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会理县益门区民族教育研究初探
四川凉山会理县益门中学 罗少华 邮编615104
四川凉山会理益门片区小学 何宗林 邮编615104
[摘 要] 凉山州会理县益门区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成绩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结果;坚持依靠党的政策和认真落实好《益门区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是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取得更大发展和辉煌成就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益门区; 民族教育; 研究
笔者曾两次赴益门区及其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走访和考察了益门中学、云甸中学、甸沙关中学和部分少数民族乡镇的各类小学,了解和掌握了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本文就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结合一些史料,对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进行综述,以期读者指正。
一、益门区少数民族概况
凉山州会理县益门区,位于会理县东北部,东北部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接壤,西面和南面与攀枝花市米易县相连。区辖益门镇、白果乡、龙泉乡、云甸乡、仓田乡、六华乡、六民乡、下村乡、三地乡,共八乡一镇。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公里。108国道由北向南蜿蜒从境内穿过,益门河由南向西、蜿蜒向北流出锦川口,汇入安宁河。成昆铁路经过仓田乡约4-5公里,益门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主要以汉族和彝族为主。据2010年人口普查,有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人口约10000多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6.15%;其中10400多人居住在高寒山区和半山区,有1500余人生活工作在区、县党政机关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2010年人口普查,有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八乡一镇和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学校等各种单位,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建筑民居、语言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除了极少数散居在边远山区的人仍然保留了一些语言习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外,绝大多数人已与汉族生活在一起。
二、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以笔者的认识,少数民族教育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各少数民族自己实施本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人伦道德等传统文化和民族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二层含义是各少数民族接受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主流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本文所指的是第二层含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1)解放以前的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招收当地的汉族、彝族等土豪、土司和码头的子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幼学》、《国文》和《算术》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会理县益门区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完成后,先后在各民族乡、社兴办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就近入学,与汉族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数民族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70年代,在部分少数民族公社的完全小学里开设了初中班。1975年9月,会理县益门中学在益门小学校内借校借教室上课,招收汉族和彝族混合的初中班两个,共100多人。还有部分学生在煤矿子弟校就读初中和高中。后来,云甸乡、仓田乡等部分学生按就近原则,在锌矿子弟校就读。1978年底,县委、县政府规划、制定了“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和“抓重点、抓质量、打基础”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特殊政策,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办起了大批各级各类学校。1983年8月,在会理县正式成立了会理县民族中学,招收全县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全面实行管吃、管住和管学习的三管理寄宿制。2001年9月,经省、州、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在会理县第三中学重点寄宿制民族班的基础上成立会理县民族中学。
三、会理县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
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各类小学产生,发展到2010年,已经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六十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人才。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①建立了一批少数民族中小学,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教育面。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区有民族小学21所,3个民族乡办起了中心完小,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初等教育率为98%以上。普通中学有少数民族学生5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23.75%以上。1975~2010年,共有4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大、中专学校,占全区总数的5.2%。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于2003年基本完成“普九”和“两基”任务。②培养了许多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现有一大批具有大中专学历和高中学历的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益门区各级党政机关、银行、保险、财政、公检法、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和乡镇。有的成为致富能手、个体老板、公司经理等。有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工作,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ƒ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益门区少数民族学生每年都有几人考上大专院校,几十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上百人中、小学毕业。④与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少数民族人口与计划生育、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科技、科普知识教育的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发展,以及全区各单位与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和扶贫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四、原因和措施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和措施有以下几点: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益门区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像阳光一样滋润着益门区的少数民族。 ② 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历届益门区区委、区工委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会理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和会理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益门区各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支持。③益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和益门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进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了各种有效的办法:如减免学费、奖励助学;开办重点、普通和半寄宿制校或班;评选和奖励优秀教师;开办试验班;中高考降低分数录取;增拨教育经费扶持民族教育等一系列措施。④制定完成了《益门区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本着夯实基础、扩大规模的精神,在强调巩固“普九”和“扫盲”成果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减少和控制学生辍学,新建搬迁益门中学,扩大初中的招生面。⑤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学生,确保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区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专项资金,对寄宿制民族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和学杂费减免补贴;投入专项资金对危旧校舍进行改建或扩建。⑥不断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教师,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巩固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的成果。到2007年,要求全区1970年1月1日后出生的小学教师的学历全部达到大专(含在读),初中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水平(含在读),达不到要求的教师适当调整岗位;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开展以校本研训为基础的继续教育;启动继续教育培训专项工作,从2004--2010年,片区教育中心出资,为各乡镇免费培训各科教师、中小学校校长。⑦ 广开门路,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积极利用社会各种资助金修建小学。如2004年,在青神县投资10万元的情况下,共同修建了前马小学。⑧依据国家的政策,结合益门区的特点,出台“两免一补”方案,对民族乡、民族村的所有学生和由凉山移居益门区的移民在校生实行“两免”,并对其中的特困生实行生活补助。⑨近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使用教材回收再使用,减少和降低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确保贫困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业。⑩ 实施“农科教”相结合,采取在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初中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少数民族中、小学学生能够树立劳动观念和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努力为“三农”服务。
五、问题和展望
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益门区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来看,还存在着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不高等问题。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 益门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山高水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自然地理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面逐年扩大,少数民族贫困生占全区农村特困家庭子女在校学生总数的42.34%(这是按照民政部门统计的农村特困家庭子女数计算的,扶贫部门统计的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字实际更大)。在家庭经济收入上,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相比较,有十分明显的差距。② 由于益门区地方财政比较紧张,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学校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办学条件难以改善,危房面积逐年增加,学校教学和学生住宿用房十分紧张。③ 益门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紧缺,仅靠收取较低的学杂费,难以保证每个学校的正常运转。一些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自身财力不足,办学经费十分紧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当脆弱,正常的教育教学费用得不到保障。④少数民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十分缓慢。⑤一些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教师业务水平、综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城镇有较大的差距,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虽然高,但是高中教育水平较低,每年高考上线人数不多。⑥教师收入、福利待遇不高,部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自行违规使用代课教师的现象比较严重。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师结构适应不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英语、计算机、美术和双语教师短缺。⑦一些民族乡镇的学校点多面广,尽管为学生就近入学提供了方便,但办学效益不高、教育质量较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学校地处边远,易受自然灾害的侵害,学校维护成本高。⑧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因素,既没有实施双语教学,更没有双文化的教育。⑨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的观念还比较落后,“读书无用”的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时有流传,影响了广大少数民族学生读书的积极性。⑩ 国家招生并轨和就业上的改革,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益门区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发展。以上问题是制约益门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振兴益门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全面落实《益门区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巩固“普九”成果,其思路是:①必须依靠党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贫力度,发展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环境。②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少数民族地区对内对外的开放,发掘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流动,切实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发旅游和矿产等资源,树立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形象,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③ 要认真实施好《益门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奋斗目标,即: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幼儿园);初中毕业生有60%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取消代课教师;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改扩建乡中心学校,集中力量办好益门中学,重点发展民族寄宿制教育;初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校校通”;完善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体制,即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如能这样,益门区少数民族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
该贴已经同步到 宗林的微博 |