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递爱中国”,与泸沽湖交相辉映的奇葩

2923 3
发表于 2012-5-10 20:57: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递爱中国”,与泸沽湖交相辉映的奇葩

                                                                ——参与“递爱中国”公益活动记

               

                                                                                沙   辉

  

       “递爱中国”公益网站为供职于距离闻名遐迩的泸沽湖不到半小时车程的盐源县长柏小学的阿卓志鸿发起创办,宗旨是为贫困学生对接爱心人士,让他们受到资助。之前,凭借阿卓志鸿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他的博客是新浪、网易名博 , 他自己是五洲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以我写这篇文章的此时为算,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已达 3154176 ), 2010 年阿卓志鸿开始通过网络发起关注凉山贫困学生活动 , 至 2012 年初经此活动受益学生已达 7000 余人 , 其中一部分学生受到一对一资助。为了扩大影响,使更多处于弱势地位的上学孩子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帮助完成学业, 2012 年 2 月阿卓志鸿创建了“递爱中国”网站。副站长杨正华告诉我,在短短两个月,已有 70 人成功得到外界爱心人士一对一长期资助,以目前刚起步时的速度来说,结对成功率为平均一天一人以上,而他们的目标是年底内受资助学生人数达到 500 人。
                  
      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外界的爱心人士对此很踊跃的”杨正华这样说。他还讲了许多乐意积极捐助凉山贫困学生人士的感人故事,“其中就有许多自身也不是很富有的人。”他说。两个月 70 人,加上阿卓志鸿办网站前结对成功的,目前总计已有 90 多人受到资助,金额从每月 100 到 300 元不等,其中有个孩子得到两个爱心人士资助,每月有 500 元的资助资金。照平均每人 200 元 500 人计算,一年注入的资金就将达百万以上,这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爱心力量。并且如果没有变故,这些孩子将在包括大学的上学期间都会一致受到资助。这样,“递爱中国”具有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和意义。如果网站得到良好管理和发展,随着影响力的增强,它必将在以盐源县为起点整个凉山州为据点的全国范围产生积极作用,在整个社会兴起“扶贫救弱”大潮、公益慈善活动搞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递爱中国”的发展前景让人乐观并且不可估量。

        绽放于泸沽湖畔的“递爱中国”爱心网站,与美丽泸沽湖交相辉映、相互媲美!

       4 月 28 日、 29 日两天,为给贫穷学子和网站的朋友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献上自己的一点爱心,笔者趁五一假有空,跟着递爱中国副站长杨正华跑了巫木、黄草、棉桠三个乡镇,进行采集贫困学生信息。跑两天下来,感触颇多,受益很大。首先是亲身体验到了他们做此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了他们对弱势学生的浓浓爱心以及他们对做这种工作的敬业精神。为了采集信息,做到真实有效,他们翻山越岭,走路过桥,行走在陌里乡间,田间地头,甚至风餐露宿;他们走村串户,行色匆匆,到处走访,一村又一寨时不时卷起鸡飞犬吠的声音;渴了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坐一会大青石,脸上汗水多了用衣袖抹一把,腿走得酸了自己用手揉揉,然后继续前行,很辛苦。在别人都在茶楼喝茶打麻将,驾车外出旅游,或者在家里轻松悠闲的时候,他们却为了一群群素昧平生的孩子东奔西跑,风尘仆仆,甚至风里去雨里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是自愿无偿承担起这份“道义”的,目前他们没有一分钱的办公经费,车路费都是自己掏腰包,连那台杨正华带着东奔西跑的摄像机也是他们盐塘小学校的。这一切,没有一定的体力和强大爱心力量的支撑是难以坚持的。跑两天下来,我虽出身农村,却因为久居县城,感觉身体上很是吃不消了,杨看着我的倦态,半开玩笑说,看来你不适合做我们这一行,我却倔强的说我可以做文职工作嘛。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即使如穷苦出身的我辈,如果不亲眼目睹,就想象不到如今还有这么多农村读书娃儿承受着那么多源于方方面面因素的生存困难,承受着如此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困扰。以前我们一致抱怨工薪阶层如今收入微薄,说连许多因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富裕起来的老百姓都不把我们的所谓“光鲜职业”当一回事放眼里了,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知道中国的状况:是个农业大国。起码工薪阶层的孩子们是没有如此多的生存困难的。我这次才突然感觉到国家对三农的空前重视是一种英明决策,如果不是这样,广大农民的生存困境今天难以想象,社会公平与和平稳定无从谈起。现在,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有史以来的巨大改观,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条件、人口众多,以及天灾人祸诸多因素和原因,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还有不少人在自己的生存时空苦苦挣扎。“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不是深入他们之间去了解,深入他们的生活情状和内心世界,我们真的想象不到这些贫困的农村学生们有着怎样的人生苦乐。他们中很多人急需得到帮助或者说更有力的帮助。

         “穷人孩子早当家”,穷苦的孩子是有上进心的,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这些命运多舛、深受贫苦折磨的孩子大多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而只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又有谁会怀疑,在他们之中可以培养出多少将来的栋梁之才?

    毛巫甲是个长得聪明乖巧,既懂事讲礼貌又勤快的彝族女孩,她今年 14 岁,现就读于黄草镇中心校四年级( 1 )班。她家三兄妹,大哥已成家,但因一家两口子均长得特别瘦小劳动力不强,家庭依然十分贫困,无力资助妹妹上学;二姐辍学已嫁,同样属于贫困家庭;父亲聋哑,母亲弱智,一家人的生产生活靠年已 80 多岁的老祖母来计划安排。一个家庭交由一个年过古稀的人来打理和维持,并且没有“人才”后备,让人充满担忧:这真是一个岌岌可危而让人看不到希望的家庭。她家住二半山,生存条件差,土地少而贫瘠,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补贴的低保及贫瘠土地里的收入,这样的家庭生活贫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即使如此,毛巫甲却是个爱说爱笑的乐观孩子,学习勤奋,做家务积极,左邻右舍无不交口称赞。就在我们前去了解她的家庭和学习情况时,我们看到了她满头大汗从 2 公里外手提灌满水的塑料水壶、背上背着装满百来斤水的塑料桶从具有一定坡度的山路呼哧呼哧回来的情景。如此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却因为生存条件的落后,父母的“低能”,家庭的贫困而让她的求学路变得“朝不保夕”、使她的人生幸福路变得扑朔迷离,而让人对其不得不心生怜悯。所以我们同样呼吁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向她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给予资助,以让这样一朵生命之花能够在人间美丽绽放而不是相反。

        还有一个叫马操月的彝族女孩,也是 14 岁,现就读于博大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一( 3 )班。四兄妹,大姐(文盲) 30 岁因患病未嫁,同样文盲的大哥二哥已成家,但都家庭贫穷,为生计他们常年奔波在外打工。母亲于 2010 年因患胃癌病世,马操月父女俩相依为命过日子。父亲 60 岁,患有哮喘,在我们采集信息时,看到他进食连盐巴也不敢食用,害怕引发病痛无钱看。母亲患病期间的四处求医让他们负债累累,至今还有几万元还不上,加上还得继续找钱供她学习,有时也不得不给父亲看病,这一切让这个原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苟延残喘。我们看到,他们住的木楞房矮小简陋得让人心酸,室内只有凌乱几件生活必需品,可谓家徒四壁。木楞房室内外风自由进出,真不知冬天里他们是怎么过的。但马操月热爱学习,成绩优异,也很懂事,体贴家庭,有自尊心和上进心,她的父亲也很支持她的学习,只是因为迫于经济压力,她面临着随时辍学的危险。在现实生活的夹缝中艰难求学的人生道路上,她渴望有人能伸出援助的手助她一臂之力,以帮其完成学业,实现自己靠读书摆脱贫穷和人生苦难的理想。

    在我忙不迭慨叹的时候,杨副站长告诉我,类似的贫苦孩子太多了,以致自己有时都不知该去做谁的资助材料找到结对对象。“目前,我们只能从最困难的(学生)开始做起走吧。”最后他说。“只有亲身看到这一切,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本身就是教师的阿卓志鸿的良苦用心,才会理解到他为何这么不遗余力以搞这样的公益慈善活动为己任。”在采集学生信息的间隙,同样身为教师的杨正华副站长如是说。

    当我们采访完巫木耳如村时,奉献了一天的太阳正慢慢向西移去,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跨上开往已约好等着的黄草黄腊沟村侯姓人家方向的小面包车,司机这时也都有点嫌“麻烦”了,说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的真够累的。由于是我拉这亲戚免费跑的,我只有哈哈笑着附和不止,杨正华却笑说我们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啊,说不定我们今天就改变了几个孩子的人生,这岂不是功莫大焉?这样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目的地。这地方所采访的孩子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候尔古,他是个 12 岁的彝族男孩,现就读于黄草镇中心校二年级( 2 )班。家里 4 个孩子,大姐已嫁,二姐读博大九年制学校初二。他三岁时患病,却因无钱及时治疗,导致脊椎错位二级残疾,命运虽然戏谑他一般残忍夺去他像正常孩子行走的能力,使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似乎髋关节是一处无力支撑的连接处。这或许曾给他的快乐童年蒙上一丝又一丝的阴影,但他依然阳光活波。他很聪明,从学前班至今学习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他上学往返都是亲人用摩托车接送。我们做了他走路时的视频,并准备以“谁将扶他走下去?”为题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展示出来,以期使他能得到有能力爱心人士的帮助,让其得到与正常人一样的拼搏机会和成长环境。

    跑两天下来,虽然感觉筋疲力尽的累,内心却无比快慰,就像第二天被我拉去的一个林业局亲戚所说:在上班之外做了点善事,这个五一假过的充实而有意义!我想,如果韦唯演唱的那首《爱的奉献》里那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对许多人来说还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倡议的话,那么我的这群创办“递爱中国”、生龙活虎的年轻朋友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正在践行着这句歌词所阐释的意义!谁说中国的 80 后年轻人缺乏爱心,当我们了解了阿卓志鸿,了解了“递爱中国”活动,我们就会对 80 后的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同样,当我们深入了解了他和他发起的“递爱中国”活动,我们之中又有几个能不为所动或者说能够无动于衷呢?!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人间一股暖暖的情谊,以及一种涌动着的爱心力量!

   “递爱中国”,一处传递爱心的驿站,就像该网站的口号所言,“将爱心传递到每个角落”;“递爱中国”,一枝绽放于美丽泸沽湖畔的爱的花朵。我们祝愿“递爱中国”,祝愿她成长一个伟大的母亲,把爱传递到每个角落;我们祝愿学子,祝愿处于弱势群体的千千万万学子学业有成!

                                                                     

                                                              2012.5.3


该贴已经同步到 思想谱写辉煌的微博

评论3

微博评论Lv.1 发表于 2012-5-10 21:27:03 | 查看全部
杰克孜布Lv.9 发表于 2012-5-11 09:21:05 | 查看全部
顶!
心园花开Lv.8 发表于 2012-5-16 18:01:17 | 查看全部
关注公益,支持公益活动!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