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为彝族宗教正名:一种成熟的宗教信仰系统

6800 16
发表于 2009-5-9 23:21: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苏月飞阳 于 2009-5-9 23:24 编辑

本文是我本科的时候的一片学年论文,已经不顽皮了,但是写的还是感情色彩很浓,缺乏理论的整体构架,还是老师说得好,理论能力有待提高!

一种成熟的宗教信仰系统
——为彝族宗教正名

摘要:原始宗教的最原始的形式表现在人类先祖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形式上,而丧葬仪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彝族文化系统大部分都体现在彝族的毕摩文化上,毕摩文化不但涉入了彝族人信仰的前世因缘、来世生活,更是深入了彝人的当世,并比较丰富地体现在彝族的生俗礼仪当中。服饰文化,饮食起居,火塘禁忌,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了彝族的毕摩文化的精髓。作为三世生活的连接点的丧葬仪式,更是彝族毕摩文化的中心体现。当前学术对彝族毕摩文化研究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在将彝族的宗教系统定位为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完成的。对于彝族宗教信仰系统是否真的就只能定位为原始宗教,学术上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前提下,争论表现得并不是很激烈。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对逝者遗体处理的方法,各信仰系统也都有自己对先人遗体的安葬仪式。彝族人历史以来都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对先人的安葬千百年来形成了其特殊的信仰和崇拜仪式。基于万物有灵之上的特殊信仰系统更不是但凭一个简单的名词就能够划定的。本文将依据前人对彝族宗教所持观点的分析和论述,主要从彝族丧葬仪式经典、法具神圣化,毕摩文化信条化,仪式、行为程式化,神职人员特殊化等四个方面,对彝族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成熟的信仰系统进行重新定位。

关键词:原始宗教  毕摩文化  信仰系统  宗教四要素

彝族是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多重文化的影响下,近现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多种宗教信仰。道教和佛教的传入,一部分彝族人接受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投身佛道,也有一小部分人开始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和彝族历史同样悠久的是彝族本民族信仰的宗教。这一宗教信仰与彝族历史中的重要角色、彝族文化的传承者——毕摩,有着重大联系。在毕摩的参与之下,彝族的信仰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毕摩文化系统。在解释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毕摩文化作为彝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因此曾有学者一度提出彝族人信仰的宗教为毕摩教。毕摩文化保留了很多原始宗教的形式和内容,因而彝族的宗教信仰具有相当一部分原始宗教的色彩。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形式而存在于一个民族当中,是否能够作为一种统一的宗教组织而存在,不能居一而定。根据彝族的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笔者认为,彝族的宗教信仰已经到了成熟的发展阶段,那些认为彝族的宗教仍处在原始阶段的论断是值得怀疑的。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1][1]。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聚合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崇拜,是人类社会与超人间的统一体,而一切宗教的构成都是基于之为宗教的组成的四个要素:宗教观念、宗教体验与情感、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与制度。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系统,当代世界宗教都因具备这一“宗教四要素”,而不可否认地列于成熟的信仰系统的行列。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成熟的信仰系统,必须要有其成熟的信仰的经典和各种仪式的法具、成熟的信仰的对象和相关禁忌、成熟的仪式和行为仪轨以及系统的相关行为仪式的实行者。创生性宗教就很好地具备了宗教构成的四个要素,而原生性宗教并不一定能完整地依据这四个要素来分配其结构形式。


宗教根据其产生可以归类为原生性宗教和创生性宗教。原生性宗教是指初级社会形态下自发而生成的宗教,原始宗教便属于原生性宗教的范畴。

之为原生性宗教的原始宗教作为宗教发展的初级形态,具有相当分量的原始文化内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彝族的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已远非原始宗教所能定义,因为彝族的信仰系统是在彝族古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系统,不可否认地要经历原始的发展阶段,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个文明的系统不可能也绝对不会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特征,彝族,作为一个特殊的文明系统,同样具有这种特征。


但是学术界对彝族的宗教信仰系统却有别的定论。彝族宗教信仰中普遍存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和灵物崇拜。这些崇拜形式都是在万物有灵论基础上形成的原始宗教崇拜形式,根据这一论证,学者们主张彝族宗教信仰系统属于原始宗教的范畴。著名彝族原始宗教研究者于锦绣说:“彝族的宗教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拜祖教’,这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中心。”[2][2]认为彝族宗教信仰系统属于原始宗教范畴的学者还有马学良、林耀华等。马学良认为,彝族的宗教是以原始巫术和祭祀为中心的原始信仰,这在其《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一文中表现尤为突出。而林耀华则在其《凉山彝家》一书中指出了彝族的信仰是灵魂的鬼神信仰。对彝族毕摩文化有突出研究的巴莫阿依也在其《关于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彝族的宗教文化属于原始宗教文化。”[3][3]这主要是根据彝族的毕摩宗教主要是以原始巫术和毕摩经典来表现的,并认为其是彝族原始宗教的“核心或者基本部分”。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彝族学者陈国光,他在《彝族毕摩与占卜》一文中说“彝族的传统信仰基本处于‘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阶段,社会生活中充满着迷信与禁忌,鬼神观念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各种巫术应有尽有。”

对于彝族宗教信仰的界定问题,学界还有这样一方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彝族的信仰系统属于传统的宗教系统,但是并不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著名彝族学者朱崇先认为彝族的宗教信仰系统是属于传统文化的行列的。彝族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而至今日,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而到社会主义社会,它为各种社会形态服务。在其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各种文化形态的优秀成分,是一种有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天、地、人合一的传统宗教系统。
原始宗教的最原始的形式表现在人类先祖对死者遗体的处理形式上,而丧葬仪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彝族文化系统大部分都体现在彝族的毕摩文化上,毕摩文化不但涉入了彝族人信仰的前世因缘、来世生活,更是深入了彝人的当世,并比较丰富地体现在彝族的生俗礼仪当中。服饰文化,饮食起居,火塘禁忌,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无不体现出了彝族的毕摩文化的精髓。作为三世生活的连接点的丧葬仪式,更是彝族宗教信仰的中心体现。

当前学术对彝族毕摩文化研究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在将彝族的宗教系统定位为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完成的,而放弃了原生性宗教的根本,不只是包括了原始宗教。对于彝族宗教信仰系统是否真的就只能定位为原始宗教,学术上虽然存在一定分歧,但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前提下,争论表现得并不是很激烈。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自己对逝者遗体处理的方法,各信仰系统也都有自己对先人遗体的安葬仪式。彝族人历史以来都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对先人的安葬千百年来形成了其特殊的信仰和崇拜仪式。基于万物有灵之上的特殊信仰系统更不是但凭一个简单的名词就能够划定的。

所以,本文即是从彝族毕摩文化——丧葬仪式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出发,对彝族的信仰系统作一个重新的定位,彝族的信仰系统绝对是一种成熟的宗教形式,而远非指一种纯粹的原始崇拜。本文将依据前人对彝族宗教所持观点的分析和论述,主要从彝族丧葬仪式经典、法具神圣化,毕摩文化信条化,仪式、行为程式化,神职人员特殊化等四个方面,对彝族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成熟的信仰系统进行重新定位。





评论16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5-9 23:27:27 | 查看全部
1# 苏月飞阳


彝族,可以说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各种宗教仪式随时都在举行。群体性的仪式多有祭祀天公地母、祭祀山神水母圣、祭祀祖先的祭祖大典和各种岁时、节庆仪式,家庭性的又有大到婚丧嫁娶仪式、成年礼仪、驱邪避祸,小到择日问卦等。作为三世生活交接的丧葬仪式更是受到彝族社会的普遍重视。

彝族先民认为,为逝者(先人)举行丧葬仪式是后辈子孙必须尽的责任。为了自己逝去的亲人能够进入到祖先的“灵地”(祖界)[1][4],庇佑家人和宗族,后人要在毕摩的主持下为先人举办丧葬仪式。这是一个庞大的仪式系统,但是主要程式则可以简化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献药;二是送魂;三是献牲;四是“洒水”。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方面作一简要陈述,具体细节此处略去。

首先是献药,彝语称“沙卡扎”。这是在先人断气之时,打一牺牲作祭之意,这个程序是必须的。不管家境贫寒还是富有,都要打牲一口,作为先人回归祖先灵界的路伴。在这个过程中,毕摩要念诵《指路经》和《献药经》,为先人指引去路,劝戒逝者不可留恋人间,应该速速返回祖地,到祖界报到,庇佑后辈子孙。在这个过程中,毕摩还要为逝者作一些诸如清洁灵魂的法事,祛除逝者在世时的一切恶行或者病痛,让逝者以洁净的灵魂回归祖界,从而终于成为家族的保护神。
再是送魂,彝语称“依拉沙”。其实可以说这是第一部分法事的部分重复,彝族人认为逝者在“沙卡扎”后还会留恋亲人,会在当夜回来“踩房”[2][5],所以要举行送走逝者灵魂的仪式,当然,这和“沙卡扎”还是根本不同的。“依拉沙”仪式即是在天快亮时(一般是在凌晨3-4点)举行送魂仪式,这时候宗族中人都鸣枪放炮,以惊醒祖界,接受逝者灵魂的升入。在这个过程中,毕摩不但要念诵《指路经》为逝者指引前道,还要念诵《送魂经》。这一仪式一般要作三遍。


三是献牲,彝语称“依挪替”。在将逝者遗体送往坟场之前做这一仪式,毕摩念《献牲经》。

四是坟场的洒水,彝语称“土滋”。火葬是彝族先民的传统,通常在祖茔举行。家支中所有亲人都要来参加,还要做好保护工作,还要有人放哨以防冤家对头来找乱。而这里说的“土滋”,是指彝家媳妇要在火化的时候向燃烧的火堆洒水,以减轻逝者在烧化过程中的痛苦,让逝者将痛苦留下,快快乐乐地回到祖界。[3][6]
彝族的丧葬仪式是一个完整的灵界与人间的“交接”仪式,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化的信仰和崇拜的表现。下面将从仪式过程中的几个部分给予简要的论述和说明。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5-9 23:32:59 | 查看全部
2# 苏月飞阳



经典法具神圣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形式,当代世界几大宗教的信条和教义是信仰之为信仰的重要条件,而这种信仰的神圣性和可行性则是通过经典这一载体或者圣物和各种神圣的法具来完成的。经典与法具,是每一种宗教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为彝族宗教信仰里的经典和法具更是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神圣性。

对于彝族宗教信仰的经典法具的神圣性,同样是经过神话的形式来得以表达的。和其他成熟的宗教一样,彝族的宗教信仰的毕摩经典来源同样有个必须承认的神话传说。洪荒时代,人间饱受着疾苦和灾害。于是天帝便思念次派毕摩神下界解救生灵,前两次毕摩神下界后念了七天七夜的经,便解脱了人世间的苦痛。但是不久洪荒又犯,这次下界的毕摩神带来了天帝赐予的经书,神圣的毕摩经典——天书。毕摩神奉天帝之命,携带经书下界解救生灵,便将天书(毕摩经典)系在牛角上来到人间,但在度过洪水时经书被打湿。于是毕摩神便将天书放在树枝上晒,但在取下的时候,有一部分经书被粘在了树上。从此,彝族毕摩的经典便只剩下了一半。晒经书的树枝因为得到了经书的灵性,毕摩神在做法的时候便取一相应的树枝来代替那失去的另一半经书。于是树支就成为了补充经典的神枝,这便形成了彝族宗教经典的,两个部分。毕摩神就是依据这不部书,解除了人世间的各种灾患,并将其交给了人间有德和能的“毕摩”,这部经书便成为了彝族社会的神圣经典。

彝族的宗教经典很多,后来的都是在毕摩的共同努力下写成的具有同样神力的传统经典。不但规定了各种仪式的行为仪轨以及人们的对神灵的敬仰与膜拜,同时也传承和记载了彝族社会的渊源和发展历史,为后人研究和探索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指路经》是彝族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彝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可以给后人以祸福,所以要加以崇拜,乞求其给子孙降福。人死后有三魂[4][1],其一留守家宅,位于供奉祖先的灵牌处,其一守护坟地,免受他族侵犯, 其一则在毕摩的《指路经》的指引下回到祖先的故地,魂归祖地,与祖先灵魂相聚。彝族是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奔走而成为今天的居住形式的,而《指路经》记载了祖先迁徙的路径和迁徙原因,指引着逝者的灵魂往祖先的故地而去。

《送魂经》是彝族毕摩在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时的重要经典之一。送魂和指路一样,都是在送走先人灵魂的同时,指引先人回归祖先故里的经典。但是在这一经典里首要的是劝解逝者灵魂离开人间,应祖界的召唤,速速回归祖界,不应留恋人间荣华与富贵,不要留恋亲人。后人已经为逝者准备好了一切,希望逝者灵魂升至祖界后能够保佑其后辈子孙,去灾避祸,同时保佑整个家族的利益不受外族侵犯。

彝族宗教典籍种类繁多,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献牲经》、《献药经》、《止哭经》、《供牲祛病经》、《哐送考妣经》、《换灵经》、《分魂经》等等。

彝族毕摩经典是彝族宗教祭祀重要的经典[5][2],它不但指示了彝族丧葬仪式献祭的时间、地点和各种祭品和行为的禁忌,同时也为彝族的宗教信仰提供了非常完备的宗教信条和毕摩阶层应当遵守的教义。为彝族毕摩文化之为一种成熟的信仰系统奠定了基础。

毕摩,作为一个宗教职业者,除了对经典神圣膜拜之外,还得有一些标志性的“装备”。毕摩的这种“装备”很多,根据原始宗教的根本思想“万物有灵论”,彝族祭师毕摩可以因时因地地选择他所需要(根据所做法事需要)的法具。但是,每一个毕摩他都拥有自己的一副家什——法具[卡拉]。毕摩的法具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法帽,宗教活动中的必备法器。彝族称之为“毕罗波”或“呗嗄兰”,是毕摩神力的象征。是一种用竹、藤、篾混编而成的斗笠,但复杂的程序却显示了风格独具的文化内涵。法帽为两层编织,顶高约20厘米,上敷一层黑色的薄毡,用柏木薄板制成79个鸟状物,间布于中间。下层织成无数六角形花椒眼,或织成79个蟹状物。两侧分别悬挂着一对鹰与饰带,饰带长约40厘米,上部于黑布上绣有彝族传统花纹,纹饰深沉古朴,并缀有玉石、银、滑石制成的饰物,下部为黑丝带。法帽是毕摩在任何宗教仪式上都不可少的法具。

??
法衣,是一种特制的斗篷,与帽饰等物相配套。斗篷分羊毛织品、丝织品或棉麻织品等种类,有黄、红两色。丧事祭祀时穿黄色,婚嫁喜事用红色。当代的毕摩,在任何场合下做法事,都改穿黑色的棉麻长衫,或者披上具有宗教意味的披毡。

??
经书箱和经袋,彝族的古典文献,熔宗教、科技、历史、文艺为一炉,其中的宗教意味,弥漫始终。存放经书的专门木箱,系马樱花木所制,工艺考究。一般在书箱的左侧刻一只鹰,右侧刻一只雁,前面刻有彝文,意为“知识神佑护”。经书箱多供奉于堂屋楼正壁神台上。与毕摩经典享有同等的地位。

??
神箭筒,彝族称为“维图”,用竹制成,口端呈虎口形,尾端制成龙尾形,意为取龙虎之“神”而庇佑自己,箭筒全长约40厘米,口塞为木质,内装79根象征神箭的小竹箭,上涂有黑、红、黄三色彩漆。神箭之意不在“箭”,而在“神”,是毕摩做法事时的护法器物,用以镇压邪魔的骚扰。

??
神铃,彝语称“呗铢”或“毕居”,以生铜制成,声音清脆悦耳。铜铃有柄,柄用木或铁制成。木柄的顶端,系用原木雕刻而成的人头或虎头,铁柄的顶端,往往分为锐利的三叉。

??
神扇,彝语称“勤克”,用木头制成,或用竹篾编织,也有用苍鹰羽毛编织的。木制神扇上面,有刀刻的原始图案,涂上土漆;竹编的神扇,则以土漆描绘图案。图案除原始的线条外,多以彝族所崇敬的鹰和虎为主。毕摩做祭祀时,除了舞刀、弄箭、挥铃,更多的时候是摇扇。此刻毕摩的动作很有讲究:神扇向内挥动时,意为召请神灵;向外挥动时,意为驱赶邪魔。“去兮去兮,欲行路边站。堂狼山之旁,除秽摇神扇,倘若不摇扇,难把秽来除;人逝名犹在,倘若名不在,难把路来指。”[6][3]如此可见神扇功用之一斑。

另外还有一些如:神签、签筒、鹰爪等。

丧葬仪式中毕摩的法具神圣性甚至不低于经典的有效性。主人家在选择毕摩时,拥有具有相当灵性的法具的毕摩往往最受欢迎,这样的毕摩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法力,法事做得也比别的毕摩好,当然这是与其系列的宗教法具是分不开的。
毕摩文化信条化

毕摩文化是彝族这一特殊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到彝族毕摩文化的信条化,这里不得不给出一个关于毕摩文化的相关定义。对于毕摩文化,有这么两种界定。徐铭先生在其《毕摩文化概说》一文中说:“毕摩文化是各类巫术、彝文典籍的综合体”,而左玉堂先生则在其《中国西南彝族毕摩文化》一文中认为:“毕摩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事等内容;从狭义上讲,其内容有二:一是毕摩的原始巫术,二是毕摩宗教经典。原始巫术与宗教经典是毕摩文化的核心或基本部分。”这两种观点都揭示了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但是,用来定义彝族文化核心部分的毕摩文化,似乎显得不足。在结合前人观点和当前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毕摩文化是整个彝族创造和传承的,以经典和各种仪式为载体,以宗教信仰和法术祭仪为核心,同时包容了彝族的天文历法、风俗礼制、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丰富内容的一种成熟的宗教文化。当然,其传承主体是作为宗教主导者的毕摩,其狭义内容只能是宗教法术和宗教典籍,而非原始巫术。

对于毕摩文化,首先可以从毕摩文化的主体来看,毕摩文化是通过彝族社会中特殊的神职人员——毕摩阶层来传承的文化;其次在载体形式方面,毕摩文化不同于别的日常、口述文化,它是一种文字性的、仪式性的文化;再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它的内容,毕摩文化是一种以宗教信仰和法术祭祀仪式为核心,同时涉及彝族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文化;最后可以从其性质上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毕摩文化是一种不可以等同于民间大众文化的特殊的宗教文化。

对于这里说的信条化,是说彝族的毕摩文化已经成为并为彝族人的宗教信仰提供了一种生活的习惯或者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它为彝族人的生活提供了教义上的依据。

毕摩文化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是根深蒂固的,其存在对彝族人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宗教意义上,毕摩经典规定了人们在各种仪式上的相关行为禁忌,并形成了各种宗教祭祀的典章。《送魂经》规定了送魂仪式的各种禁忌,仪式中孩子不得现身,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招魂经》则运用到了长至八十老者,幼至三岁襁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经典中却规定得请清楚楚,人们也知道该怎样去遵守这一神灵与人的约定。同时毕摩文化的宗教意义还在于,它是社会文化与神圣文化的结合体,在各种崇拜形式中表现的相当出色。
在社会生活中,毕摩文化也没有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分界,彝族的毕摩文化的直接创造者当是毕摩。在彝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毕摩宗教信仰文化的影响。①在日常生活上,语言的禁忌表现得相当突出,特别是在长幼关系方面;火塘文化是个值得一提的重要方面,也是彝族小家庭比较神圣的地方之一;服饰文化表现了彝族在自然神灵方面的崇拜和禁忌;在男女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男尊女卑的观念即使是在彝族社会也有相当的分量;②在祭祀生活中,各种教条和信义要求人们遵守着各种行为禁忌,丧葬仪式是一个重要的方面;③在节庆盛典中,毕摩文化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在节日过程中,由毕摩主持和安排各种活动的进程,并进行一系列的祭典。

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层面,近代彝族社会已经有一部分人接受了西方宗教、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并投身佛道或者成为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但是在他们接受这些外来宗教的同时,并没有摆脱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的影响。他们依旧依照彝族的传统习俗生活,即使是在死后的丧葬仪式,也只能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来处理。
由次可见,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其存在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作为原始宗教而存在的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系统。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5-9 23:33:28 | 查看全部
3# 苏月飞阳


行为仪式程式化
宗教行之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与法术、宗教禁忌、祈祷与献祭。表现在彝族的宗教信仰系统中时,就为彝族人们的以祖先神灵信仰为核心的天、地、人合一的传统宗教的灵魂观和神灵观念的外在体现,即在各种祭典中祭师与人们的行为活动的总和,并且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行为程式。丧葬仪式是彝人灵魂观念和祖先神灵崇拜的外在行为表现。这一程式化了的行为仪式,同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得到论证。

首先可以看到表现在丧葬仪式上的宗教行为仪式,巫术与法术。巫术与法术是彝族宗教的普遍形式。在彝族社会中,这种法术在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应用。巫术是人类企图对超自然力量控制并加以利用的一种宗教行为。丧葬仪式中,毕摩除了主持其他所有行为活动之外,还要运用法术,为逝者举行净身仪式,以祛除逝者所带的邪秽之物。在社会生活之中,毕摩文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事务或者民众纠纷等问题,都是在“德古”[1][1]和毕摩的参与下进行解决的。“德古不择纠纷”,在彝族社会中,无论是冤家械斗还是家支仇杀,亦或是屑小的琐事,只要是涉及纠纷的,事无巨细,“德古”都将行处理,而在处理某些特殊问题时,神判往往能起到非常的作用。而在这个时候,毕摩就要运用法术来作一个鉴定,诸如“捞油锅”、“摸蛋”等。

其次是宗教禁忌的程式化。禁忌是每个宗教信仰系统都有的一种宗教行为,在彝族毕摩文化信仰系统中也不例外。仪式禁忌、祭祀禁忌、节庆典礼禁忌,语言禁忌、行为举止、服饰禁忌,男女禁忌、生辰禁忌,火塘禁忌,等等。

祈祷与献祭的程式化。祈祷在彝族宗教中并不是常见的行为,但是献祭却是彝族重大祭祀典礼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丧葬仪式或者是族群性的祭祖大典的仪式中,自始至终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就是毕摩和牺牲。祭祀是彝族宗教的一个重要行为仪式,而献祭则是其中最普遍的行为并且也是最具系统性的一个部分。

其他宗教活动中的行为仪式。彝族又是个自然崇拜异常发达的民族,在拜天拜地的过程中,运用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程式和规范,这些程式和规范在彝族毕摩文化宗教信仰系统的完善和成熟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行为仪式的程式化,为彝族宗教信仰系统的完善和成熟提供了整套的仪式仪轨。对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的进行,起到了规范引导的作用。

行为仪式的程式化,为彝族宗教神职人员的的个人修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行为依据。宗教神职人员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系列的修行要求和行道准则,而神职人员的宗教行为的程式化,无疑为其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行为指导。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5-9 23:34:17 | 查看全部
4# 苏月飞阳


神职人员体制化

宗教组织作为宗教要素的第四者,也是与社会交接最切实的一个方面。其本质的表现形式除受宗教观念、宗教感情与体验、宗教行为和仪式的决定和制约外,还要受到社会结构形式的制约和影响,这一点表现在彝族社会中时则更为特殊。
彝族社会人口分布广泛,家支林立,“兹”、“莫”、“格”、“卓”的社会等级制度不仅形成了同一的民族体系,更是形成了为上层贵族社会服务的毕摩第三阶层“毕”。彝族的神灵世界的繁杂和等级划分也正是由这种繁多的家支和深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决定的。

人本身永远是宗教服务的对象,作为人与神灵世界的沟通者第三方的毕摩——彝族社会的核心人物,是彝族社会中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宗教知识和专业技能,处理各种社会和宗教事务,并通过其职业而得以生存。由于毕摩为人们提供信仰、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服务而成为彝族人对超人间信仰的现实寄托的对象。

毕摩不但是专门掌管文书、主持宗教仪式的人,而且在教育、军事、医药和法律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毕摩阶层实行严格的世袭制度,并限于男性。在彝族文字的创造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撰写、收藏了浩如烟海的彝文经典,通晓彝族历史、天文、地理,他们是彝族传统的知识阶层,是彝族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影响着彝族的整体文化,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神秘文化系统。
毕摩,是彝文的汉语音译,也称“呗耄”、“笔姆”、“西波”、“鬼师”、“布慕”、“比目”等等[1][],因各地发音不同名称有所差异。“毕”是祝赞颂经之意,“摩”意为长老老师之意。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人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俗语说“众人惟有毕摩见土司可不起立行礼”,其在社会中地位由此可家一斑。毕摩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民族特点,这也是我说它是可以作为彝族的对外标志的一个原因。
毕摩是彝族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作为彝族宗教的神职人员,具有其特殊的组织和传承世系。因其职能和作用在社会中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组织与制度,并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特征。

神职人员传承的体制化。彝族宗教的神职人员、民族的祭师——毕摩的培养和出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企及的。在彝族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信条是,毕摩必须是出自毕摩世家的才是最好。这主要还是因为毕摩的宗教技能的传授一般是保守的,在“传内不传外,许男不许女”信条的影响下,相成了这个封闭的宗教职业者世家。这个系统一般只限于本家支或者姻亲范围内。老毕摩在行道以后,一边走经讲道,一边寻找传人,这传人一般是其弟兄或者子嗣亦或者姑舅家的儿子。毕摩们严格地遵守着这个原则,只是为了保证毕摩神圣性的纯正和本家支的血脉单纯,当然这也是一种骄傲。只有很少的是传给外人的,那几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老毕摩无子嗣或其他传人时,老毕摩可以选一个资质较好的徒弟授予本领。当然,需要作宗教仪式的人家,首先选择的自然是传承最好的毕摩。

神职人员宗教技能的体制化。彝族祭师的技能主要是指在支持各种仪式活动中所需要的某种能力。这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毕摩经典的说唱,这是每一个毕摩在出师以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毕摩在出师以前,除跟着师傅外出行道,学习法事仪式和实践之外,还要在家里人读和背诵各种毕摩经典。②布置法场。这并不是没个毕摩都能够做到的,比如在丧葬仪式中,法场的神枝的插放都是在众毕摩中资质最重的毕摩指导下完成。各种法场根据所做仪式的不同而不同,彝族的毕摩宗教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统一的仪式场地的安排方式。③法具的抄持。各种法具的抄持在仪式中也相成了相应的规定。④其他方面。有一些特殊的毕摩因为具有一些特殊的技能而享有特殊的地位。主持神判是彝族社会中比较常见的解决纠纷的仪式,但只有具有特殊能力并有很好的口碑的毕摩才有资格来主持。首先他们必须能够掌握神判达到仪式所需的技能。比如舔犁铧或者捞油锅等。

神职人员职能分工体制化。首先在彝族的宗教仪式中,有专门从事主持丧葬仪式的毕摩,有专门主持神判的毕摩,也有给人祛鬼治病的毕摩等等。他们都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互不相涉。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做其他仪式的能力,而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做过祛鬼治病仪式的毕摩再给人做送灵超度的仪式会将邪秽带入,辱及神灵而殃及家人。这主要是在整体仪式上的分工。再者就是在同一个仪式中的分工。在同一个仪式中,各种职司都派有其人。比如在法具的抄持上,都有相关的人员分配。

神职人员道德礼仪体制化。彝族的宗教神职人员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毕摩惯例和仪轨,并以毕摩道德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毕摩道德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宗教职业道德。毕摩不但是人鬼的中介,同时还要处理与其他毕摩之间以及毕摩与举办仪式方(东家)的关系,在这一三方关系中,慢慢地便形成了调节、指导、约束毕摩职业行为的宗教神职人员的职业道德体制。这种体制的构建,是与毕摩职业的性质紧密相关的行为规范,主要有:①敬神、爱神。彝族毕摩除为人们做相关宗教仪式外,在其阶层中还有其特殊的信仰,他们还要祭祀毕摩神灵。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彝族社会有谚语云“骏马不择道路,德古不择纠纷,毕摩不择仪主”,毕摩做仪式,从无亲疏贵贱之分,无论仪式主人地位关系如何,一概尽心尽责做好仪式。③遵信守约。彝族毕摩最重视的就是“毕约”[2][],在答应了的约定面前,无论什么情况,毕摩都会准时给主人家一个满意的答复。④同行之间互敬相学。“苏尼[3][]是冤家,毕摩是一家”,苏尼一走到一起就相互攻击踩踏,而毕摩在一起则是相互切磋、学习。⑤行为端正,不贪钱物。⑥道德体制的其他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彝族的宗教信仰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原始宗教的范畴,在仪式和宗教的其他方面走在逐渐发展与完善中走向成熟。所以可以说彝族的宗教在经历了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其特殊文化性质的成熟的信仰系统。这不只是彝族毕摩文化在作为一个文明标志的发展成熟,更是一个民族在信仰上走想完备的一种体现。
对于彝族宗教信仰系统的研究,当前学者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作为一个初步的涉入者,无论是在谴辞还是在论证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旨在于能够将这个彝族宗教是否作为一种成熟的宗教信仰形式的问题再次推向大众,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探讨和研究。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09-5-9 23:35:07 | 查看全部
5# 苏月飞阳

参考书以及部分注释:


参考文献:
《宗教学通论》吕大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彝族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彝文编译室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3
《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彝文编译室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6
《中国彝学》第一辑 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编 民族出版社1997.12
《中国彝学》第二辑 戴庆夏 主编 民族出版社2003.4
《彝文指路经译集》果吉•宁哈 岭福祥 主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10
《凉山彝家》 林耀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1
《彝族毕摩文化》 孟慧英 民族出版社 2003.2
《彝族原始宗教与毕摩文化》 起国庆 四川文学出版社
《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 马学良 于锦绣  
《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吕大吉 主编
《毕摩文化与教育关系初探》卢万发 载于《民族教育研究》1999.1
http://www.qdedu.gov.cn/jiaoyuguanli/lwjc/article/Article1238.htm

[1][] 陈国光 《彝族毕摩与占卜》载于《中国彝学》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彝学研究所编   民族出版社
1997.12
75

[2][] “毕约”即是仪式前主人家口头与毕摩达成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协议或约定
[3][] 苏尼,彝族社会的一种巫师

[4][1] “德古”一般由彝族社会中辩论能力强、社会威望高的尊者来担任,并非法律上认可的官职

[5][1] 李绍明、冯敏 《彝族》民族出版社1996 81
[6][2] 彝族文化典籍除了毕摩经典之外还有很多的诸如史诗类的典籍,不但是彝族渊源史要的文献记载,同时也对彝族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彝族宗教祭祀中也被广泛应用
[7][3] 朱崇先《指路经》载于《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6 82


[8][1]吕大吉著 《宗教学通论新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2
79

[9][2] 《从彝文〈指路经〉看现存彝族原始宗教系统的类型》载于《彝文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3
原载《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

[10][3] 载于《中国彝学》第二辑 戴庆夏 主编 民族出版社2003.4
104

[11][4] 彝族人认为人死后有三魂,其中有一魂在毕摩的指引下离开人间,升入祖先的灵魂集聚地,成为整个民族的庇佑神灵,保佑后辈子孙繁荣昌盛。彝族人称之为“祖界”
[12][5] “踩房”,即回来看自己亲人最后一次,这是贵州盘县等地彝族人的普遍认同的观点,因此在“日拉沙”结束后,当地彝族人还要举行“扫屋”的仪式,以祛除邪秽
[13][6] 在贵州盘县地区的彝族,因为改行土葬,所以其意义已经有所改变,但是仍保留了披“背拓”“打伞”“洒水”的仪式,同样由毕摩主持
瑶瑶Lv.10 发表于 2009-5-10 00:40:13 | 查看全部
研究生就是不一样啊!
我着实看晕了!⊙﹏⊙b汗
呵呵,不过写得蛮好的,虽然本人不全懂!
娄依Lv.1 发表于 2009-5-10 20:01:46 | 查看全部
是中文都晕了
阿支Lv.8 发表于 2009-5-10 22:04:11 | 查看全部
两个字不错
品直所西Lv.10 发表于 2009-5-11 14:27:32 | 查看全部
顶起1!~!~
Mr.JsLv.10 发表于 2009-5-11 15:09:37 | 查看全部
顶!!!!!!
阿木Lv.1 发表于 2009-10-9 22:54:51 | 查看全部
彝族崇拜的是祖先,是自热神灵。说白了,彝族的崇拜都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更别提什么宗教了。“毕摩”和“苏尼”他们并不是因为能起到“父神”代言人的身份而备受尊崇,看看大“毕摩”的传承就知道,“毕摩”的名声来自个人,他们的地位并不是靠“天父”赐予的。如果是完整的宗教体系,他们就该有自己统一的信仰体——神,而且对这个神顶礼膜拜,但彝族其实是没有这样的“神”存在的。在彝族家里,会为祖先献祭,但从不会为神灵进行供奉。请“毕摩”和“苏尼”做迷信,也是认为他有这样的威能罢了。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2-3-22 22:23:24 | 查看全部
在百度搜了半天,才找到这篇论文。。。
苏月飞阳楼主Lv.9 发表于 2012-3-24 20:39:46 | 查看全部
思想谱写辉煌 发表于 2012-3-22 22:23
在百度搜了半天,才找到这篇论文。。。

哈哈,这个是阉割版。我删掉了一些章节,所以内容不全。
罗毅Lv.6 发表于 2012-5-1 10:54:44 | 查看全部
以后多发点这种论文,大家一起学习彝族文化,很多年轻人真的不懂这些的,我都是只懂部分,所以可以通过本站学习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