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彝族人的走向

4416 5
发表于 2012-5-25 17:44: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哲鲁仇直 于 2012-8-24 12:21 编辑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彝民族的走向
文/阿哲鲁仇直

      有人说作为彝族人用汉文化是一种悲哀。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相反我觉得一个彝族人能够使用汉文化是一种荣耀!当然我并不是“崇洋媚外”,我更看重的是我们有很多族人已经超越了自我。不是吗?既懂自己民族的文化,又能把通用文化了然于胸,这难道不就是一种民族本身的超越吗?发展才是硬道理,固步自封不是一个优秀民族的作为。超越自我,走出自我,才是我们新一代彝族人所应该去思考和实践的。
      说这些话我也很谨慎的,假如我们不懂自己民族的语言,假如我们不爱自己的民族,那么我们将归就会失信于自己的民族,也必将对不起自己的灵魂。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我们彝族人也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道在努力着。我们很多彝人从吃不饱穿不暖到美食时装,我们的许多同胞走出了大山,融入了纷繁的现代潮流,并绽放出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在我们与大社会的适应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我们的一些同胞要么就会畏缩不前打退堂鼓,要么就是怨这怨那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端来。其实万物都是有其存在的必然理由的,也存在着排斥性和共融性,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了。当我们面对一些一时难以与之相适应的事物时,我们更应该要冷静地透过现象来看事物的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我们才能得出适当的方法来把问题合理的解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在一度时间里是具有排斥他族性的。自从1664年吴三桂制造了惨绝人寰和灭绝人性的“剿水西”行动开始,在西南这片土地上彝汉两族就一直水火不容,更谈不上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了。这个僵局直至民国后才稍有好转,当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得到了空前的巩固,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个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更离不开融洽的民族间的关系。就拿明朝时期来说,由于彝族水西统治集团代表奢香的高瞻远瞩,她始终把民族团结摆在第一位,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用通九驿架十桥兴办汉学等方式,拉近了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更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奢香用自己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在大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并一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发展进步的楷模。
      彝族需要走出自我的禁锢。要想走出自我,使自己与大时代对接,从而让自己在文化经济浪潮中得到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彻底洗涮掉历史留在我们思想上的阴影。走出自我,我们就要放下历史造成的心结。只有心里的隔阂被彻底穿破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自身的爽直优势,才能更好地被其他兄弟民族所认同。走出自我,我们还要放下无谓的高傲。在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中,我们大家都需要站在同一个平等的起线上,这样才会公平,而只有公平了才会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彝族向来骄傲,总是认为自己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明并娴熟地远用了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和十月太阳历,其实历史终归是历史,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高傲其实是一种自大,是不能容于人的,也是很多矛盾的症结所在。所以走出自我首先就要做到我中有人,做到我中有人后别人也才会人中有我,这样在民族间交流的这台天枰上的砝码才会平衡。
      放下高傲不是放下人格,更不是放下民族的自尊。作为一个彝族人,我们要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有责任去传扬自己民族的文化。那我们传扬自己民族的文化靠什么呢?就凭我们在其他兄弟民族面前高扬着头颅?就凭我们不容许别人在我们面前对我们民族提出一些意见?其实这些都是很错误的,也是很不明智的!这样下去我们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大,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我们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梦想就会被高傲之风吹的无影无踪,而剩下的将会是我们无尽的悔恨。
      我们的人格和民族自尊不是靠高傲得来的,而是我们的祖祖辈辈经过数千年的不懈努力和付出了无数心血得来的,我们是该骄傲但我们不可以高傲。骄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几近万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精神动力,我们有了这种无穷的动力后就会自觉地去传承、去拼搏、去发扬,所以骄傲是透进心底的,融入骨血里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形表于外的高傲!高傲来自于内涵而不在于外表,因此高傲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是敌人,是不可取的。
      目前束缚我们思想的痼疾在哪里?有些人总是说中国的彝族太少,在经济文化上我们不能与人家相比。这是一种自卑和不思进取的表现,这种人往往不谋发展却总是坐在一旁怨天尤人,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昏暗的,他们看不见希望更看不见光明的前途!其实就当今来说我们彝族也有不少的精英分子,他们并在若干领域做出了耀人的成绩,如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友联矿业公司的老总秦正刚,著名歌唱家曲比阿乌,西南民大副校长、教授沙玛拉毅,云南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兴发,中国社科院教授普忠良,著名诗人阿库乌雾,著名诗人、《大西南月刊》总编阿诺阿布,《大西南月刊》的制作人、贵州赫章的企业家罗阳等,他们或在诗歌界、或在经济界、或在歌坛、或在学术界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骄人成绩,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佼佼者。犹如这些族人,要是他们也都不去默默的耕耘,不去孜孜不倦的拼搏,那么试想一下他们会成功吗?他们犹如一盏盏浩瀚大海里的航标灯,让人在暗夜里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朝着他们的方向前进呢?
      找准我们思想的痼疾然后把它剔除掉,学会自己给自己诊断疾病和动手术,用我们坚强不息的族性去拼搏!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数量也不多吧,他们中许多还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不过他们的拼搏精神是世人皆知的,马克思如此,居里夫人如此,他们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诊断一下自己吧,不要总是如同无事人似的整天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语。尽自己的所能去做事吧,要知道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成就不是凭空说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就拿我们彝族的文化来说吧,我们彝族的文化历程是很悠久的,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曾很灿烂。诸如古老的文字,十月太阳历,水西阿哲家长达115代的父子联名谱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无不彰显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也激励着我们后来的一代代彝族人忘我地去拼搏。然而历史的东西毕竟已经成其为历史,她只能肯定我们祖先的过去,而在当今社会里的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奋斗,只有通过我们这一代人付出了心血做出了成绩后,我们才能不愧为有着荣耀过去的先祖的后代,也才对得起作为一个新时期彝族人的良知!
      我们彝族的文化要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使之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这个还需要我们付出积极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文化政策犹如春雨一般浇灌着彝族,使我们彝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较之过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的可谓经典的音乐作品,如曲比阿乌的《情深意长》,云南的《小河淌水》以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贵州的《阿西里西》等,这些作品在大中国传唱了近半个世纪,在中国的音乐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近年来我们的山鹰组合,彝人制造等一些知名音乐人组合运用音乐的形式把彝族文化再一步推介了出去,他们的作品《七月火把节》、《走出大凉山》等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些人为彝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做出了非凡成就的,是值得我们所有彝族人骄傲和崇敬的。
      当然我说的推广并不是纯粹的文字的推广,而是把彝族文化的精髓以多种形式向大众挥发开来,让其他兄弟民族的群体更好地感受到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多渠道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以达到共同发展进步的目的。为了自己文化的纯洁性从而要排挤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的。就如我们传统的古老文化,她涉及了军事、政治、教育、医学、艺术等各种领域,我们仅仅是着眼于我们目前的九百万族众可以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发扬文化的目的是要广大的各民族群体从中得到感悟,并在若干层面上对彝族有更进一步的认知,而不仅仅是为了单一的在本民族中传播,因为我们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彝族走出去!
      而今党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如甘露一般滋润着我们,使我们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道路上更能阔步前行。我们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挖掘、传承和发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首要任务,运用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繁荣是我们的目标,并合理地整合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人才资源,我们的文化和经济才能得到双赢,我们的族人才能得到由此而带来的实惠,我们的整个民族才能得到更大、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度里文化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她将引领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文化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人民才是推动历史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在我们彝族的古代历史中,就曾经涌现了很多的且有着非同凡响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彝族女诗人、教育家阿买妮在她的《彝语诗律论》里说过“诗韵四百七,常用四十三”,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彝族的历史文化是非常浩瀚的,就是如今的汉语诗歌在韵律上其长期使用的韵也正如阿买妮所言只是“常用四十三”而已,从这里就看出了我们的先祖在古代的诗歌创作上是很有成就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汉学意义上的成就!
      而这些东西如今在哪里呢?这就要我们去挖掘,去整理那四十三以外的韵,这些才是人类历史文化进程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探索的。在这一块上我们的古彝文学者就有了用武之地,比如贵州民族学院的教授、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仔尧,毕节彝族文化研究所的王继超教授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阿买妮所说的“诗韵四百七”就会被逐渐挖掘出来。到那时,我们的诗人,我们的剧作家,我们的音乐人就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再创作,使之变成诗歌,变成电影,变成歌曲,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我们纷繁的文化,继而带动我们的民族经济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同时也会激励更多的族人去大繁荣、大发展!
      作为民族的文化我们是要继承,但也不能是纯粹的没有选择的继承!要知道每一种文化都是有其糟粕部分的,当然更多的是积极向上的。历史文化为什么要成为历史?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她的使命已经完成。这里我并没有否定历史文化的意思,相反我对历史文化是持敬畏态度的,更是顶礼膜拜的。
      这里我要特别点明一下的是过去彝族历史上的等级论和血统论,这些在现在的社会意识形态里是不合时宜的,尽管在过去这种论调伴随了彝族这个民族数千年,但等级论始终贯穿的都是剥削和压迫。也正因为这样,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一度时期里走入了低谷,没有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在过去的彝族历史社会里,文字被占族众人口少部分的统治者所把持,平民百姓是不允许接触文字的,这样一来就给彝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戴上了镣铐,使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不能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滞后。其实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只有充分释放了相互间的尊重,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好的交融,继而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的文化经济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的传播形式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多种渠道地传播我们的文化,并在传播过程中要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味的强调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那么我们必将会走入死胡同,无异于自取灭亡。文化犹如一个人对于食物的需求,总是单一的摄取一种营养那不是健康的表现,久而久之后甚至会衍生出这样那样的疾病出来。我们需要文化的多元,就如同我们离不开各种食物的养分,只有营养源丰富了我们的文化个体才能得到健康的成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是汉族的谚语,就算我们彝族的古老文化是玉,那在没有他山之石来作比对的情况下你怎么体现得了玉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打个小小的比方,但话说回来的确是如此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在当今这个快速飞跃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要放眼未来,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襟,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来作为后盾后,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才能蒸蒸日上,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壮大。秦正刚的友联矿业公司一路从云南慢慢走来,并慢慢壮大,如今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彝族企业家又在贵州省的黔西县投下了七亿巨资,他要协同各界人士一道打造贵州的水西彝族文化,打造水西的民族文化古城。贵州省的罗阳也是这样,在他的经济实体壮大后他想到了族人,想到了这个社会,他为《大西南月刊》的出炉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有这些人,他们都是彝族经济战线上的精英,在他们成功后他们并没有忘记这个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自己的族人,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来反哺这个社会,反哺这个民族。
      融入大社会不是迷失自我。融入是我们的经济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前提,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只有我们进入了更大的社会空间里去,我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展现,我们的抱负才会得到实现。社会是一个大潮流,当我们适应了它后我们才能有大的作为,我们的经济文化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有些族人也许会认为融入后就没有了彝族,其实发展和融入根本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族性,我们有浩瀚的历史根源,无论走到哪里,为你的目的都是为了把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民族经济搞上去。总是怕迷失自我,总是不敢踏入大社会,这样的思想不是一个优秀的彝族人所应该持有的。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解除自我的禁锢,克服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之间的排斥性,挥发共融性,努力搞好与其他兄弟民族的团结与协作,以谋求更大更好的经济文化发展,这样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就会步入一个欣欣向荣的良好环境。我们还要放下高傲,因为除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灿烂文化外我们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傲的,我们甚至连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还不能全部了然。我们的前路还很漫长,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我们还需要千倍万倍的去努力、去奋斗,我们要时刻明白着,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是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固步自封不是一个优秀民族的作为。超越自我走出自我,才是我们这一代彝族人所应该去思考和实践的。还是让我们好好记得吧:历史是铮亮的镜子,她让我们鉴别自身的不足使我们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历史是苦口的良药,她帮助我们治疗因为找不到方向而到处碰壁所留下的伤痛;历史也是温暖的火把,她将指引着我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评论5

苏月飞阳Lv.9 发表于 2012-5-25 19:05:15 | 查看全部
凹,最近,在造车啊?
思想谱写辉煌Lv.9 发表于 2012-5-25 21:20:30 | 查看全部
在自造希望。。
阿哲鲁仇直楼主Lv.7 发表于 2012-5-25 21:29:12 | 查看全部
苏月飞阳 发表于 2012-5-25 19:05
凹,最近,在造车啊?

前天断网了,恰恰就可以静心的坐下来造车了撒。
阿哲鲁仇直楼主Lv.7 发表于 2012-5-25 21:31:59 | 查看全部
思想谱写辉煌 发表于 2012-5-25 21:20
在自造希望。。

我们的族人不怎么重视励志性的文章,要么就埋头苦研文化,要么就不屑一顾,我想我们的族人还是很需要励志文章的,鼓动鼓动嘛,就好像作战部队里的宣传队。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