubieashaLv.9 发表于 2012-5-9 19:26:42 | 查看全部
学习了。。。
gaoshunlian 发表于 2012-5-10 09:38:28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俄雷拉布Lv.9 发表于 2012-8-28 12:42:50 | 查看全部
吉宏务鸿 发表于 2012-8-30 12:01:53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倮木阿云 发表于 2013-6-19 10:40:42 | 查看全部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