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中国彝族人物》后记鉴赏

3566 0
发表于 2012-7-13 10:29: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鉴识成败。前几年,我参与编纂《中国彝族通史》和《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时,就设想编纂一本《中国彝族人物》,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这本涉及408人的《中国彝族人物》书稿,已经完成了。历史是社会发展的载体,作为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扮演着他应有的角色。从人的成败窥视民族的兴衰,进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文化的碰撞、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变迁。

       本书选录人物时,掌握三条原则和四个标准。三条原则是:文化认同原则和人物定型原则,以及最新学术成果公认原则。四个标准:一是明清史料记载的历史人物;二是对彝族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人物;三是1949年以前参加工作,并在彝族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四是对民族、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在彝族为主要成员的南中地区,历史上的彝族先民和其他民族先民关系密切,难以用现代民族的概念去宽定某人是某一个民族。把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归族系,而不是用现代人物去套祖先的族别。如,爨氏、李恢和李万春、罗炳辉就属于文化认同角度录入,李万春的祖先在松江府(今属上海)锻制刀剑为业,入滇落籍于彝族地区,学习彝文、抄录经书,变为彝族毕摩,所抄经书至今尚存于民间。廖云台和龙海基属于最新学术成果公认的人物,部分史料记载,龙海基是吴人,据此,有人推断龙为其他民族,通过马关县彝学会考证,并有研究成果:龙海基是彝族。未定型,但对民族、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诸如杨国祥,担任飞行团长的时候就驾机试爆中国第一颗氢弹,他不仅在1949年以前就为民族解放而奋斗,而且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都有卓越贡献,本书就录入。

       为便于阅读,本书用笔画、音系、时间排列,相近时间的,就按土司家世承袭顺序排列。

       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用人物反映了中国治理边疆的历史缩影;二是展示了彝族在滇川黔桂社会历史发展的精彩画卷;三是彝族在历史变革时期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性格。在405人中,元时为土目、明清为土司,世袭600年左右的就有4、5个家族,如果加上南诏大理国时期及其上推,在彝族地区为首领的家族,越上千年的也有之,如水西安氏、巍山左氏、纳楼普氏。其中,峨山、华宁、开远、罗平、弥勒、泸西、丘北等地的明清土司是普姓,禄姓是明朝时期才被皇帝赐予的,滇南普姓是古滇国的后裔;安氏所掌控的水西(毕节)、石城(曲靖)、朱提(昭通)是古夜郎国的核心;左、字、自、子四氏活动的区域是古昆明国。把以他们为代表的历史缩影研究清楚了,对中国治理边疆的成败经验总结是一大贡献。

       自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赛典赤在云南设立云南行中书省以来,在云南(包括今贵州的大部分)用爨 僰 军和回回军采取军事控制与行政改革相结合,巩固了云南的统治,进而获取全国胜利,利用和联合彝族上层是关键。明清设土又改流,也是文化的认同和社会统一发展的必然。在这段时期内,土司改土归流出现了六种情况:第一是大文化趋同背景下的改土归流,占改土归流的主体。条件是彝族文化逐步淡化,统治文化已经形成共识的主流文化区域。时间是明万历年间改的比较多。第二是反抗不平等的政府压迫失败而被军事改流,占次要。时间在清康熙年间和咸丰年间多。第三是土司暴政违规被改。第四是土司乏嗣,按继承规矩被改。第五是因内部争斗仇杀主动呈请改土归流。如禄永明之妻禄应凤呈请改土归流事件。第六是被代理人擅自呈请改土归流。如罗雄州资氏。统治阶级在边疆民族地区设土又改流,是一种文化碰撞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这一精彩画卷留给人们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无限的遐想。

         彝族在历史变革中的价值取向与人文性格方面,在本书中更是透露无遗。彝族历史上是服从型的民族,这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和合相处”、“匡扶正义”的思想有关系。妥阿哲协助诸葛亮平定南中、孟获归顺蜀国受封御史中丞,凤氏、安氏、普氏等协助官军统一大业都是顺从大道的思想行为在支配;奢节、奢崇明、王耀祖、禄昌贤、李文学等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体现了在社会不和合时期坚持正义的民族人文性格的体现;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龙云、卢汉、张冲是匡扶正义的代表人物。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方面,彝族始终是占在国家利益上的,如腾越厅土把总左氏左孝臣,在维护茨竹寨的国土利益时与英国侵略者抗争于光绪二十六年被杀,片马事件以后,其地归缅甸所有。纳楼土司普国泰,几经派兵欲收复失地,后被民国云南政府阻挠无法实现,国土被法国人占领变为越南的势力范围,解放初在嘉禾街郁闷而亡。

       本书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系统性方面。由于对地方文化研究参差不一,研究比较全面的地方,人物录入较系统,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只能用家族世袭情况代表。敬请读者海涵。

      《中国彝族人物》倾注了红河州彝学学会的集体智慧,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红河民族文化强州建设中,从历史、现在到将来,彝族文化的作用是不能漠视的。红河州彝学学会将为历史负责的态度,弘扬云南精神,挖掘更多的优秀文化遗产。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关心支持彝学事业的各界仁人志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 师有福

           2012年7月于滇南·蒙自


该贴已经同步到 思想谱写辉煌的微博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邀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ceo@yizu.co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彝族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z!X3.5 黔ICP备2021008899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